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白城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沁园春·雪”是本词的题目。

    B.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

    C. 《乡愁》的作者余光中,当代诗人、诗评家,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

    D. 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建筑学家、文学家。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合峰会刚刚闭幕,岛城的人们就迫不急待地投入到火热的工作生活中,为岛城的美丽明天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B. “声临其境”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演员精彩的表现,让很多观众赞不决口

    C. 汉字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汉字书法具有无与仑比的美感,或古朴或拙趣,或厚重或飘逸,或平正或险绝。

    D.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 3、阅读下面的古诗。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前两句中“驱、急、压、殷”四字描绘出夏天风疾云黑、雨骤雷鸣的磅礴气势。

    B.后两句则描绘了一幅雨住风停、天开云散、草色青青、蛙声和鸣的美好面面。

    C.诗人通过对“风声”“雷声”“蛙鸣声”的描绘来表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D.诗人借大自然的变化告诉我们:风雨过后,人生会迎来更美丽的风景。

  • 4、对下列词语或俗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婵娟”古诗文里多用来形容女子、月亮、花,苏轼《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中指的是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曦、金波、白玉盘。

    B.“八百里”指马,《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良马,名“八百里驳”。辛弃疾《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的意思是把良马分给部下。

    C.“刘姥姥进大观园”语出《红楼梦》,指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花花世界。

    D.“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有时也比喻别有用心。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非竹       丝:管乐器

    B.树林阴       翳:遮盖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以……为乐

    D.是金陵人,       客:客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泉香酒洌       潭西南

    B.醒能述文者       刀劈狼首

    C.而不知人       处江湖远则忧其君

    D.问姓氏       真无马邪

    (3)对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A.是初更了,我划着一叶扁舟,裹着大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B.这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裹着大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是初更了,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D.这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4)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以记游抒情志。甲文借游醉翁亭表现“与民同乐”思想和文人雅趣;乙文则以游湖心亭“缅怀往事,殆犹梦也”,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

    B.甲、乙两文的表达方式有异同。甲文写日暮而归时,在叙事中,融入了说明;乙文第二段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

    C.甲、乙两文都写法独特。甲文用对偶描摹滁人之游,呈现政治清明、百姓和乐的场景;乙文用错落互见手法写湖心亭奇遇,暗含对金陵客捷足先登的惊叹。

    D.甲、乙两文都有鲜明的语言风格。甲文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乙文如“湖中人鸟声俱绝”,简洁典雅,着一“绝”字,境界全出。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首联“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九年级各班级正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如果你是本班此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

    (2)班级最近在读小说《水浒传》,下面是“人物竞猜”环节。请根据文字提示,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人物。

    ① 但见皂直裰背穿双袖,青圆绦斜绾双头。戒刀灿三尺春冰,深藏鞘内;禅杖挥一条玉蟒,横在肩头。……生成食肉餐鱼脸,不是看经念佛人。____________

    ②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垂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情扫除四海之心机。____________

    ③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____________

    ④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____________

    ⑤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____________

    ⑥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____________

    (3)上面的六位好汉,你最喜欢哪一位?为什么?请结合相关情节陈述理由。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2)默写李商隐《无题》的颔联颈联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树绕村庄,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

    (4)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咸阳城东楼留存着许浑对荒废的秦汉两朝宫殿的无限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6)李商隐《无题》中运用双关谐音和比喻修辞写对爱情忠贞,现常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秦观《行香子》一词中描写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少年不谙世事,无病呻吟,无愁说愁。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九岁的夏天,一次远行

    ①一大块黑黄的云自天边涌来,轰隆隆一阵雷声,奔马似的从云层中翻滚而过,狂风大作,树叶噼啪作响,雨点大颗大颗拍下来……

    ②北方科尔沁大地,盛夏时节的雷雨天,脾气急,说来就来。

    ③“劈精灵呢!”

    ④一遇雷雨天,母亲就把我们拢进屋子,再关紧木格子窗。电视剧《聊斋》里就有雷神“劈精灵”的情节,令人畏惧。我赶忙躲进屋,惟恐这雷劈错了人。

    ⑤我老家的黑土地上生长着成片的玉米。我九岁那年夏天,三天两头下雨,不到七月份,玉米就长到一人高了。

    ⑥我那时正读小学三年级,要到本乡另一个村子——继斌村参加期末会考。两村相距十三四里,对小孩子来说还是很远的。

    ⑦那天清早又下了一阵雨,瘦小的我背上书包,穿着雨衣,跟着人群走在满是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溅得满身泥水。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继斌小学。

