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什么是“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 。是你一路虽走得 ,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 要努力去赢。”
A.竭尽全力 摇摇晃晃 坚定 而是
B.全力以赴 风雨飘摇 坚持 也
C.竭心尽力 坎坷荆棘 坚强 而是
D.拼尽全力 风风雨雨 坚韧 还
2、下列关于名著《儒林外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儒林外史》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从而展现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
B.吴敬梓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如王冕、杜少卿、虞有德等,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严贡生书没读过太多,贡生也是花钱捐来的。他极为节俭,死前仍念叨着灯中的两茎灯草,怕费油以致到死都难以合眼,直到赵氏挑去一根,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D.鲁迅曾称《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艺创作者应该创作出更多令人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能依靠低俗段子哗众取宠。
B.虽然网络媒体是新兴阅读方式,但在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下,我们更倾向于将其作为一种文化快餐。
C.从1958年参加工作开始,黄旭华一直战斗在核潜艇研制领域,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对自己有很______的定位,他知道自己是一个苦行僧似的人物。他写《狂人日记》的时候,可能还不知道自己会在文坛这么______,但是随着对国民性问题的反思越______,战斗时间越长,他越知道,自己是带着历史______来到这个世界的。
A.清醒 举足轻重 深入 使命
B.清醒 举重若轻 深刻 使命
C.清楚 举重若轻 深刻 任务
D.清楚 举足轻重 深入 任务
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杨时字中立,南剑①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②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释】①南剑:今属福建省。②翕然:形容一致。翕,也可以讲为聚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尝趋百里外 趋:____________ (2)俟其欣悦 俟:____________
(3)能属文 属:____________ (4)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师: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甲】【乙】两个语段都写了天气寒冷,但目的不同:
【甲】文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乙】文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6、【乙】阅读古诗文,回答下列问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1】解释“蝶寒方敛翅”中“敛”的意思:_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
B.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
C.颈联“依山片雨临”中的“片雨”为大雨,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夏雨的特点。
D.尾联“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凄凉、悲伤的心境。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某学校开展以“双减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在主题班会上介绍什么是“双减”?
(2)语文统编教材加大了名著阅读的力度,特别提倡“整本书阅读”,有人认为这样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双减”政策矛盾,对此你怎么看?谈谈理由。
(3)观察下面统计图表,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结论。
2022年双减实施后学校课后服务活动调查情况
①
②
③
8、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浮光跃金,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⑤亲人相隔,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境遇不同,表达方式也各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李商隐在《无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希望青鸟为自己传信,表达对爱人的牵挂。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平淡的境界
(1)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苏东坡早就说过“寄至味于淡泊”一类的话。今人的散文,我喜欢梁实秋的,读起来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不过,要达到这境界谈何容易。“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之所以难,我想除了在文字上要下千锤百炼的功夫外,还因为这不是单单文字功夫能奏效的。平淡不但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
(2)仍是苏东坡说的:“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所谓老熟,想来不光指文字,也包含年龄阅历。人年轻时很难平淡,譬如正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是野心和幻想。直到攀上绝顶,领略过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才会生出一种散淡的心境,不想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必再担心错过什么,下山就从容多了。所以,好的散文大抵出在中年之后,无非是散淡人写的散淡文。
(3)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他写时没有想到读者,更没有想到流传千古。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过他不在乎。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文化,用不着他再来添加点什么。另一方面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质的东西终归是单纯的,因而不会永远消失。他今天所拣到的贝壳,在他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拣到过,在他之后一定还会有许多人拣到。想到这一点,他感到很放心。
(4)当然,年龄不能担保平淡,多少人一辈子蝇营狗苟,死不觉悟。说到文人,最难戒的却是卖弄,包括我自己在内。写文章一点不卖弄殊不容易,而一有卖弄之心,这颗心就已经不平淡了。举凡名声、地位、学问、经历,还有那一副多愁善感的心肠,都可以拿来卖弄。不知哪里吹来一股风,散文中开出了许多顾影自怜的小花朵。读有的作品,你可以活脱看到作者多么知道自己多愁善感,并且被自己的多愁善感所感动,于是愈发多愁善感了。戏演得愈真诚,愈需要观众。他确实在想像中看到了读者的眼泪,自己禁不住也流泪,泪眼朦胧地在稿子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5)平淡而要有味,这就难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佐料。平淡之为味,是以原味取胜,前提是东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有鲜鱼才可清蒸。袁中郎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谈禅,与平淡沾不上边儿。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分析划线句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综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谈谈散文如何才能达到作者所说的“平淡的境界”?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爱国的内涵
①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美德。新时代,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懂得爱国的内涵。
②爱国的内涵是什么?陆游在《病起抒怀》中用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了最好的诠释。历史上,屈原流放中仍眷恋楚国,苏武牧羊数十年心志不变,都是炎黄子孙爱国的写照。
③爱国的内涵是什么?曹植在《白马篇》中说得明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天样《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荡气回肠。近代无数仁人志士正是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歌。爱国就是要以身许国,不存杂念。这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灵魂。
④爱国的内涵是什么?西汉名将陈汤流传千古的名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最有力的回答,为保卫祖国的河山,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无畏中华儿女执着坚守,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戚继光,一代名将,面对倭寇入侵,奋起组建“戚家军”,潜心操练,英勇奋战,终将倭寇赶出国门; 。爱国要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⑤爱国的内涵是什么?爱国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魏六朝歌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爱国要以敬重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征途上,我们肩负重任,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切入,引出议论对象“爱国的内涵”。
B.第②段采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爱国的内涵。
C.第⑤段从目的和行动上论证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
D.全文从四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层层递进,结构清晰完整。
【2】如果要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充一句话,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詹天佑,我国第一批出国的留学生,学成回国,凭借杰出才能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建,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回击。
B.任正非,75岁的华为公司创始人,在众多媒体面前表示,要拥抱世界,依靠全球创新发展,为中国企业砥砺奋进树立榜样。
C.林俊德,一位将军,也是一位院士,他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他人生75年都默默无闻,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D.李文波,一个普通的南海守礁士兵,二十年坚守,他从健壮小伙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小老头”,他就是守护祖国的一块坚不可摧的磁石!
