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绵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B. 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C. 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概斓,如梦如幻,不由得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D. 官府的横暴和百姓的苦难,深深刺激着杜甫的心灵,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的“三吏”“三别”,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 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见(piě) 席(yán) 当(gōu) 自惭形(suì)

    B.守(kè) 宽(yòu) 白(shà) 不人事(xǐng)

    C.取(xí) 养(huàn) 桥(jiàn) 前后继(fù)

    D.言(jiān) 拮(jù) 星宿(sù) 根深固(dì)

  • 3、下列对有关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一阴一晴的景象埋下伏笔。

    B. “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气势,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动的画面。

    C.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D.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伤感之情。

  •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具有速度快、全覆盖诸多优势的5G网络,将会明显地增强我们的生活质量。

    B.为了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C.某学校构建的优秀传统文化“12345”育人新模式,正在区域文化的百花园中开花、生根、结果。

    D.据文旅局发布的消息,2019年黄金周全市接待游客的总量首破2000万人次。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刘长卿

    万古巴丘成,平湖此望长。

    问人何森森,愁暮更苍苍。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注释]①拆(chè):分裂。②元气:指天地弥漫之气,也即生气。③早晚:何时,何日。

    《游岳阳楼记》(节选)

    [明]袁中道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然九水发,巴江“之水亦发,九水方奔腾皓森,以趋浔阳;而巴江之水,卷雪轰雷,自天上来。竭此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争。九水愈退,巴江愈进,向来之坎窦,隘不能受,始漫衍为青草,为赤沙,为云梦,澄鲜宇宙,摇荡乾坤者八九百里。而岳阳楼特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垆,排当水面,林木可数。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得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此楼得水稍诎,前见北岸,政须君山妖蒨,以文其陋。况江湖于此会,而无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复何致。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注释]①巴江:这里指长江。②衽(rèn):衣襟。③垆(lú):土台子。④蒨(qiàn):义同“茜”,用以形容草长得茂盛的状貌。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与对应成语中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吞吐之变态   黔驴技

    B.以文其   寡闻

    C.而无一山以屯   势待发

    D.故楼之   蔚为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当其涸时,如匹练耳。

    (2)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争。

    【3】班级组织“为岳阳楼找对联”活动,要求能表现“岳阳楼之大观”,小明同学找到了杜甫诗中的“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一联,认为它写尽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壮阔景象。你能从刘长卿和袁中道的诗文中各找一联来完成这一任务吗?

    【4】在朗读“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一句时,对于句中“没”的读音,同学们发生了分歧。请你为它选择正确的读音,并阐述理由。

    A.méi       B.mò

    【5】杜甫和刘长卿的两首诗中都写到了“孤舟”,它们所寄托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岳阳楼这一天下奇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你根据袁中道的叙述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

    【7】袁中道描写江湖之水用语奇特,形象生动。请从下面的语句中任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1)(巴江之水)卷雪轰雷       (2)(洞庭之水)粘天沃日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3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会有“长精神”的感觉?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活动。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祖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寻家风)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我的母亲》)

    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材料三: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最受重视的三大传统家风是: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和待人忠厚,而最受推崇的新家风依次是:不啃老不坑爹、民主平等、互相体谅等。

    以下是调查结果:

    内容

    比率

    原因

    推崇传统家风

    71.2%

    它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推崇新家风

    23.0%

    它具有时代特点

    不好说

    16.8%

     

     

    (1)根据材料一、二材料中,写出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的两种途径。

    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的调查统计表,写出你的三点探究结果。

    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①家和万事兴   ②天道酬勤   ③百善孝为先

    (3)选____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幅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揭示补充完整。

    (4)上联:长辈言传身教明祖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A.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范仲淹《岳阳楼记》)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E.惟长堤一痕、余舟一芥、与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F.乘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___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山岳潜形。(范仲淹 《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 《雁门太守行》 )

    ④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⑥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根据要求,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名句。

    请写出一两句主题为“登楼”的诗句(登楼之行为及所见均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浪的猫

    郑晓蓉

    ①它默默的踏出了步子,抬起头看那感觉就在眼前的地平线处闪烁的几家灯火,灯火迷离映照着小乡村独有的和谐。自从在那一天,主人扔下了它之后,它就一下子全然没有什么作息规律可言,它想着的便是走一步,然后再走下一步……直到,走到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因为到了那里,它就不会再听到它身体里发出的、奇怪的“咕咕咕……”的声音了。