    ⑧考完试已是下午。同学小娟拉着我去继斌村她亲戚家,我觉得不妥,可拗不过她,懵懵懂懂跟着去了。结果她一到亲成家,便改了主意,要留下来过夜,不走了。我傻了眼,虽然她们百般挽留,我坚决不同意。父母不知道我来这里,我若不回家,他们得急成什么样?见我执意要走,那家人派出一个大我两三岁的女孩,送我回继斌小学。

    ⑨这时老师早已带着同学们走了。望着空空的校园,想想十几里路,要一个人走过那风声四起的玉米地,走过荒凉的林间小路,我心里一阵阵害怕。可面对女孩的再次托留,我仍倔强地表示必须回家。

    ⑩农村的路没什么规律,曲曲弯弯的,我忘了回去的路。女孩送我到继斌村口,指着眼前无边无际的田野告诉我,顺路走下去,就能看到一座小桥,之后会出现三岔路口,记住,往右拐。穿过两片玉米地,走过一段土路,再进入一片林地,然后越过一道大壕,就到你们村了。

    我在脑子里尽力记着她的话,一个人上路了。此时,天空乌云翻滚,不时传来惊心动魄的雷声,头顶上仅有的一块蓝很快被阴云占领。我想起母亲讲的“劈精灵”的事,不由心惊肉跳,迈开小腿儿一路紧走。我虽笃信自己是个好人,可万一我上辈子是个小精灵呢,比如小兔子什么的,雷神发现我的原形,像追着小狐狸那样一直追着我劈怎么办?……我的心快揪成一个铁蛋儿了,呼吸也变得紧迫,强忍着把眼泪憋了回去。

    我不由自主地越走越快,直至跑起来。奇怪,一路上一个人也没遇到。这种乌云压顶的天气,谁会出来呢?天越来越暗,气温越来越低。黄豆粒大的雨滴落下来,在我身后追赶着。玉米地里呼呼的声响越来越大,整个世界都被风雨笼罩。

    慌乱中,我不记得跑过了几片玉米地,没了东南西北的概念,我浑然不知身在何处。天快黑了,四野茫茫。我不知疲倦地跑,不知道跑了多久。就在我几近力竭时,阴云渐渐稀薄,雷声隐去,我的眼前出现一道大壕,几个女孩拎着篮子出来采蘑菇。一个高个子女孩看到我从村外的路上摇摇晃晃地跑过来,很是诧异。她告诉我,顺着大壕走就能回到家。我仍处于晕乎乎的转向状态,根本分辨不出路。即便如此,我还是谢绝了她送我回家的好意,七拐八拐地绕回了村小学。在熟悉的地方,我的方向感马上就转回来了,接下来,我一路顺畅地走回了家。

    父亲还在外面到处寻我呢,母亲在屋里急得团团转。当我轻轻走进家门,母亲一下子愣住了,扑过来时差点摔倒。她紧紧抓住我的手,眼泪刷地流了出来,肩膀不住抖动。家教甚严的母亲,这次出奇地没有训斥我,而是去厨房熬了一碗热热的汤。

    我躺在暖烘烘的炕上,呆呆地好久没有说话,看着弟弟从我的书包里翻出大鹅蛋,香香地吃起来,我心里好像终于踏实了。

    这一路狂奔,我没流一滴泪,可是此刻,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在这场雷雨天里,九岁的我第一次孤身走了这么远的路。此后人生中风雨次第而来,我再也没那么慌张了。

    【1】本文写了九岁的“我”三次谢绝别人的建议与帮助,独自在夜晚的风雨中回家的故事。请概括“我”的“谢绝”。

    (1)谢绝了同学小娟和其亲戚的百般挽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段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家后,害怕被骂,眼泪就流下来了。

    B.回家后,温暖踏实,眼泪就流下来了。

    C.回到家,又累又饿,就流下了眼泪。

    D.在路上不好意思哭,回家终于可以哭了。

    【3】文章第③④段叙写“劈精灵”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文章标题以及全文,理解第段画线句的内涵。

  • 10、   材料一:

    烟草的烟雾中至少含有三种对人体有危害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焦油是由好几种物质混合成的物质,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黏性物质。尼古丁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由肺部吸收,主要是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一氧化碳能削弱红细胞将氧输送到全身的能力。一个每天吸15到20支烟的人,其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概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其患食道癌致死的概率比不吸烟的人大4倍;死于膀胱癌的概率要大2倍;死于心脏病的概率也要大2倍。吸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原因,而慢性肺部疾病本身,也增加了得肺炎及心脏病的危险,并且吸烟也增加了高血压的危险。

    材料二:

    我国烟民约占世界三分之一材料三:中国政府重视控烟履约工作。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外交部等8个部门组成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卫生部门按照履约职责,以创建全国无烟医疗卫生系统为突破口,取得了积极进展。具体如下:

