1、下面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改写,就是在改变原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角度等,进行“再创作”,以服务于特定的需要。
B.唐代诗坛产生了许多久负盛名的诗人,其中盛唐的“李杜”(李白、杜甫)就是杰出的代表,晚唐出现的“小李杜”指的是李龟年和杜牧。
C.《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鱼我所欲也》一文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揭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D.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著有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莫泊桑,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项链》《羊脂球》等。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面对这耸人听闻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的盛宴”。
B. 专家们特别指出,推广普通话是我们目前当务之急的大事。
C. 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场景。
D. 在这个封闭的山村,对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这里的人们都会觉得不可理喻。
3、下列诗词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B.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C.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蓝舟。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子回时,月满西楼。
D.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4、下列诗句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二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描绘绚丽春景,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有怀》中,上阕借景抒情,“悠悠”一词指时间之漫长久远,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安适。
D.《过零丁洋》的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5、【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 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修论事切直入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帝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毅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傳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峰回路转/回心转意
B.醉翁之意不在酒/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
D.于是邪党益忌修/益慕圣贤之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B.亲诲之学(母亲)
C.坐贬夷陵令(因,由于)
D.臣在谏职得论事(可以,能够)
【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4】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同处于被贬的人生挫折之中,甲文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情怀有什么不同?
【6】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乙文着重表现欧阳修什么特点?
6、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两首词都写到了白发,但抒发的感情有所不同,《江城子》中抒发的是__________,《破阵子》中抒发的是______。
【2】两首词都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请结合两首词的具体意象,谈谈你对豪放词中“豪放”一词的理解。
7、综合性学习。
(1)《岳阳楼记》中先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又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
(2)班上要举行一次以“我的忧乐观”为话题的演讲活动,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你的“忧乐观”。(不能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不超过30字)
8、默写。
(1)晓战随金鼓, 。
(2) ,春风不度玉门关。
(3)竹外桃花三两枝, 。
(4)为君持酒劝斜阳, 。
(5)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6) ,正是河豚欲上时
9、说明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太空捡垃圾
①宇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空洞,尤其在地球周围。科学调查显示,如今的地球已被来自卫星和火箭的五万多块碎片包围,包括旧卫星上掉下来的装置、工具和火箭残片,其中有许多残片绕着地球以极快的速度飞行,最快可达2.8万千米/小时,可能造成灾难性事故,并对地球轨道的电信网络造成破坏。这些太空垃圾是从1957年苏联发射“伴侣号”卫星之后,在人类探索太空的50多年间积累起来的。卫星之间相撞以及反卫星武器试验使得这个问题愈加严重。偶然条件下,太空垃圾甚至能摧毁国际空间站。如何清除这些太空垃圾是全世界太空探索机构所面临的独特问题之一,因为它们都试图在频繁发送卫星和管理太空垃圾之间寻求平衡。
②如今,来自斯坦福大学和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从壁虎身上吸取灵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抓手机器人,能像壁虎一样牢牢吸附物体。自然界中,壁虎强大的脚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吸附力,甚至能取代吸力杯。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壁虎的脚下布满皮瓣,与任何表面完全接触时,都会产生静电力,帮助壁虎黏附在上面。
③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教授马克·库特科斯基指出,宇宙是真空环境,又不存在磁场,简单的吸盘或磁铁都不起作用,而能黏附物体并适应空间温度变化的黏合剂既昂贵又难以制造。因此,研究者模仿壁虎的脚制作出一种“夹子”,能够在正确方向上轻微推动宇宙垃圾,使之聚集。
④研究者介绍,如果将压敏元件粘贴到漂浮物上,垃圾依然会飘走,但若先用胶垫接触漂浮物,再将垫子锁在一起,垃圾就会被固定住,跟随机械一起移动。目前,机器人已在零重力环境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通过了测试,现在正使用耐力更强的材料重新制作,并运往国际空间站进一步测试。
⑤日本刚发射的一艘宇宙飞船将使用700米长的机械爪,来清除地球轨道上的人造物体残片。由于残片的数量巨大,机械爪只能清除其中的一小部分。
⑥减少太空垃圾,可使太空对于宇航员更安全,还可能为空间站以及价值数亿美元的气象和通信卫星提供更好的保护。
(选自《课外阅读》,2018年04期)
【1】阅读第②自然段,说说科学家们从壁虎身上获取了什么样的灵感?