    ②在这野外,高悬的半月和几颗点缀的明星与这高高低低的山独成一道风景,幽静而又安然。

    ③“嘿,你是死了吗?睡在这里不知道挡路了吗!”说着,小狐狸用自己的前足踢了踢这只脏脏的、惹自己嫌的猫。

    ④它真的是累极了,可是,这突如其来又不怀好意的打扰使它立刻警惕了起来,只见它身体忍不住的在颤抖,同时脚步轻而软地向一边移动,然而,两眼却又在极力表现着一种漠视而不可小觑的感觉。

    ⑤“我说,这位有着奇怪斑点的猫兄,大晚上的在睡觉,你是吃饱了撑着了还是饿晕了呀,看你那么胖,指甲又被剪了,你不会是……”小狐狸笑着说。

    ⑥“你不要乱说”它大吼一声,不自觉地看了看狐狸的爪子—小巧而锋利,而自己的爪子却如此肥大,没有了凸起的指甲让它的整个手掌看起来是那么的滑稽。它挺起胸膛说:“你真是个不懂事的乡间小狐狸,我的外貌是你不会欣赏的,而且,无论如何,你管不着。”说着又两足交叉的躺在一旁。

    ⑦“哟呵,真是被人类惯养的宠物,说话自以为是的一套套的。鱼在湖里游,老鼠躲在地洞里嗬!我倒想知道你能找到吃的吗?”小狐狸带着蔑视的语气笑着说,随后,就不理会的走开了。

    ⑧湖里的鱼,地洞里的老鼠……”它念叨着,虽然被奚落了一番,可是找到了个有用的提议,在找到人类之前,它打算先好好睡上一觉,等明天天明了,就去湖里寻觅吃食。

    ⑨野外的清晨没有汽车轰隆隆的响声,没有早上主人响个不停的闹铃。相反地,鸟儿清脆的叫声和清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沙……”的声音相映成趣,它竟觉得这野外还是比较美好的,除了没有吃食外,它轻叹了一口气便举头巡视着周围。不远处就有一个湖,而且不大不小,湖水还很清澈。它满意地向前走了过去。

    ⑩它小心翼翼的走进鱼儿比较多的一侧,静静等候鱼儿送上门来。犀利的双眼直盯盯地看着在它脚边游着的一条鱼,虽然比较小,可是它想它可以抓住。它举起了爪子,猛的朝鱼的方向伸去,它可以真实的感受到鱼儿滑滑的肌肤就在自己的脚掌下,然而,划过去了?它抽出自己的右前掌,脚底的湖水尽管忽的变得浑浊,但是它知道什么都没有,它深吸了一口气,注视着身下湖水里的举一动,然后,举起了右前爪,停留在半空许久,瞅准了,一举向目标伸去。它顿了顿,又不禁伸了伸脖子仔细的看了看,湖水慢慢变清,它看清了湖底长满青苔的鹅卵石,又看着那一片忽白忽暗的天空。

    它离开了那里,但是,它真的累极了,走到了有几棵小树相依偎的山坡上,这几棵树枝丫相触,似是互相扶持而生,而它累得倒下了。

    自然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份馈赠,阳光温暖了绿叶、流水照料了栖息在大陆上的生物、大树又高又大给了树下玩耍的小猎豹们一处童年的回忆。它被小猎豹的吵闹声叫醒,看着在玩耍着的小猎豹入了神,这里有无边无际的原野让动物们自由的奔跑,而它一直以来的记忆只局限于房子前面的小空地,当主人不在的时候,它还会被锁在房子里,所以,它常常吃了睡的等待着主人回来。它眼睛眨了眨,或许,它该想想以后了,尽管它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用上“以后”这么长远而又遥不可知的词。

    大自然的夏天是那么野蛮,肆无忌惮的散发着光和热,那或高或低的茅草也失去了生命的绿色。危险的寂静是这里的主色调,整个原野似是互不相干却又依靠着生存……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了流浪猫在被主人抛弃后的经历与感受,表现了作者同情弱小的感情。

    B.在流浪猫眼里,野外的清晨很美好,体现了流浪猫对自由的向往。

    C.文章多处暗示了流浪猫生存艰难,引发人们对于流浪猫命运的担忧。

    D.作者采用细腻的描写,活灵活现地刻画了流浪猫的形象,给人深刻印象

    【2】流浪猫被主人抛弃后,它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3】小说从流浪猫角度展开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你对流浪猫的最终命运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 10、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文本一】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三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三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作者:陈凌。有删改)

    【文本二】

    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变得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常常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节选自赵迎辉《阅历与读书》)

    【1】文本一第④段与文本二均运用了举例论证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文本一与文本二都在谈“阅读”问题,但侧重点不同。它们各自侧重谈什么问题?

