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资阳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江南人。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楼远望,蒹葭杨柳,好似江南之景,千古万里之愁,以乡思为始。

    B.颔联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C.颈联写晚眺之景,虚实结合,视听结合,以实景叠合虚景,景中有浓浓的情。

    D.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当面恭维你,可是转过背去又在说你的坏话呢。

    B.4月9日,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馆再发提醒,呼吁中国公民切勿贸然尝试通过绥芬河口岸回国。

    C.早晨雪停了,推开门,好一派红装素裹的景象呈现在眼前。

    D.因为诚实守信,老王的超市整天顾客盈门,真是生机盎然啊!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引领者,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英雄们信仰坚定、视死如归;在 的建设时期,英雄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在和平时期,英雄们,负重前行无私奉献, 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发挥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A.波澜壮阔   崇敬   凝聚

    B.波涛汹涌   崇敬   凝结

    C.波澜壮阔   尊敬   凝结

    D.波涛汹涌   尊敬   凝聚

  •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雪》是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名篇,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明了自己的倾向——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B.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借乐府古题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感。

    C.《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

    D.《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作家法布尔,他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 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长跪而_________祲降于天 _________

    ③亲尝教以_________ ④许由无天下之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皆布衣之士也 臣南方草鄙之人也

    B. 以头抢地耳 臣亦尝纹以兵说魏昭王

    C. 休祲降于天 时宿于野

    D. 若士必怒 王若无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人名)。

    【2】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______”、“______”(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幸福绝大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幸福不喜欢   (繁华  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   ,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母亲一个温馨的拥抱……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zhuì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3)仿照文中画线句,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内容。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与谢中书书》)

    (4)晏殊《浣溪沙》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委婉地抒写了词人伤别怀旧之情。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疫苗是怎么起效的》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1796年,科学家爱德华・詹纳把牛痘病毒注射到一个八岁男孩的体内,让他免受天花的侵害,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就这样诞生了。

    ②但它是如何起效的?

    ③要理解疫苗的起效原理,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人体的免疫过程。当人的身体出现以下症状:咳嗽、打喷嚏、炎症、发烧,那么说明免疫系统开始工作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些反应能够帮助身体消灭病菌。同时,这些反应也触发了体内的第二道防线,叫作获得性免疫。有一些功用特殊的细胞,比如B细胞和T细胞,负责对付病原体,记录它们的信息,记忆入侵者长什么样,以及如何消灭他们。

    ④这样做可以帮助身体为抵抗病原体再次入侵做好准备。但是即使身体有免疫,依然存在风险。身体需要时间来学习和记忆如何抵抗病原体,但是如果身体太虚弱或者太年轻,这些抵抗就会显得力道不足。

    ⑤在这些人染病之前,我们可以让身体提前做好准备,这就是疫苗出场的时候了。科学家通过疫苗激发身体中的获得性免疫,通过把灭活的病原体暴露给身体,从而激发身体中的免疫系统。疫苗就是这样工作的,每一种疫苗都有单独功效。

    ⑥同时疫苗也分很多种类,首先我们有减毒活疫苗,这些是由病原体本身制成的,不过这是减弱伤害力的病原体。其次我们有灭活疫苗,这里的病原体是已经被杀死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这两种疫苗,是为了确保人体不再被这些病原体感染致病,但是就像活的病原体一样,它们也能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教会人体提前学会如何辨认和攻击这些病毒。不过,减毒活疫苗很难制作,而且不适合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接种。而灭活疫苗的缺点则是无法产生长久的免疫效力。还有另一种疫苗—亚单位疫苗,这种疫苗只含部分病原体—称之为抗原,也是真正诱发免疫反应的成分。

    ⑦为使身体对特定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科学家分离出目标抗原的基因。当人体注射后,疫苗内的基因会刺激体内细胞制造抗原,这会引发更强大的免疫反应,让身体准备好对抗任何潜在威胁。这类疫苗仅由特定基因的物质组成,不含病原体或者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如果能研发成功,就(可能  必然)在几年内建立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来对抗病原体的感染。

    (选自《读者》2016年12期)

    1】【1说说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选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__________

    (2)请在第段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阐述理由。

    我选择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疫苗起效的原理。

     

  •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常常提到“成人”这一概念。孔子强调“仁”。在他看来,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人要“成人”,就应当“仁”。也就是说,人之为人在 于有“仁”心,脱离纯粹的自然状态,懂得“修身”“亲亲”“事亲”。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成人”首先是“有知识的人”,即对社会有基本认知。。一 个人有了知识,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然后再接受仁义礼乐教化,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孔子认为,具备“知”、“不欲”“勇”“艺”等素质,也就是说 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还不可谓之“成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

    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 人”。

    ②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对“成人”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最晚自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成人”礼仪: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jī)礼。一般说 来,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早。男子行“冠礼”,标志着“成人”阶段的开始。“冠礼”的意义在于“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即抛弃孩 子气,形成和巩固“成人”的德行。行“冠礼”之后,人们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冠礼”是对人们“成 年”的认可,是人们正式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标志。

    ③礼有“礼仪”与“礼义”的双重涵义,有形式与内容的区分。成为“成人”,不仅要能够行“礼仪”,还要自觉以“礼义”约束自身。《礼记·冠义》指出, 人之为人在于懂得礼义,人在成人之后应当穿着得体、行为得当、言辞和顺,应当懂得“人义”,即做人的基本要求。何谓人义?《礼记·礼运》说:“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行过“冠礼”之后,便应认同这些人伦、实践这些“人义”。

