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B.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C.在《沁园春·雪》这个题目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二者都与词的内容有密切关系。
D.阅读议论文要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美国在经贸问题上如何施压,都阻挡不了中国改革前进的步伐。——此句是假设复句
B.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此句中“蠢笨的”是定语,“在悬崖底下”是补语。
C.一些微博博主为了吸引眼球,总喜欢断章取义,发表片面不实观点,哗众取宠。——此句成语运用错误。
D.“燃灯校长”张桂梅在校园推行唱红色歌曲、记红色历史,她努力“让教育走得更深更远”。——此句子没有语病。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当年在故乡住的时间很短,谈及此地,只是浮光掠影,早已人地生疏。
B.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C.最近各地出现了不少个性鲜明的“网红书店”,但在纷至沓来的顾客中,有不少是“到此一游”的打卡拍客。
D.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现代人,每当想到一代天娇成吉思汗(hán)时,就会想到他是蒙古大英雄,其实他还不能被称为蒙古人,因为成吉思汗的时代,蒙古这个民族根本还没有诞(dàn)生。
B.有些人的心态存在问题。在顺境里浮夸、自吹自擂(léi);在逆境里又自惭形秽(huì)、自暴自弃: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
C.年轻时正是锐意进取的年华,每每都是心无旁骛(wù)开创事业,但一部分人在功成名就后饱食终日,看问题难免断章取意,在后辈面前强聒(guā)不舍,忘记了当年追求。
D.这部电视剧真好看,剧情扣人心弦(xuán)、高潮叠起,可是,正当人们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却不知为什么,荧(yíng)光屏闪了几下之后,就一片黑暗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 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掇:(duō)拾取,采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佳木秀而繁阴
(2)晦明变化者
(3)遂书以名其亭焉
(4)乐其地僻而事简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5】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___________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①,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②,烧竹照渔船。
【注释】①雪浦:是说柳花似雪,飘落在溪边的浅滩上。②敲石火:击石取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出夜雾消散,丛林里的小路随着天色转明而豁然开朗,路边细嫩的杂草因沾染露水而湿漉漉的情景。
B.颈联有声有色、虚实结合,将不同的情景融于和谐统一的画面之中,自然真切,意境深远。
C.本诗前三联主要描摹自然景物,运笔精细,尾联侧面写人的活动,用墨俭省,匠心独具。
D.本诗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使读者处于变化的场景中,富于动态感。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班级开展主题为“荷色香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魅力荷语)
朱自清以流水写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 )的流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冰心托荷叶赞母亲,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fù yǔ( )荷叶以母性,讴歌伟大的母爱。
周敦颐借爱莲说君子,他敬仰莲花如君子般的独立人格,讲究“中通外直”,从而“香远益清”,人格从内修到传播,揭开理学人格论的wéi mù( )。
孙中山以荷花寄期盼,1916年8月,孙中山受邀往杭州西湖赏景,远眺( )一湖夏荷,他不禁感叹:“中国当如此花!”他希望中国革命者都能像荷花那样亭亭直立, ,也寄望新兴的中国能像荷花那样香远益清,名扬四海。
【1】根据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脉脉(_______) fù yǔ(_______) wéi mù(_______) 远眺(_______)
【2】填入上文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瘁 B.精益求精 C.俯仰生姿 D.不折不挠
(活动二:花中悟理)
【3】仿照前文,在后文横线处写一写你悟出的内容。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
人也一样,愈是年轻的人,愈有奋发的志气。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咏荷吟诗)
【4】学校决定于2020年9月2日下午2点在校礼堂举行“荷色香韵”咏荷诗朗诵比赛,学生会拟邀请文化宫于老师来校做评委,请你以学生会的名义给于老师写一份邀请函。
8、默写
【1】当年万里觅封侯,__ 。(《诉衷情》)
【2】________ 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_____ _____ ____,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4】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 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__ ________。(《捕蛇者说》)
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美丽的秋雨梧桐
我对梧桐的喜爱,是从儿时就有的。
五岁时,父亲在院子里栽了两株梧桐树苗,细细的干,嫩嫩的芽,碧绿的叶,我拿着瓢,忙着给小树浇水。奶奶说,梧桐树是吉祥树,家有梧桐树,就能引来金凤凰。从此,我便有了美好的梦。在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小梧桐一天天长大了,在我的记忆里,也镌刻着许多我和梧桐树的美好的故事。梧桐开花时,我和小伙伴们便用竹竿,上端绑上铁钩子,采集那黄白色的小花,放在鼻子下,闻着淡淡的清香,装在瓶子里,和上水,放一会儿,便成了粘粘的汁液。我们最开心的日子是梧桐结果的时节,吃着香喷喷的梧桐果,使我们这些很难吃上水果的家境贫寒的苦孩子们,如同过年一般的欢乐。最难忘的是下雨的夜,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听着窗外雨打梧桐叶的声音,是那样的美妙,无限的暇想伴随着甜美的梦,把我带向浩瀚深邃的天空……
