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丹东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阅读下面文段,在文段中四处横线上依次填入合适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你因压力忙到无力自拔,忙到昏天黑地,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和家人的团聚,忘掉了自己如此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_______________。寻找压力的种种成因,为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压力画像, 澄清了我们对压力的模糊和迷惘之处,让我们对压力的全貌和运转的轨迹,有较为详尽的了解。中国的兵法上有句古话叫做“知已知彼,百战不殆",_______________。 明白了压力的起承转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之后,____________。坚持下去,持之以恒,______________。也许在某一个清晨醒来,你突围而出,像蝴蝶一样飞舞。

    ①当你认识到了你所承受的压力的强度和种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已经钉住了压力的七寸

    ②你就会寸寸地脱离沉重压力的吸附,把自已成功地拔出来

    ③如果你想改变,就试着了解压力吧

    ④你的呼吸就会轻松一点 ,胸中的块垒也会松动出些许的空隙

    A.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忧戚   制栽   濡养   不二法门

    B.赞誉   骈进   羡慕   矫媃造作

    C.惊骇   恪守   箴言   李代桃僵

    D.汲取   轻觑   伛偻   形消骨立

  •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辽剧表演以中国戏曲表演程式为主体,吸收辽南民间艺术,并适当________一些皮影动作,借鉴了辽南大秧歌、民间舞和二人转的一些舞蹈动作。作为辽剧经典代表,《龙凤镜》中________是演员动作。还是舞台布景,________借鉴并使用了皮影戏的表现手法,令人________。

    A.融合   不仅   而且     耳目一新

    B.交融   不论           焕然一新

    C.融合   不论           耳目一新

    D.交融   不仅   而且     焕然一新

  • 4、下列有关《水浒传》的人物故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洪太尉去山上找张天师,却遇见了大虫、蟒蛇等猛兽,他被吓破了胆,和一个牧童打听到消息,就连忙逃回山下,原来那个牧童就是张天师。

    B.王进被林冲陷害,和母亲一起举家逃跑,途径史家庄,受到了庄主的热情款待,他与庄主比了一场赛,庄主输了,他教授庄主武功。

    C.高俅原是一名游手好闲的无赖,通过向皇帝踢球献媚而受到赏识,升官发财,当上了一个都尉的职位。

    D.九纹龙史进是史家庄庄主,和另外三个土匪是好兄弟。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       (2)而乐亦无( )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 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醉翁亭记》中的“而”字,除关联作用外,在文章节奏、语气与情感表达上也有妙用, 请根据下面提示,读文章,完成任务。

    ◎读课文时,注意文中“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文章舒缓自如的特点。

    (1)读句子,体会“而”字朗读时语气的轻重,并做出选择。

    ①朝而往,暮而归       A.重读       B.轻读

    ②而不知人之乐       A.重读       B.轻读

    (2)读下面一组句子,体会“朝而往,暮而归”一句中“而”字的表达效果。

    朝往暮归

    朝往而暮归

    朝而往,暮而归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全词通过写月下之感,表现了词人____________的胸襟和对天下离人的美好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词前小序在词中的作用。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应发扬光大。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书写能力和审美水平,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

    (1)学校老师为书法活动中心“斋墨香”题写了上联,请你拟写下联。

    上联:专注写好一笔一画,夯实人生基础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决定成立书法协会,在同学们中推选出一名协会主席,请你设计竞选大会的程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宋代苏轼手写的《赤壁赋》(局部),请说说其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默写。(10分)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八则)

    纤纤擢素手,   。(《古诗十九首》)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无情有恨何人觉?   。(陆龟蒙《白莲》)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

    爱惜芳心莫轻吐,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张岱《于园》)

    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走进天堂的门票》并回答。

      有一对孪生兄弟,同时进入高考考场。结果,哥哥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弟弟则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兄弟俩长相酷似,性格各异。哥哥忠诚敦厚,弟弟活泼机灵;哥哥拙于言词,弟弟口若悬河。哥哥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面对贫病交加的父母默默无语,弟弟关在房里不吃不喝,长吁短叹“天公无眼识良才”。

      愁眉不展的老爸默思了两个通宵,终于眨巴着眼睛向大儿子开口了:“让给弟弟去读书吧,他天生是个读书的料!”

      哥哥把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弟弟手中,并在弟弟身旁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不是走进天堂的门票,别把太多的希望放在它的上面。”

      弟弟不解,问:“那你说这是什么?”

      哥哥答:“一张吸水纸,专吸汗水的纸!”

