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白城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公子行(唐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cōng)蹋烂麦青青。

    A.第一句诗人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以彩霞失色来反衬贵公子“锦衣”的华丽,可见其家世之贵显,生活之豪奢。

    B.第二句描写了贵公子们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写诗目的,批评了他们的奢华与游乐。

    C.三、四两句的议论与叙事,虽无直接显露作者感情的字眼,但马之“骄”即人之“骄”,他们这些公子王孙的骄横、不可一世可以想见。

    D.这首诗旨在批判公子王孙中的执绔子弟不懂得体恤农民稼穑之艰辛,春游时让马随意踏毁麦苗的卑劣行径。

  •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B.每到双休日,国家体育场鸟巢格外热闹,里里外外人声鼎沸、如雷贯耳

    C.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  , 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D.农机补贴、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取(jí)          冕(guàn)        渎(xiè)          聒不舍(qiǎng)

    B.笑(chī)        (hài)         (qī)            雾凇砀(hàng)

    C.婷(pīng)       (qiè)          (zhuài)       筹交错(gōng)

    D.星宿(xiù)        (shāo)        能(chěng)       间不容(fà)

  • 4、下列诗词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B.荒城临古渡,落日满春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关闭。

    C.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D.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

    ②太守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请用选段中的句子作答。

    ①甲段中的“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②乙段中与“佳木秀而繁阴”相对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甲、乙两段中作者的“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归嵩山作》是王维从济州贬所返回之作。②薄(bó):草木丛生的地方。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文化中学学生会准备开展“走近汉服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举办汉服展演会。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两句最适合展演会主持人介绍汉服的句子。

    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②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③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我选择:__________(只填序号)

    (2)从下列四种图案中任选种,作为绣在展演会主持人白色汉服上的纹饰,并从图案的形状或寓意的角度说明理由。

    主持人白色汉服   ①龙纹   ②凤纹 ③祥云纹   ④莲花纹

    我选择:__________(只填序号),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1分)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分)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郦道元《三峡》)(2分)

    央视羊年春晚上,由刘德华作词并演唱的歌曲《回家的路》唱出了多少游子思乡羁旅之情,崔颢的《黄鹤楼》中                            一句也表达出相同的情感。(2分)

    把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默写完整。(4分)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拯救“网瘾老人”需要多管齐下

    张玉胜

    ①前不久,千万粉丝主播“秀才”账号被封一事冲上热搜。据公开报道,“秀才”的粉丝多为中老年女性,有“中老年妇女收割机”“养老金杀手”之称。此事引发网友对老年人线上社交之困的热烈讨论。刷短视频、交友婚恋、网络购物、在直播间打榜应援……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放飞自我,有的甚至“茶饭不思”,深陷其中,成为“银发低头族”。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向记者发出了类似惊叹:“我的父母染上‘网瘾’了,怎么办?”(9月26日《法治日报》)

    ②说到沉迷网络,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对青少年群体的担忧,然而近年来的“网瘾群体”却出现了老龄化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60岁及以上网民占网民整体比例快速上升。截至去年底,老年网民规模已达1.53亿。一些调研报告显示,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至6小时。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和网络群组,刷手机昼夜颠倒、茶饭不思,已成为一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③相较于沉迷网络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影响,“银发低头族”或会对其身心健康具有更大危害。年龄增长本已造成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和老化,长时间使用手机,势必会对眼睛、颈椎造成更大压力;长时间无规律生活,也会导致胃肠系统功能紊乱。不仅如此,鉴于老年人网络知识匮乏,极易被伪科学迷惑,甚至稀里糊涂地泄露个人信息,成为电信诈骗的忽悠目标,从而带来包括人身安全、财产等一系列风险。一些老年人热衷网络购物,轻信主播忽悠,家里快递堆积如山;还有的深陷网络骗局,被骗钱骗感情。透过记者采访可知,老人们普遍具有“孤独感”和“脱节感”,热衷网络社交是为了寻求“归属感”。这或与“银发族”独居、空巢等现象不无关联。在虚拟生活空间里,他们可以率性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缓解精神空虚;而由从众性带来的虚幻安全感,又极易让其产生“紧跟时代步伐、不被边缘落伍”的归属成就感。

