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铁扇公主处未借到真扇,就偷了牛魔王的坐骑,假扮牛魔王骗得真扇,后被牛魔王所扮的猪八戒骗了回去。
B.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先后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慧骃国、飞岛国等地的经历。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D. 《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原因是蒋门神霸占了施恩的快活林酒店,武松知恩图报为施恩夺了回来。
2、下列选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抢夺 呛水 戗金
B.寥寥 未雨绸廖 姓廖
C.怔忡 一撮 银箸
3、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累(lèi) 煞白(shà) 娉婷(pīnɡ) 面面相觑(qù)
B.诧异(chà) 拮据( jū) 撩逗( liáo) 锲而不舍(qiè)
C.辍学(chuò) 抹杀(mǒ) 豢养( huàn) 间不容发(jiàn)
D.筵席(yán) 脊梁(jí) 矗立( chù) 抽丝剥茧(bō)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20世纪70年代后,海上汽油资源的开发一马当先,对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B. 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而应该积储自己的实力,积极参与。
C. 摆脱“自我”,尽快进入角色,对于许多演员都是个难题,而对于贪官们来说却是驾轻就熟小菜一碟。
D. 对于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光辉也许并不辉煌,但同样可以闪光。
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①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②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士③,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浑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注:①踵:走到。②赆:赠送的财物或路费。③姁姁(xǔxǔ)愿士:温和、老实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怠之,弗舍 (舍弃)
B. 我不幸被疾矣 (遭受)
C. 疑许诺,延就坐 (邀请)
D. 籍其数而封识之(记录)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世浑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B. 举世浑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C. 举世浑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D. 举世浑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1)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
(2)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4】结合文章材料,试分析李疑其人性格特点。
6、“诵风流人物诗文”环节,小刚想选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请你帮助完成小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千骑卷平冈”中哪个字应重读?为什么?
【2】小刚觉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非常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7、仿佛还是昨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初中的大门,可一眨眼,三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回首逝去的日子,无尽的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盈心底。让我们一-起开展“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拟写标语)为了营造氛围,需在教室里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请仿照前半句句式,拟写出标语的后半句。
前半句:忆过去欢乐在眼前;
后半句: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活动)为使本次活动丰富多彩,请你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①说一说同窗趣事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抒一抒师生真情 ④__________________
(3)(邀请老师)班级决定于2023年6月14日19点在本班教室组织一场“岁月如歌,真情难忘”的主题文艺晚会。作为1班班长的你,代表全班同学去邀请年级主任周老师来参加这次晚会,你见到周老师时应该怎样说?