  • 11、阅读《亲人》,完成小题。

    亲人

    侯发山

    桂婶把孙子萌萌送到学校,回到家发现丈夫金刚不见了。起初,以为他到村子里转悠了。等到天黑,还不见人影儿。

    桂婶急了。不只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帮着一起寻找,找了个通宵,又接连找了多天,方圆几十里,包括所有的水库、机井等,凡是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没有蛛丝马迹,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直到第七天,桂婶一边揪着花白的头发一边说不找了,不找了。桂婶的话还没说完,眼里的泪就一滴一滴掉下来。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即便是一只猫一只狗也会有感情的,何况是夫妻?虽说金刚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金刚的精神不正常是从三年前开始的。那年,金刚出了车祸,幸亏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被抢救过来后,他变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了,不怎么活动,在一个地方一坐就是半天,呆呆的,傻傻的,也不说话,别人问他话,他只会简单地“嗯”“啊”,似乎哪根神经错乱了。他这个样子显然是没法干活了,儿子小桂就让桂婶在家照顾父亲,接送萌萌,自己和媳妇到城里打工。

    说是不找了,其实桂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的机会。赶集时,桂婶什么事也不干,瞪大两只眼睛,瞅瞅这里,瞅瞅那里,瞅得两眼酸疼,揉揉眼,继续瞅。她在集市上转来转去,直到天黑看不清人脸,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家。遇到有外村人来村里,桂婶就上前打听;看电视时,桂婶特别留意上面播的那些寻人启事……

    转眼又是六个年头,萌萌上初中了,食宿在学校,不用接送了,桂婶便到城里打工去了。那时,她已经是六十出头的人了,谁要她?她就背个蛇皮袋,在街上捡破烂。一边捡,一边瞅路过的每一个人。有时,走一天只顾瞅人,一个饮料瓶也没捡到。

    就这样,桂婶整整捡了八年破烂,仍然没有“捡”到自己的丈夫,她这才死了心,听从儿子的劝告,回了老家。她不回也不行,此时她已是七十岁的人了,身子骨已没有原来硬朗了,走上几十步就要停下来歇一歇。

    突然,有一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小桂给她带回来一个老头。刹那间,桂婶的眼睛直了:这个老头太像金刚了!

    小桂说:“当初见到他时,他正蹲在一个垃圾堆前啃一个烂西瓜。他的头发长长的,又脏又乱,脸上也布满了尘土……知情人说,是外地流浪来的,平时以乞讨为生。”

    桂婶走上前去问老人:“大哥,你老家是哪儿的?”

    老人憨憨一笑,也不说话,含糊地“啊”了一声。

    “你是不是叫金刚?”桂婶又问一句。

    老人依旧是憨憨一笑,不说话。

    小桂说:“我把老人家领去洗了澡、理了发,越看越像俺爹,这才带了回来。”

    桂婶问了半天,一句话也没从老人嘴里问出来。不过,他走路的样子、傻笑的神态,跟丈夫金刚真的太像了。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这一叹,说明她认了。

    亲戚朋友,村里的人闻讯后,先后过来看。都说,太像了,太像了。小桂的堂弟说:“就是金刚叔,就是金刚叔!”说罢,还亲切地叫了一声。

    听到这话,不知道为什么,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桂婶,人都回来了,您还哭啥呢?”

    桂婶这才意识到自己流泪了,忙用袖子去擦,擦了流,流了擦,总也擦不完。

    每天,桂婶给老人端吃端喝,伺候得很周到。闲时,桂婶就跟他讲先前的点点滴滴。他依旧是憨憨的样子,任凭桂婶说什么,他都是一个样子,一种神态。桂婶呢,也不管老人的反应,只管顺着自己的话头往下说。

    五年以后,积劳成疾的桂婶眼看就要不行了,小桂跪在母亲的床前,说:“娘,我不能再瞒您了,他……他不是俺爹!可他也太像了,我知道您心里一直放不下,所以骗了您。”

    桂婶努力笑了一下,微弱地说道:“桂儿,我知道他不是……我若不收留,哪里才是他的家呢?我走后,你也要好好待他,还叫他‘爹’,只有这样,老天才会保佑──你爹有人收留……”

    小桂点着头,泪如雨下。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1阅读文章后,请你在①②③处各填加一个字,组成三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   ③_______

    2小说结尾,桂婶早已知道儿子带回的不是丈夫。说说文中哪些内容为这个情节埋下了伏笔。(至少答出两点)

    3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请结合下面这则《论语》语录和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小桂和桂婶的形象特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写作。

    书籍带我们走进一个个美丽的天地,它们是重要的。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它们对生命的追寻让我们的心灵震撼,它们是重要的。父母的爱和教诲,使我们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他们也是重要的。………从身边的物事、难忘的经历、心灵的角落去挖掘,这些“很重要的”会从星星点点,变得宏大磅礴。

    请以,“________________,对我很重要”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