    ④我国古代士人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受拜见的人往往会有一番教导,这对于刚刚成年的人非常有益。“冠礼”所昭示的正确人生路向十分紧要。人要“成人”向善,就应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按照礼的标准行事。

    ⑤传统的“成人”教育注重礼的内涵,注重通过礼仪的形式使青少年理解做人的真谛。借鉴和创新传统“成人”礼仪,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和当代青少年成长实际 的礼仪教育,对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及人生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应采取具体措施,组织力量对关乎青少年成长的礼仪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在充分酝酿论证的基础 上,制定具体的规范,使成人礼等相关礼仪成为青少年人格养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成人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人礼不必孤立进行,可与相关礼仪(如入学 礼、成童礼等)结合进行,与相关素质教育相结合。    

    (选自杨朝明:《我国古代的“成人”礼仪及其现实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我们古代“成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人”就是脱离了纯粹的自然状态,具备仁德的人。

    B. “成人”就是具有“知”“不欲”“勇”“艺”等素质的人。

    C. 具备了“成人”的德行,也就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

    D. “成人”接受仁义礼乐教化,就可能对社会形成基本认知。

    2下列有关我们古代“礼”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冠礼”后,只有遵行“礼仪”,并以“礼仪”自我约束,才能真正成为“成人”。

    B. 包括“冠礼”和“笄礼”的完备的“成人”礼仪,形成于我国西周时期。

    C. 古人年满二十才行“冠礼”,行“冠礼”后就要认同人伦,实践“人义”。

    D. 古人为了接受尊长的教导,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等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懵懵懂懂的孩子不是自然人,不是具有社会义务和责任意识的“成人”。

    B.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的“成人观”,以“仁”为基本前提,以“礼”为重要形式和内容。

    C. “冠礼”是对人们“成年”的认可,是人们“成人”的标志。

    D. 在古代,穿奇装异服、举止另类,都不是“成人”的表现。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东西两侧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未动声色,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天时人事日相催”,春天来了!

    ②说来有些怪异,这株蒲公英生长在庭院东墙下一排木制围栏与甬道牙石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办理完退休手续后,有暇时常于清晨和傍晚在庭院里散步,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在固定的位置上如约而至地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暮春之时,日渐壮硕的叶片在清晨的阳光和露水里晶莹闪烁。及至初夏,一场场细雨洗过的庭院里,姹紫嫣红,铺青叠翠,蒲公英的几层叶片中间,长出了纤细的枝茎,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来。那丝丝缕缕的花瓣组成的黄花,直径不足半寸,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如同用圆规精心画出的圆,开得自然洒脱,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频送幽香,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不落寞,不悲观,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细微的清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不消几天光景,阵阵微风之中,洁白的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借着风力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想到这株蒲公英十年来与我的缘分,我不禁对它生出深深的怜爱之情。资料显示,蒲公英属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含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可食用、药用。《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性平味甘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息,巧笑倩兮,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上世纪的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面目清癯,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老师与我们同去。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同学们在乡下的一日三餐都十分简单。为了丰富餐桌,劳动之余,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野地里采集野菜,老师也参与其中。

    ⑤那时的春天,原野上的野菜种类很多,尤其是蒲公英随处可见。采集其间,师生谈笑着,常有人提出一两句唐诗宋词向老师请教。当时还没有人料到两年后会出现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所以,高中毕业后的理想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等等。老师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后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长进步。我此前的学生不乏青年才俊,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

    ⑥他指着眼前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又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给大家布置了一道自选作文题。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⑦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可与众多的奇花异草同日而语,但是蒲公英也有自己的生命历程 年年岁岁,它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骀荡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夏日,绿肥红瘦之际,又要将栉风沐雨培育出的无数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多少年过去了,这株蒲公英散放出的“小伞”都飞向了何处?它们会在哪里停留驻足?细想起来,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坡地、湖畔、田野、贫瘠的荒漠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作为“老三届”中最年长的一届,半个世纪前他们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但庸常不是庸俗,庸常只是平常,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之中,也保持着一份必安理得的踏实感,心怀盈盈的温暖 感恩和爱。由此,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春日里,清晨的阳光已经流泻出丝丝暖意,阳光下的这株蒲公英,细小的叶片在闪烁着淡绿柔美的光晕。年复一年,每当春风拂面之时,我都会在庭院那熟悉的地方搜寻它的倩影,而它也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1】【梳理概括】请梳理与蒲公英相关的事件,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并补全下面表格。

    时间

    事件

    “我”的情感

    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

    我发现院墙底部的蒲公英

    惊喜

    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

    蒲公英如约而至发芽抽青

    _______

    入学后的翌年春天

    _____________

    感怀

    【2】【分析鉴赏】请比较第①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语,说说哪一个最富有表现力,并阐述理由。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

    【3】【分析探究】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高中语文老师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探究标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多重意蕴。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按要求作文。

    辛勤治学、严谨踏实的藤野先生是美丽的;勤劳一生的母亲是美丽的;拥有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列夫托尔斯泰是美丽的;不畏艰难、投身科研的居里夫人是美丽的……细雨斜风,淡烟疏柳的美景;以爱为犁,以美为耕的师长;庭院聊天,灯下静美的生活……无不让人咏之赞之。

    请以“非凡的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 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