十二岁那年,我们搬了家,也离开了两棵朝夕相处的梧桐树。每每在雨夜中,似又听到雨打梧桐叶的滴嗒、滴嗒的声音,便又生出许多的遐想和牵挂。后来读到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更体会到了秋雨梧桐的意境。由此,也就喜爱上了婉约派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韵味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美丽。
六朝古都南京,最美丽的是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夏天里,满街的行道树给火炉般的城市送上了无尽的清凉。其实法国梧桐是不同于中国的梧桐树的,它叫悬铃木,然而南京人还是喜欢叫它梧桐树,这是否喻示着勤劳善良的南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
而我喜爱梧桐,更在于她的秋韵。丰子恺先生在《秋》中写道:“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也多,欢浓之时愁也重。’……自从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两年来的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非但没有那种狂喜与焦灼,且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实际,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的厌倦,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灰。我对于春与秋的取舍,也是为了这一点。”又有林语堂先生在《秋天的况味》中告诉世人的心语,“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而鲁迅的《秋夜》更为以后人不可攀及的力量,构造了一种“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的独特意境。
自打别了儿时的梧桐树,一晃三十七年过去了,而秋雨梧桐的情结却愈发强烈,去岁之秋便寻着旧路,回到曾有过梦一般时光的家园,遗憾的是,新建的小区取代了我梦中的梧桐,而我闭上眼,却又分明听见已成参天大树的两棵梧桐,在秋雨中低吟着催眠曲,伴我入眠的滴嗒声。我终于又找到了我的梦,我美丽的秋雨梧桐!
【1】阅读选文后,请概括作者喜爱梧桐的原因。
【2】文章以梧桐为线索抒情,阅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概括作者回忆了那些有关梧桐的事。
【3】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作者借梧桐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4】选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从文中任选一句并加以评析。(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某个角度入手)
【5】许多事物,当我们看到它时也会如作者看到梧桐般内心产生特别的感受,引起许多的回忆,请你选择一个,描写该事物并表达你的感悟。(如一朵小花,一片小草,一弯新月,一棵古树,一片云朵)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流年(节选)
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②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③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笋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钻出来,含着一点点叶芽,带着一点点喘息,争着抢着,冲到一脸惊喜的母亲和妹妹面前。
④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⑤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喜上眉梢”。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不光是我们自愧不如,我想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这个艺术家富于诗意的想象里,黯然失色。
⑥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舂越烂。把舂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舂边用竹竿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舂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
⑦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文章有删改)
【1】母亲与吊脚楼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围绕吊脚楼,写了母亲的哪些往事?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2】文章前三段对竹子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请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文章第⑤段和第⑥中,作者都称母亲是“艺术家”,但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4】本文标题为“流年”(即“光阴”之意),但未在文中出现,你认为标题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相关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遥远的葵花地
李娟
⑴我们这里的河流全靠积雪融汇,而农民种地,又全靠从河里引水灌溉。因此在我们这里,一遇到降雪量少的暖冬,第二年肯定大旱。
⑵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除了旱灾,风突、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肯定也会全集中到这一年。谁叫去年暖冬呢?虫卵没法冻死。
⑶尽管如此,我妈还是决定种两百亩向日葵。地是头一年就包好的,如果不种,荒着心里更难受。
⑷那块土地我们承包了三年,位于新疆阿克哈拉河下游六十公里处的高潮村南面的荒野中。地势赶阔,一马平川。那一带一共开垦有一万多亩土地,除了少量的打瓜,全都被承包者种上了向日葵。不知丰收时那里会是怎样的一幕情景。
⑸—万亩啊,金灿灿的葵花地!