【2】第①段加点的词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划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你觉得太空垃圾的危害有哪些方面?
10、①假设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马路上,你会不会上前搀扶一把?当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豆芽频频被曝光,你买菜、吃饭的时候,是否还有一颗踏实的心?
②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美德,可当13亿人扶不起一位老太太,你是否想过,是什么让大家都不愿意伸出双手?当中国在食品安全上一次次摔跤,你是否想过,是什么让社会失去诚信的罗盘?
③《吕氏春秋·贵信》说:“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老祖宗早就弄明白的道理,为什么大家都不去遵守?
④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诚,信也;信,诚也。”也就是说,“诚”和“信”是互通的、一致的。在古代,“诚”字的最初含义并不是指向人,而是指向整个宇宙,是宇宙的固有属性。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在古代哲人看来,天行有常,四季依时而至,这是天的至诚无欺的品行,人道源于天道,崇尚至诚无欺的天道就是人道的根本。诚信也因而成了一切道德的基础。正因为诚信在道德体系中的根本地位,古代哲人和政治家都把它作为立身立国之本。
⑤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因为诚信,杨震不受“四知金”;因为诚信,子罕以不贪为宝,标榜清廉;因为诚信,韩信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予漂母;因为诚信,商鞅立木为信,国势强盛,四海归一;因为诚信,宋濂遭遇大雪封山,却如期赴约拜师,终成一代名家;因为诚信,关羽土山三约、夜读《春秋》,忠义诚信,千古流传。历史上著名的“泓之战”中,宋襄公不战未成阵之师,宁可军败国亡,身被重伤,也不肯违背战争规则;晋楚城濮之战中的晋文公,宁可丧失战机,也信守承诺,退避三舍……
⑥因为失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红颜一笑,身死国亡;因为失信,《郁离子》中的商人再次溺水无人搭救,后悔莫及;因为失信,虞孚蚀了老本,有家难归,最后客死他乡;因为失信,康熙猎虎忘棋,痛失忠臣,悔不当初;因为失信,孟武伯食言而肥,遭辱于殿堂之上;因为失信,南昌秀才贪一小铜板丢官,让人惋惜不已……
⑦诚信是历史的明镜,是当下的基石,也是通往未来绕不过去的道德门槛。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繁荣发达,公民精神与日俱增,诚信更应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石,成为一个公民、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精神里的永恒存续和灵魂内核。我相信有一天,我们的作家不再为盗版问题而烦恼,而是全身心投入创作;我们的企业不会因一匹害群之马,拉低整个行业的操守,而是全心全意拼质量、拼效益;我们的官员在祸患未生时,勤勤恳恳,在不可预知的灾难来临后,潇洒担当。
【1】通读全文,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①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选文第⑤⑥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读了选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做到诚信的?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所有的故乡都在远去
①全家于20年之后第一次回老家,为的是给4位老人上坟。
②20年前爷爷奶奶坟前新栽的小树苗已经长成枝干粗壮的松树,和灌木野草一起长成了林子。通往坟山的田垄已经变成水泥路,如此的光滑锃亮,路边开设了养殖场,伴着宽敞的水泥路一寸寸挤压着坟山。这两座祖坟,离人来人往的大马路已经不过100米了。
③风大,满地枯枝干草,我们一边放火烧纸,一边心惊胆战,怕把山给烧着了。外公外婆的坟在另一座山上。那是本地的一座大坟山。坟墓从下往上葬,一直到山顶,从前都是老街坊,现在还住一起。外婆先过世,在山脚下。外公在山腰,两人生前在一间屋子里争吵打闹半辈子,这下总算隔开了距离。
