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人们措手不及,导致十余万人丧生。
B. 奥佛士坐在石头上弹奏他的七弦琴,几只狮子卑躬屈膝的伏在他面前。
C. 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 所有这些选 出来的作品,均属雅俗共赏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冥顽不灵的犯罪分子的犯罪箴言让辛苦了这么多天的警员们很是气愤。
B.我校体育健将胜利归来,同学们箪食壶浆列队欢迎他们。
C.疫情防控志愿者冒着严寒,齐心协力清理垃圾和废旧物品,即使是蛛丝马迹也不放过。
D.英国BBC采用移花接木、断章取义的拙劣手法炒作涉及新冠疫情的新闻,将疫情与政治挂钩,令人愤慨。
3、(题文)选出下列前后两个句子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
A. 历经千辛万苦,我好容易才完成任务。/历经千辛万苦,我好不容易才完成任务。
B. 放榜了,我差一点没考上高中。 /放榜了,我差一点就考上高中。
C. 别哭,这点小伤有什么关系。/别哭,这点小伤没什么关系。
D. 号外!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号外!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积攒 涵养 断章取义 形消骨立
B.旁骛 羡慕 富丽堂皇 丰功伟迹
C.广袤 困恶 杉杉有礼 间不容发
D.阴晦 伶仃 自惭形秽 置之不理
5、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常病①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漠晻②霭,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④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⑤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悲夫!”乃书其匾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选自《江陵府曲江楼记》,有删改)
【注释】①病:担心,忧虑。②晻(àn):日光昏暗。③曲江公: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被李林甫诬陷,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记》。④翛然:自在超脱的样子。⑤汲汲然:急切的样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B.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C.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D.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若春和景明 正是江南好风景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其半居暇日,登临赋咏 安陵君其许募人
D.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4】分析甲乙两文写景的作用及表达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病起
陆游
山村病起帽围宽,春尽江南尚薄寒。
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断香漠漠便支枕,芳草离离悔倚阑。
收拾吟笺停酒碗,年来触事动忧端。
(1)本诗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或表现手法角度作简要赏析。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7、某校准备开展“读国学经典,做国学少年”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如果举办“读国学经典”挑战赛,你想代表班级参赛,请你拟写一个参赛口号吧!
(2)在国学经典的宇宙里,孔子无疑是无比璀璨的那一颗星,某班设计了几个“《论语》心得”板块。请你仿照示例另外再设计一个板块,并选出一句能证明这一板块内容的《论语》中的句子。
板块一:《论语》教我做君子——引用《论语》“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阐释。
板块二:________________引用《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释。
(3)你的同学小杨打算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多看电视剧和流行网络小说,你将如何说服他多读一些国学经典著作?
8、诗文默写。
(1)沉舟侧畔千帆过, 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3)《沁园春· 雪》中以动写静,描绘景色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无题》中,用谐音表明相思之苦,后也用来赞扬老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丑奴儿》中表明报国无门,心情愤慨无奈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书是一种“遇见”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最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磨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③读书当然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关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评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儿”、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遇见”,是一种主观能动行为。
B.读书是一种“遇见”。
C.读书人对选择怎样的遇见有自己的主动权。
D.读书要优中选优、精中选精。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论证。
B.第⑤段画线句中“茅塞顿开”一词形象地指出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见”解开了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
C.选文主要写作者认为读书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两方面内容。
D.第④段首先提出读书是主观能动的行为,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的观点。
【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平庸的书籍只会无端损耗你的时间和精力。
B.读书的“遇见”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面越广越好,所以读书只须匆匆而过即可。
C.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这种立体“遇见”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D.第⑤段加点词语“或许”指可能但不肯定,表示猜测,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自律的,才是自由的
⑴自由快乐,人皆向往。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由的、快乐的?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之对,或可提供一些启示。
⑵史载,朱元璋某日问诸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说功高盖世者,有人说位居显赫者,有人说金榜题名者,还有人说富甲一方者……朱元璋听后皆不满意。大臣万钢答道:畏法度者最快活。此言一出,朱元璋大悦,称赞其见解独到。
⑶自由快乐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敬畏法度之人,多是严以自律之人。今天,在国家法治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很多人感受到了这种自由快乐。也有人认为法律管得多了,感叹不舒服、不自由了。在潜意识和直观感受中,有人把自由视为不受限制、没有约束,或者少受限制、鲜有约束。问题是,无所限制的自由必然是扭曲的,也是不真实的,只能存留于想象之中。谁要真是如此任性地看待自由,无所顾忌、不知敬畏,谁就终将付出惨重代价。
⑷建构在自律基座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二者并非彼此孤立,更非相互矛盾。从逻辑上讲,自律是前提和保障,自由是目的和依归。俗话说,“没有框的玻璃容易碎”。没有自律,自由就如同断线风筝、脱缰野马,必然横冲直撞、不受节制,终将走向自由的反面。“自律的,才是自由的”“不自由即是自由”,听上去有些矛盾,却是最现实、最真切的道理。
⑸“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把握好“畏”与“德”、“不自由”与自由的辩证法,我们方能内心澄明、动静有常。比如,不拿不该要的钱,不看着别人碗里的肉眼红,不搞物质攀比,亦无人情羁绊,就会得到物质的自由;做好该做的事,尽到应尽的责,不用“把别人表情当自己心情,把别人嗜好当自己爱好”,就会收获干事的自由;守好为人处世底线,不碰党纪国法红线,有坦然之乐而无囹圄之忧,就会获得精神的自由。
⑹相反,如果不能恪守自律、遵守法度,就会导致身心双重的不自由。一些官员身陷腐败泥潭,守着大堆钱财,时常梦中惊醒,吃不好、睡不着,就如同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以此言之,一些腐败分子失去自由的标志,不在锒铛入狱之日,而在第一次伸手之时。在公布的贪官忏悔录中,有多少人提到,“开会提心吊胆,老是害怕被带走”“白天在人前强作镇定,晚上在家中担惊受怕”,哪里还有一丝幸福和自由可言?