⑹因为离家太远,葵花从播种到收成的三四个月期间,我妈得一直守在地边。这三四个月里就没法照顾九十多岁的外婆和几只小狗及满院子的鸡鸭兔子鹅了。于是,妈妈雇了一辆大卡车,把整个家都搬到了地边。妈妈在荒野中挖了一个大坑,坑的南侧掏了一条斜下去的通道。坑沿上横搁几根木头算是檩条,檩条上横担一些木棍,铺几只撕开的纸箱子,最上面蒙一大块塑料棚布,最后再盖上一层泥土压住棚布。在新疆,这叫“地窝子”。这就是我们的家。 '
⑺搬家时我也跟着去了,在那里生活了非常短暂的一些日子。只目睹了种子进入大地的过程,却秄知它们如何在大地里苏醒,渐渐长成。那些日子里,我总是站在地窝子旁,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纪大地,想到下面一行行齐整沉睡的种子,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大地永远荒凉空荡。
⑻搬家的那一天好冷。虽然已入四月,但冬天的气息仍然强大坚固,残雪皑皑,寒风凛冽。第二天,外婆就想回家了。她拄杖从地窝子里艰难地走上大地,转身四望,快要哭了。而我妈始终忙忙碌碌。她马不停蹄,立刻雇人犁地,第三天就开始播种。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了快快播完,她跑到附近的杜热小镇上雇了二十多个人。可是,在空旷的大地上,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是那么凄凉无助,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一步一停,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都走不回来了。
⑼第四天,鹅和鸭子发现了附近的水渠,痛痛快快洗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第五天,鸡开始下蛋。同时,小狗们在地窝子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半天。大家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叔叔不知从哪里弄来几块红砖和两块水泥板,给我们地窝子的通道铺了两级台阶。从此外婆出入方便多了。这一带守地的几个地窝子里就我家出现了红砖这样的奢侈品,便被大家一致评定为五星级地窝子。
⑽荒野里没有电,虽然有相机和备用电池,我却总是不舍得取出来拍照。只在闲暇时分,当妈妈带着小狗在附近野地里散步时,我才端起相机,在显示屏里远远凝视他们。当他们走在大地上时,镜头中的情景满满当当,却寂寞无比。当他们走过之后,走空之后,一切才抬起眼睛。而种子播下之前的大地总是孕育无穷的语言。种子播下之后,大地才安静下来,并对每一个前来者竖起食指在唇前。
⑾一次我妈散步回来,像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一束野花给我。在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从地窝子走上地面,转身四望,这干涸无尽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我把一只矿泉水瓶从中间破开,注满水插上花,再把它们放在投入地窝子里的唯一的一束光线中。过了好几天,花都没败。可我出去散步时,却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的这些就是全部的春天,全部就这些。
⑿总之我离开了。把妈妈、外婆和小狗留在了那片荒野上。把她们抛弃了一整个夏天。又觉得其实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总觉得,这些年来,她们一直还在那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艰难地劳作、生活。(本文有删改)
【1】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
【2】分析下列句子的主要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坑沿上横搁几根木头算是檩条,檩条上横担一些木棍,铺几只撕开的纸箱子最上面蒙一大块塑料棚布,最后再盖上一层泥土压住棚布。
(2)种子播下之后,大地才安静下来,并对每一个前来者竖起食指在唇前。
【3】根据文意,概括作者“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的原因。
【4】简析第9段在文中的作用。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题“遥远的葵花地”的理解。
12、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有些关系,有时远,有时近,有时是疏离,有时是陪伴……变的是距离,不会变的是友谊;有些人,有时严厉,有时温柔,有时倔强,有时感伤,有时欣慰……变的是情绪,不会变的是爱……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2)文体不限(诗歌和戏剧除外),600字以上。
(3)不得抄袭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