④山上熙熙攘攘都是来上坟的人。当然有熟人,却是他认得你,你不记得他,或他不记得你,你还认得他。所以也没有多少旧可叙。20年,在从前不算什么,在当代,却可以让每个离去的人都变成石室山观棋的烂柯人。
⑤在爷爷坟前,妈妈长叹一声说:“等我们这代人走了,这坟也就没人知道了。”
⑥故乡,对于我们这一代早已远离它,只在头脑中残存些童年记忆的人,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低头想了好久,并不能确定,将来会不会携儿女回来上坟。也许到那时候,连坟地都已经不存在了。谁知道呢?这是个连年轻人都迫不及待“怀旧”的时代,变化得那么快,那么令人措手不及。
⑦回乡之前便已经听说,整个镇子被开发商瞧中,明清时留下来的老街老屋要被打造成一个新的水乡古镇。住户大多已经搬走,留下空屋,以便改造成商铺。那些临街的老屋,木板的门全刷上了清漆,油光水滑,新崭崭,看上去与曾经旅游过的西塘、宏村、锦里有些相似。只是,不再是记忆里的那个老街。
⑧记忆里的老街非常破旧,却从清晨起就热闹无比,麻石条的街道两边排满了从乡下挑来的菜筐、鱼篓、肉案。在它们的背后,再上一级台阶,所有店铺的门板都下掉了,开张营业,布店、竹器店、杂货店、铁匠铺……早点铺子最热闹,油锅摆在门口,炸着黄灿灿的油条、糍糕,像外公那样的老头儿便端着那把家中谁也不能碰的宝贝茶壶,踱进去与熟人打着招呼,闲闲地坐在那油腻腻的木桌边上,伙计早已照例送上一笼米饺。许多桌子上的蒸笼与碗都在腾腾冒着热气,把人的视线都变得模糊了。
⑨回忆显得如此不合时宜,以后挤在这条老街上的,可能都是游客了。小镇上的居民都对这样繁荣的前景盼望并雀跃。他们早已经搬去新镇,住商品房,用空调和抽水马桶,他们并不喜欢老屋的逼仄阴暗和需要倒马桶的日子。
⑩他们并不曾离开,也就谈不上怀旧。而我们这些从外乡偶然回来的人却还在苦苦寻找。我们在找老屋。老屋已经不在了,因为是在后街,不能做商铺而被拆除,大片大片的荒地在春风里铺上茸茸青草,野花摇曳,有一种荒凉的美。
⑪我妈的娘家——我经常在梦里回去的屋子,连同屋前那棵桃树,全消失在空气里。这片地皮据说是要建小别墅,供有钱人偶尔来消夏。而与亲手将这老屋卖出的姨娘谈起,她却并未有多少惋惜之意。
⑫古旧、淳朴、自然,对于身在其中的人来说很可能只是负担。里尔克的诗中说:“离开村庄的人将长久漂泊,也许,更多的人死在路上。”故乡,只对离开它的人才存在着。它不是老屋,甚至也不是一座祖坟,它是童年记忆,是父母恩情,是我们在外乡漂泊时的情感寄托,直到“且把他乡作故乡”的那一天到来,它还是心头的那一粒朱砂痣。它还可能是,当我们老到对一切无动于衷时,压箱底的那最后一抹温柔。
⑬而所有的故乡都在远去,在今天,这或许是一个时代的宿命。
本文来自网络
【1】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通往坟山的田垄已经变成水泥路,如此的光滑锃亮,路边开设了养殖场,伴着宽敞的水泥路一寸寸挤压着坟山。”
【2】文章第⑤段母亲说的话意味深长,试分析母亲的这段话在全文起的作用
“等我们这代人走了,这坟也就没人知道了。”
【3】阅读文章⑦一⑨段,谈谈作者记忆中的“老街”和现在的老街的变化,并试从“老街”的变化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4】文章⑫段中,作者将里尔克的诗与自己的思绪融合,抒发了“故乡,只对离开它的人才存在着”的感慨。下面是该诗全文,试结合该诗歌及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
那么孤单,像世界的最后一幢屋。
大路缓缓地延伸进黑夜,
小小的村子留不住大路。
小村子只是一条过道,
夹在两片荒原间,畏怯地,
神秘地,大道代替了房前的小路。
离开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
也许,还有许多人会死在中途。
【5】对于作者而言,故乡是他心头的一粒朱砂痣,寄托着压箱底的那最后一抹温柔,而对于你来说,故乡又意味着什么?试结合生活经历,描绘故乡对于你的温情。
12、读下面一段话,然后作文。
时光如水,大浪淘沙始见金。风云英雄、文化名人、温馨时刻、误会遗憾……都会使我们念念不忘;日月如梭,未来遥远犹可期。新兴科技、外星生命、家庭生活、社会人生……也会让我们心生向往。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去往任何一个你想去的时间或地点,你希望会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请展开你的想象。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把题目完整地写在横线上;(2)除诗歌、剧本外,按题目要求写作;(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班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