8、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月亮是出现最早、最神秘、最朦胧的意象,这一神秘而朦胧的意象在文人的眼中往往被赋予某种美感和情感。在《岳阳楼记》里,范仲淹仅用①“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描绘出在烟雾消散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耀在广阔的洞庭湖水面,月光随水波跳动宛如跳动的金子一般的美妙图景。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写下②“__________,__________。”借对故乡月亮的设想来抒发自己在白露初降的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一诗中,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叙写自己在雄鸡报晓,月色朦胧之时就起床出发,却发现外面已经到处都是行人留下的印记,含蓄地表达早行旅客的旅途之苦。在《无题》一诗中,李商隐用④“__________,__________。”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句:⑤“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纵使与亲人相隔千里,依然可以共赏同一轮明月的豁达胸襟。
9、阅读阿古拉泰的《不老的艾青》,完成下面小题。
①每每念及艾老,便想起创办《诗选刊》的日子。创刊号上,艾老的题词“新诗充满希望”给了我们很大鼓舞。于是,在同胞诗人查干的带领下,前往北京,拜望这位饮誉诗坛的前辈。
②那天下午,我们准时叩响丰收胡同的红门,高瑛老师盛情将我们迎进客厅。艾老泰然地坐在对面的藤椅上,严峻的面庞上仅挂着一丝的笑。与高瑛老师的热情相比,他的温度仿佛全在内心。我先被艾老宽广的额头吸引住了。这额头是独特而富有诗意的,青筋暴突,像一条条蚯蚓,耕耘着思想的沃土。花白的头发向后拗过,使人想起秋天的芦苇,保持着风刮过的形态和抗争的姿势。
③艾老询问《诗选刊》的情况,我一一作答。艾老说,诗要合着时代的脉搏,要表达人民的心声;诗可以轻歌曼舞,但更要振聋发聩;诗,应成为黑夜里的火把,不要陶醉于做庆典午夜的礼花……那么多深邃的诗论,使我深受教益,只悔恨自己没有带上小本子完整地记录下来。艾老问起查干夫妇在北京的新生活,使我腾出眼睛来环顾客厅四壁。左面是西方现代派画家的作品,怪诞而抽象,色彩华丽;艾老背后是黄永玉画的“猫头鹰”,不过此猫头鹰非遭批判的那只猫头鹰,那一张是大泼墨,黑的,这幅着了色,温暖了许多。作者题款曰:“益鸟也/为人造福/却常常生活在毁誉之中”。我注意到艾老的眼睛,一只明亮,一只紧闭——那段特殊的日子里,艾老的一只眼睛失明了。我的目光在画幅和艾老之间来回移动,象征-比喻-拟人。暗自叹服画家的才情。
④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起身告辞,艾老微笑着站起来,简洁地道别后,径直走向书房。望着艾老微驼的背影,心中感叹,历经了多少风云与沧桑啊,诗的思维还是那么活跃,那么年轻。
⑤又一年春天,葡萄牙文版的《艾青诗选》在澳门举行首发仪式,特邀艾青伉俪出席,那时澳门回归尚有时日。我来到他家,诗人夫妇正整装待发。艾老西装革履,依旧是当年在法兰西留学时的风采,神情却显得有些庄严。艾丹向我讲述办理手续的繁缛与缓慢,艾老接过话茬:“噢,接受别人邀请,到自己的土地上去做一次‘贵宾’……”凝望着诗人的目光,触电了一样,我真切地感受到艾青不老,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是那样的深,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他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自诞生那日起,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饱尝了苦难,信念却历久弥坚。艾老不老,激情犹在!
⑥最后一次见到艾老,是1994年一个冬日。我们一起用餐完毕,艾老示意我们先走。我和艾丹在晚霞晕染的庭院里伫立。一会儿,艾老拄着拐杖步履维艰地走出来。斜阳暖暖地映在那张智慧的额头上。我向他招手,他轻轻地向我挥手。我向他挥手,他再度向我挥手,却停住,不走了。我示意目送他回去,他再度挥手。艾丹告诉我:“他不愿熟悉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他太坚强,骨折后走路已十分艰难,但一直不肯坐轮椅。”我的眼睛湿润了。啊,不老的艾青!这就是那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在巴黎听到“中国人,你们国家都亡了,还在这里干什么”之后,毅然扔掉画笔拿起枪,让彩虹化作闪电,从胸膛里飞出血丝用呼吸摩擦铜号发出呐喊之声的战士;这就是那个在狱中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澎湃着火热激情的赤子;这就是那个沉寂多年后火山一样喷发炽烈情愫写出《鱼化石》《光的赞歌》的伟岸的诗人; !此刻,他,正礁石般挺立在夕阳中。叱咤风云的诗人,波澜壮阔的诗人,如今,他的身边已是一片平静的海。
⑦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镀满余晖的小四合院,诗的丰碑耸立在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仔细阅读全文,请你说说艾青的“不老”表现在什么地方?
【2】作者第一次见到艾青时,对他作了怎样的描写?表现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3】结合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联系上下文语境,说说画上的题款:“益鸟也/为人造福/却常常生活在毁誉之中”的含义是什么?
(2)诗人夫妇整装待发去澳门时,为什么艾青的神情却显得有些庄严?