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不仅要靠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也有赖于公民的严格自律。具体言之,就是敬畏法度、珍惜名节、珍惜眼前虽平淡却长久的生活。还应明确哪些不可为、哪些必须为。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方能收获内心的宁静平和,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1】本文第⑴、⑵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第⑸、⑹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下列说法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⑸段画线句通过三个排比句,从三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获得自由。
B.作者认为只有获得了自由人们才会自律和敬畏法度。
C.最后一段引用“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恰当,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随心所欲不受限制地做事,与本文的论点矛盾。
D.本文告诉我们,只有依靠公民的严格自律,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4】小童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从不闯红灯,而小张经常闯红灯过马路,他还嘲笑小童太傻,太迂。对此,小童感到憋屈:“难道我遵守交规有错吗?”请结合本文的观点对小童进行劝解。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安老李
李动
①我们乐山大楼新来了一位保安,他的名字叫李元满。名字很圆满,可他运气不太好,刚来没几天就遭遇了疫情。那天清晨根据全市防控要求,大楼铁门上了把锁,人员只进不出。这下可苦了老李,平日里保安7时上岗19时归家,这下他回不了家了。
②当晚我到楼下取报纸,报箱空空如也。我看见老李在3平方米左右的门卫室里展开躺椅,躺椅上面铺了一条白色被子,既当褥子垫又作为被子盖。我问:“不冷吗?”老李显得很满足:“有空调,哪会冷?”
③翌日清晨我又下楼,老李正在吃早餐,就那么一大碗面条,其他啥也没有。“你中饭和晚饭吃些啥?”老李说:“面条。”我很认真地告诉他,早饭要吃好;中午要吃饱,要一荤二素,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晚上要吃少,最好像乞丐。老李听完,只憨厚一笑。
④老李今年53岁,比我小11岁,看上去却比我苍老。他皮肤黝黑但五官周正,双眼皮、高鼻梁,倘若再白皙些,肯定是个帅哥。
⑤这天下午,大楼全员做核酸检测。我步出大楼,细雨落在伞上的声音颇让人心烦。我看见老李冒雨站在警戒线外维持秩序,等我做完核酸检测回来,见他还在淋雨,犹如一座雕塑。我不由得想起中学时学农劳动的情景,大风呼啸、雨丝纷飞,可农民根本不在乎,照样干农活。
⑥有快递小哥到小区门口送东西,老李打开铁门,举起手里的测温器给了他一枪,然后热心地帮着搬运快件。他对着快件猛喷消毒液,然后拿起一支粗水笔,在盒子上写上几零几室。此时,有人出来取快件,他像捧着易碎物品一样帮着把大盒子抬到电梯口。
⑦细节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我无意中目睹这些,打心眼里被老李的认真和善良打动。我有时和他聊天,他说比起在老家干农活,现在轻松多了。他很自豪地告诉我,老家在四川南充阆中,就是张飞的驻地。老李原先在家种地,当了3年生产队长,每天带着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感叹,那时靠老天爷吃饭,没什么收入,政府每月补贴每人100元。这怎么够?我很惊讶,老李说,这些钱主要是买些油盐酱醋和生活必需品,他们那里东西便宜,能凑合,但要是生病就没办法了。他还告诉我,他父母生病了就要走很远的路到乡里卫生站配药。现在,他的父母都去世了,他的女儿出嫁了,所以他们夫妻俩出来打工,赚点钱再回家养老。
⑧老李每月工资4800元。我帮他算了一笔账,每天工作12小时,周六和周日也不休息。收入不算多,但他知足:“这些钱够花了,只是我血糖有点高,平均每天吃药要花12元,如果血糖降不下去,就去打胰岛素……”
⑨在小区封控的日子里,老李每天和衣睡在那间斗室里,一天三餐,不是一大碗面条,就是面条一大碗。他吃着粗茶淡饭,工作却尽心尽力,默默地干着活。
⑩小区解封那天,我去超市购物,提了两大袋食物,吭哧吭哧来到门卫室,给老李一篮鸡蛋。我关照他:“每天早饭吃一个鸡蛋,要增加营养,关键时刻,你千万不能倒下。”老李受宠若惊,但婉言拒收。
⑪最近在家期间,我每当阅读至劳累时,便站在窗前眺望外面的风景。想到不远处有老李,心头平添一份温暖和踏实。
(选自《解放日报》)
【1】选文第⑤~⑦段,分别记叙了保安老李的哪几件事?
【2】请简要赏析选文第⑤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作者说:“细节最能看出人的品质。”通读全文,任选一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在小区解封那天“我”为什么要送给老李一篮鸡蛋。
【5】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文中“老李”相似的人处处可见。“老李,老张,老王⋯⋯”构成了一组社会群像,根据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①为了理想和目标克服一切的困难,要敢于突破自己。——郎平
②为了演好青年郎平,白浪(郎平女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减重足足30斤,并且接受了一个多月的表演和台词训练,同时,白浪还反复观看郎平当年的比赛录像,研究她的动作、表情。
③电影《夺冠》叙述了中国女排从 1981 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几经沉浮的历程,诠释了几代女排人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精神。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让你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要求:(1)自拟题目:(2)要有真情实事;(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