    ④帮老年人远离“网瘾”,不能一刀切地硬性“断网”,而需要因势利导地综合施策。这亟须国家、社会、企业和家庭等多个层面的多管齐下。破解老年人孤独寂寞心理,子女要率先放下手机,走出网络沉迷,多抽时间陪伴父母,并引导老人养成积极健康有节制的生活习惯;网络平台要管理好内容,对含有误导、欺诈等内容的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在其应用系统内可加入自动弹出“已使用时间”或“请注意休息”等提示性功能,帮助老年人自制;要设置便捷的投诉机制,方便举报查处。手机生产厂家也应生产并安装专门针对“网瘾老人”的“防沉迷系统”,超出时间便自动关闭有关软件,只保留接打电话功能。

    ⑤在现行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虽不乏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性举措,但尚无对其网络行为保护的具体明确且具实操性条款,这就需要国家从立法层面予以完善制度设计。社会上的老年大学要努力适应老年人求知、求变、求新心理,吸引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投身终身学习;社区应多组织户外活动,增强文娱吸引力,并加快社会设施的适老化、无障碍化建设,为老年人走出家门、远离网络提供便利。

    (来源:燕赵晚报)

    【1】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千万粉丝主播“秀才”账号被封一事冲上热搜引出当前社会现状:一些老年人身陷网络,成为“银发低头族”。

    B.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述了“近年来的‘网瘾群体’出现老龄化趋势”这一观点。

    C.在现行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已经出台有对老年人网络行为保护的具体明确且具实操性条款。

    D.这篇文章采用的结构形式是:提出问题(第①段)——分析问题(第②③段)——解决问题(第④⑤段)。

    【2】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3】你的好朋友小明近日有一件烦心事向你诉说,他的奶奶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状况一般,却整日沉迷手机不能自拔,想请你给他支招。请结合文章内容,给小明支招,解决烦心事。

  • 1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的淬炼。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我们必须谨记:尽管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重要影响。比如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让儿童学习通过劳动创造美的世界,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由于劳动教育关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

    (选自韩震《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光明日报》2019年1月28日,有删改)

    【材料二】

    2019年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显示:我市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86.79%的初中生和84.14%的高中生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70.61%的初中生和72.38%的高中生热爱劳动;68.75%的初中生、76.97%的高中生将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警察、军人”等作为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

    调研也发现,我市仍有部分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1.65%的初中生和1.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从不”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6.66%的初中生和2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偶尔”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摘自《长沙发布“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长沙晚报》2020年4月16日)

    【材料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选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民日报》2020年4月30日,有删改)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若缺少劳动,可能会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B.对儿童而言,劳动教育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因为这会关涉到诸多方面的教育。

    C.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工程师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高。

    D.材料一阐述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材料三阐述了新时代如何积极开展劳动教育。

    【2】材料一第二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3】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4】材料一中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 11、围绕“江南文化”的主题,有位同学搜集到了以下材料。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任务。

    材料一:

    什么是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总的来说,我认为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可以概括为刚健、深厚、温馨、灵秀。

    第一是刚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当初要去刺泰王时唱的一首悲歌,这是北方的刚健。大家注意到,他准备一去不复还,一去就不回来了。而江南文化的刚健却不一样,它要把事情做成,它有很强的生命韧性,不是强调牺牲,而是强调要完成一件事情。

    江南文化的刚健,还表现在对暴政压迫勇于反抗的精神。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使江南成为中国最有骨气的地方之一。同时,刚健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富有创造性,不断地向前追、向上走,因此,江南是中国文化最有创造力的地方,江南的经济奇迹正是创造力的表现。

    第二是深厚。江南因为水陆交通方便,移民很多,各地人才带来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江南的文献典籍。经史子集,十倍于北方,江南的学问和思想也非常深厚。江南文化还是兼容并蓄的代表。时至今日,江南文化历经了许多文化融合过程,大略先是吴文化和越文化的交融,继而是与中原文化的整合。