【4】按要求回答下面两小题。
(1)“诗的丰碑耸立在心中”,说说你对句中“丰碑”的理解。
(2)请分析文中划线句“此刻,他,正礁石般挺立在夕阳中”的表达效果。
【5】结合你学习《艾青诗选》的收获,仿照文中波浪线句子,续写一句话。
这就是那个___________________
10、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
胡建新
①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可能有上天摘星星的机会。”从系鞋带到摘星星,无疑是两种差距悬殊的能力,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脚踏实地者,方能仰望星空。若能心如金石、志存高远,思悟有道、行动有方,勇于并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就可以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
②现实中,不少人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更不会“放大”自己的能力,常常生活在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的痛苦之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自己的能力存在认知上的误区,总以为自己是丑小鸭而成不了白天鹅。他们虽然也有理想有目标,却常常不把目标当作动力而是当成包袱,不是将目标用于奔赴而是用来背负,在各种崎岖坎坷、艰难困苦中渐渐销蚀自己的能力,最终一事无成。相反,只有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才能不断激发潜能,不断刷新能力的高度。
③“放大”自己的能力,先要相信自己。自信,是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了自信,就有了战胜困难、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就会认清自己的优势,敢于直面一切困难和风险,直至取得成功。果树上的许多果子不是因为太高而够不到,而是因为有人感觉够不到而不敢跳、不愿跳。要想摘到果子,就要敢于跳起来,即使一次次失败,也要一次次地进行下去。在跳起来摘果子的过程中,有时可能就差那么一点点,但只要坚信自己能够得到,就能将现有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不断突破自我,从而摘得果子。
④“放大”自己的能力,需要勇于挑战“不可能”。生命科学认为,人的能力有90%以上未曾得到开发。有位心理学家系统研究了一些历史名人的成功经历,得出一个结论:高度地承认自己,相信自己,正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充分的自信和由此而产生的创造力,并不是卓越人物所独有的,普通人一样也能拥有。事实上,“不可能”中蕴藏着诸多“可能”的因素。那些看似“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常常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可能”。只要真正具备了挑战“不可能”的勇气,并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就能够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实现从“不可能”到“可能”的飞跃。
⑤“放大”自己的能力,还要善于把握机遇。有人曾提出一个“飞猪理论”,即站到风口上,猪都能被吹上天。当风来的时候,要善于乘风而上、顺势而为,这样才能借风起飞;如果风已经过了,才想到要往风口上站或跟在后面“追风”,显然已经来不及了。我们既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更要有“时刻准备着”的敏锐头脑,当机遇来临时,能够迅捷有力地抓住它、驾驭它。当今时代,信息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拥有一般性的“有准备的头脑”已经很难在激烈竞争中掌握主动、赢得先机;只有拥有“时刻准备着的头脑”,紧盯机遇、随时准备抢抓机遇,才能在机遇来临时紧紧抓住它。
⑥借助外部力量,也能够“放大”自己的能力。荀子在《劝学》中讲:“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外部力量,可以撬动推进事业成功的杠杆,让自己的能力产生倍增效应。所借助的这个外部力量,可以从书本中学习得来,也可以向身边人请教,将他人的智慧、经验为己所用,用以补齐学识才能上的短板,如此便能最大程度地“放大”自己的能力。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勇于并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的因素有:心如金石、志存高远,思悟有道、行动有方。
B.第②段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反面例子来阐述“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的重要性。
C.作者认为,那些“不可能”只要勇于挑战,便都能转换成“可能”的,从而“放大”了自己的能力。
D.全文的论证结构为“总一分”,即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以多个分论点的形式来论证中心论点。
【2】怎样才能“放大”自己的能力?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3】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11、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读书莫忘做笔记
⑴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⑵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⑶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⑷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⑸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⑹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 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⑺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⑻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⑼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3】“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这句话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项是( )
A. 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B. 学者、作家都市时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C. 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D. 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做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12、作文。
我没有出众的颜值,但我有美丽的心灵;我没有过人的口才,但我能真诚聆听;我没有骄傲的成绩,但我会不断努力。
请以“我不完美,但我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2、作文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3、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人名等。4、字迹工整,卷面整洁,酌情加分:错别字太多,语句不通顺,卷面严重污损,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