11、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节选了《老妈是个菜贩子》作为阅读材料,请完成下面小题。
老妈是个菜贩子
邹华卫
①许朵的叛逆,是从厌烦“菜贩子老妈”开始的。
②读初中时,许朵私下里叫老妈“卖菜的”,嫌她不似同学牟卉卉的老妈,举手投足,一股文化人的范儿。一想到卖菜的,许朵就巴不得离老妈远远的。
③不过许朵老妈的菜摊,经营得真不错。她做买卖老实,人又热情活络,很快就从菜摊开展到菜店,后来拥有十多家连锁店。但在许朵看来,老妈骨子里是爆发户,不管老妈的职业还是素养,都不值得敬重,以至于坚决要让自己和老妈的人生拉开距离。
④读到高中,许朵坚决要求住校。老妈不同意,说:“牟卉卉跟你一个班,人家咋不住校?”许朵“哧”地冷笑一下,压根不想服从。最后老妈拗不过许朵,只好依她住校。但让许朵没有想到的是,开学时,老妈不仅自作主张执意开车送她到学校,还一见如故地和班主任聊上了。她那卖菜的大嗓门一嚷嚷,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于是开学当天,全班都认识了许朵——她妈是卖菜的,是家喻户晓的“诚信菜店”的老板娘。许朵简直沮丧透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A天阴沉沉的,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边的小树也垂着枝条,没有一丝生气。坚持住校就是想离老妈远一点儿,可是一天没过,又被罩在她的影子里了。
⑤因为卖菜的老妈,许朵不由自主地在同学面前显出自卑,甚至承受不了一些善意的玩笑。在大家聊起老爸老妈的时候,她便找借口溜出去。由此,许朵对老妈的忌恨又多了一重。
⑥而老妈还是老妈,又跟学校管后勤的校长扯上,零利润为学校食堂送菜。老妈得意洋洋地对许朵说:“你们校领导说了,你吃饭不用花钱,想吃啥就去吃啥。”
⑦许朵简直要崩溃了,但这次,她默然不语,只是坚决不肯再去食堂,而宁愿去学校门口那些不卫生的廉价小食店吃。结果没几天就吃坏了肚子,患了急性肠炎。
⑧至此老妈终于知道许朵的抗议行为,她又气恼又意外,哆嗦着嘴唇,抬起手掌,可看着许朵苍白的小脸儿,还是无力地放了下来,叹口气,转身走了。这样的抗争之后,许朵觉得再多花一分钱就是对老妈的妥协与认输。她分外努力,只想远远地逃离老妈。
⑨可到底是长身体的时候,功课越来越紧张,到了高二上学期,许朵明显出现营养跟不上的疲累。恰在这个时候,牟卉卉的老妈找到许朵,以一个母亲的急切央求道:“朵朵,卉卉也住校了,可她不许我中午送饭,这样营养怎么能跟得上呢?阿姨求你,跟她做伴儿吃饭好不好,卉卉说了,只要你同意我给你们俩送饭,她就让我送。”
⑩许朵过意不去,可看着牟卉卉老妈祈求的眼神,她还是点了头。许朵想,这才是爱孩子且有素养的妈妈,不像自己老妈,是个卖菜的,永远不考虑后果,总把事情做得那样浅薄。
⑪于是,牟卉卉老妈每天中午都送来丰富的午餐,让许朵有了足够的体能,加上要远离老妈的动力,许朵的状态越来越好,高考时发挥出超常水平,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一所远离家乡的一流大学。
⑫接到通知书的那天,许朵很兴奋,去答谢牟卉卉老妈。没想到牟卉卉老妈微笑着揽过许朵的肩膀说道:“朵朵呀,你真把你老妈逼急了,就为你的吃,来求我求卉卉想了这个法子。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
⑬这些话,一句一句戳在许朵心窝里。
⑭话语如蚕,心似桑叶。
⑮真的,老妈有什么错,她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赚血汗钱,过好自己的生活,竭尽全力爱自己的孩子……
⑯许朵简直想给自己一耳光。
⑰那天下午,许朵第一次去了老妈的菜店,看老妈正弯着已然有些佝偻的身子,跟员工一起码菜,B菜在老妈的手里是那样乖巧,服服帖帖地任由老妈侍弄。许朵愣了愣,过去接过老妈手里的菜,轻声说:“妈,你歇着去,我来吧。”
(选自《意林》2022年第3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完成以下框架图,梳理许朵对老妈的情感变化过程。
读初中时,__________→读高中时,忌恨老妈→高考之后,__________
【2】请从文中A、B两个划线句子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简要赏析。
【3】结合全文,探究“话语如蚕,心似桑叶”这句话的含义。
【4】牟卉卉老妈这个人物形象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5】某班正在举办“最美的妈妈”评选活动,你打算推荐许朵妈妈,请你为她写一段推荐语。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光明日报》发了文章《如果能穿越,多想抱紧战火中的你们》来悼念死难的同胞。网上也有个穿越的视频,一个当今的中国少年穿越到了战火纷飞的抗战前沿,碰到了在那里坚守的少年战士们,一位少年战士问:“我们胜利了吗?”
假如你就是视频里的穿越少年,请你写一份演讲稿,去回答战士的问题。
要求:⑴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⑶不少于500字;⑷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XX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