    第三是温馨。多情多义。社会有序,平和温润。这是广义上的温聲概念,江南人即使吵架,也是很温柔的。从深义上讲,江南文化向来成为文化精神复苏之地,是避难所、休憩地、复乐园,是温柔富贵之乡。

    第四是灵秀。水乡是江南灵秀的来源,因为有水就不一样。江南这个地方非常奇妙,全中国找不到这样一个水系丰富的地方。江南人因水而与众不同。他们因柔性而仁爱,因清澈而清明,因平澹而内敛;因流动而交流,因流动而自由,因流动而多样、灵敏,因凝聚而廉贞。这个地方特别有灵性,它与水的清明、内敛、流动、多样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江南文化不同于闽越文化、巴蜀文化,它不是单一的地域文化。历史地理上的江南,经历了一个从西往东、从北到南、从大到小的演变过程。简单来说,江南文化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来自于松江广富林本土原住民的文化,还有一个源头是来自于中原文化。

    在中国所有的地域文化中,没有哪一种地域文化像江南文化那样有这么好的机缘,有这么好的天时、地利、人和,把华夏文明千年的智慧结晶融于其中。历史上至少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将很多中原的文化、中原的书籍、中原的经典带到江南,使中原文化在江南这个地方与当地的文化水乳交融,产生了新的文化。所以说,江南文化不是单纯的地城文化,而是华夏文明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关系到中国文化的生命脉络。

    我们说,江南文化就像一座桥。为什么是一座桥?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江南的文化连通古典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连通大众文化的中国和精英文化的中国,连通城市的文明和乡村的文明。因为江南文化就是我们本乡本土的文化,就是我们这里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父辈和祖辈的文化。我们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江南古典的建筑、通过吴侬软语,把中国文化传统的血脉连通起来,并且落地生根。

    材料三:

    11月25日,上海市卫健委发布上海市新增3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这3例女性确诊病例为朋友关系,在19-21日曾先后至苏州共同游玩。疫情发生后。苏州人没有抱怨与质疑,更多的是宽容与理解,姑苏晚报一句贴心的待无恙,君再来,连带着苏州的宋元古建筑,一同火出了图。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担心中汇聚了温暖和热情。待无恙,君再来。”“待无恙,定再来。”“待无恙,多来往!几句简单有力的话语,在长三角四座城市之间流转,安抚了疫情之下人们焦躁不安的心灵。

    11月30日起,新民晚报、钱江晚报、扬子晚报和姑苏晚报,在各自头版同期推出特别策划待无恙,多来往——长三角四大晚报联手邀你寻宋江南,欢迎网友哂一晒去过的寻宋胜地。一场长三角四大晚报之间的温馨互动。就此拉开帷幕。这一回,包邮区将江南的风雅和古意,包邮到全国读者心底。

    (以上材料选自《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姑苏晚报》《钱江晚报》,有删改)

    【1】任务一:根据材料一说说江南文化精神特质中“刚健”的内涵。

    【2】任务二: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述江南文化的融合过程。

    【3】任务三:苏州在江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网友针对材料三发出这样的感叹:“那三个确诊女孩不是逛吃逛喝,而是展开一场‘寻宋'之旅……苏州果然有着独特的精神特质!”请结合材料三说说江南文化熏染下的苏州的精神特质是什么。

    【4】任务四:材料三中新闻报道之后,网友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四家晚报的联合行动给疫情之下的民众以心灵的抚慰,值得肯定;也有人认为媒体借疫情过度渲染,有炒作嫌疑,并不可取。对此,你怎么看?

    【5】任务五:结合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哪一项最符合文意。(     

    A.江南文化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其他地域文化无法与它相提并论。

    B.江南的经济十分发达,这得益于江南是中国文化最有创造力的地方。

    C.江南文化把华夏文明千年的智慧结晶融于其中,很少有哪一种文化有这么好的机缘。

    D.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江南把很多文化、书籍、经典带到中原地区。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物微情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不限文体;(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写;(3)不少于600字;(4)文章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