    一是连续三年在全国开展创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工作,通过明察暗访等形式,推动卫生系统发挥控烟示范带头作用;二是积极推动公共场所控烟立法,建设无烟环境;三是加大控烟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世界无烟日主题活动、全国戒烟大赛、中国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等大型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吸烟及二手烟的危害;四是制定印发《中国临床戒烟指南》,开展戒烟门诊和戒烟热线试点,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戒烟服务能力。

    材料三:

    1987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但因4月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都要提出一项保健要求的主题。为了不干扰其卫生主题的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从1989年起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中国也将该日作为中国的无烟日。

    1烟草的烟雾中含有哪些危害身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中国政府的控烟履约工作取得的进展。

    3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吸烟的人死于癌症的概率远远大于不吸烟的人,而且吸烟还会诱发其他疾病。

    B.吸烟有害健康,害人害己,我们要积极参与控烟活动,广泛宣传吸烟的危害。

    C.控烟宣传,创建无烟家庭、无烟校园、无烟生活环境,人人有责。

    D.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的无烟纪念日都是每年的4月7日。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冠军和亚军

    ①冠军和亚军都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小城。小城水网密布,清澈的小河纵横交错,古朴的拱桥连接着道路,划桨的小船替代了汽车。除了舟船这里无需别的交通工具。在小城,最快的速度就是人奔跑的速度。

    ②冠军和亚军同龄。在少年时代,他们便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奔跑速度,无论是游戏还是学校上体育课,他们总能将别的小伙伴远远地甩到后面,最后就变成了他们两个人的比赛,其他人全都成了啦啦队员。小城举行首届运动会时,他俩理所当然地成了这一项目的冠军和亚军,仅仅一步之差。

    ③奇怪的是他俩的座次似乎就这样缺少悬念地排定了,之后的每一次赛事,他都是冠军,他都是亚军,从没发生例外,就连那一步之差的距离也是不变的。道理其实也简单:一个想消灭那一步的差距,就勤练苦练;另一个想保持住那一步的距离,也勤练苦练。结果,始终是一步之差。

    ④那冠军后来曾离开小城,走南闯北去了。小城人很久没看见他,只是偶有信息传来,说他发了,又说他栽了。小城人经常可以看见的是那个亚军矫健的身影,他留在小城当了一名警察。

    ⑤有一天,一起抢劫案迅速传遍了这个和风细雨少有新闻的小城。当警察赶到案发现场,蒙面劫匪刚刚拔腿逃离。

    ⑥这个小城的警察是无法使用警车的,甚至用摩托车都只能事倍功半,所以他们都练就了一双飞毛腿,尤其这天第一个撒腿追捕劫匪的警察——就是亚军头衔的保持者。

    ⑦过了一座拱桥,又过了一座拱桥,警察与劫匪的距离渐渐近了。“站住!”他大喝一声,那劫匪全身一颤,回一回头,紧了紧脚步,像箭一样蹿出去,他们的距离,忽然间又拉大了。

    ⑧这劫匪熟悉地形,似乎是本地人,但本地人中,哪来跑得这么快,让他追赶起来颇感吃力的人呢?难道是他?难道就是自己永远没有赶上过的那个人?他也像箭一样蹿了出去。

    ⑨过了一座拱桥,又过了一座拱桥……

    ⑩结果当在意料之中。但第二天的新闻报道却过于简单:昨日在某地发生的抢劫案中,警察穿过半个城市抓住了劫匪,据说该劫匪曾是一位长跑冠军。

    而当时的情况极富戏剧性——

    只见劫匪在前,警察在后,俩人都不知疲倦地跑着,他们之间的距离,好像也凝固了。他稍稍放慢喘口气,他也随之喘口气;他加快步伐,他也随之加快步伐,似乎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劫匪大概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终于站住了,举起了双手,于是双方都到达了终点。

    后来劫匪是这样说的:他也许永远追不上我,但我也注定永远摆脱不了他,这样跑下去又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站住。

    后来警察是这样说的:我也许永远追不上他,但我的职责让我必须永远追下去,直到抓住他。

    【1】对第段“当时的情况极富戏剧性”的理解,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警察抓住了劫匪,毅力战胜了能力。

    B.在警察的威慑下劫匪主动举手投降。

    C.亚军的警察最终抓住了冠军的劫匪。

    D.劫匪和警察都到达了马拉松的终点。

    【2】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的描写手法?后文中与之相照应的是哪一句?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③段的内容。

    【4】本文题目改用“警察和劫匪”好不好?请简述两条理由。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作文。

    培根认为读书要多读长才之书,并特别提醒说: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