      弟弟摇着头,笑哥哥尽说傻话。

      开学了,弟弟背着行囊走进了大都市的高等学府。哥哥则让体弱多病的老爸从镇办水泥厂回家养病,自己顶上,站到碎石机旁,拿起了沉重的钢钎……

      碎石机上、有斑斑血迹。这台机子上,曾有多名工人轧断了手指。哥哥打走上这个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在做一个美丽的梦。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对机身进行了技术改造,既提高了碎石质量,又提高了安全系数,厂长把他调进了烧成车间。烧成车间灰雾弥天,不少人得了矽肺病,他同几个技术骨干一起,殚精竭虑,苦心钻研,改善了车间的环保遭施,厂长把他调进了科研实验室。在实验室,他博览群书,多次到名厂求经问道、反复实验,提炼新的化学元素,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验,使水泥质量大大提高,为厂里打出了新的品牌产品,水泥畅销华南几省。再之后,他便成为全市建材工业界的名人……

      弟弟进入大学后,第一年还像读书的样子,也写过几封信问老爸的病;第二年,认识了一个大款的女儿,就双双堕入爱河。那女孩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钱包,整整两年他没向家中要过一分钱,却通身脱土变洋,“帅呆”、“酷毙了”。进入大四后,那女孩跟他“拜拜”了,他使整个儿陷入了“青春苦闷期”,泡吧,上网,无心读书,考试靠作弊混得了大学毕业文凭。他像一只苍蝇飞了一个圈子又回到家乡所在市求职,他还有那么一点羞耻感,不愿在落魄的时候回家见父母。经市人才中心介绍,他到一家响当当的建材制品公司应聘,好不容易闯过了三关,最后是在公司老总的办公室里答辩。轮到他答辩时,老总迟迟不露面。最后秘书来了,告诉他已被录用。不过,必须先到烧成车间当工人。

    他感到委屈,要求一定要见老总。秘书递给他一张纸条,他展开一看,上书八个大字:“欲上天堂,先下地狱。”他一抬头,猛见哥哥走了进来,端坐在者总的椅子上,他的脸顿时烧灼得发痛。

    1你知道父亲为什么决定让弟弟去读书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哥哥的成功的足迹(用示意图)以及成功的原因。

    3大学毕业的弟弟去应聘的公司的老总居然是哥哥,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故事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的哪一句话使你有很多的感受?试找出一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追鱼

    相裕亭

    ①到宁波去参加一个文学活动的那天下午,已近黄昏。问会务组的工作人员:“此处有江,叫什么江?”对方说:“姚江。”

    ②晚饭后,我想到姚江的夜景,应该是另一番景致,便约了几位外地作家,再到江边观夜景。我们在江边看“夜钓者”他们或打着手电,或借助江边的灯光,引诱江中的鱼儿借光觅食。我们惊喜地看到一位小伙子钓上一条小羊羔似的大草鱼,大家举起手机拍照时,小伙子竟然把那条大鱼当作婴儿宝贝一样抱在怀里,喜不自禁地摆出各种姿势让我们拍照。

    ③沿着江边的步行道,继续往前面行走,我们忽然听到河堤不远处的树林里有女人在唱歌。她唱的是越剧还是沪剧、甬剧(宁波当地的剧种)?我们几个东北、河北、广东、安徽、江苏来的作家都听不懂。但是那种吴侬软语,自带优雅,委婉动听。我们闻歌声前往,且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步伐。

    ④然而当我们看到一个女人独自坐在江边一处运动器材上放声歌唱时,大家忽而放慢了脚步,生怕惊扰到她。当我们爬上一个陡坡,围到那个女人跟前,静静地听她唱歌时,那女人如同没有看到我们似的,依然沉醉在她的歌声中。直至她把那首我们都听不懂歌词的歌唱完,我们为她鼓掌,她才莞尔一笑。

    ⑤我们问她唱的是不是甬剧?她说不是甬剧是沪剧。我们不懂甬剧、沪剧,但我们都觉得她唱得好听,让她再唱一曲,她问我们:“唱什么?”有人说唱《梁祝》,有人说唱《黛玉葬花》。那女子说:“这河里有鱼,我就给你们唱一段越剧《追鱼》吧。”我们鼓掌,齐声说好。

    ⑥我们一帮子外来客毫无目的,在江边游逛,突然间遇到那样一个爱唱歌、而又会唱歌曲《挑花灯》,更加忘情地为我们唱起来。其间,她还摆弄起纤细的兰花指,一招一式地给我们表演舞台上的动作呢。

    ⑦接下来我们与她聊天,得知她不是宁波人而是上海那边过来的,她在儿子家看孙子。大家惊讶一下,没料到眼前这位歌声甜美的女人已是一位奶奶了。她告诉我们她年轻的时候在上海那边街道上工作,经常登台表演节目。

    ⑧她说:“白天在家看护孙子,晚上儿子、儿媳妇都回来了,自个儿出来自娱自乐一会儿。”

    ⑨我问她:“小孙子多大啦?”她说:“三岁。”

    ⑩我说:“三岁就能听懂你的歌声了,你白天在家可以唱给小孙子听。”

    她说:“不行的,儿媳妇不让她唱那种饶舌的沪剧、越剧给她小孙子听,要她唱《让我们荡起双桨》那类儿歌。”

    说到这里,她的话语突然变少,以致埋下头去,半天无语。

    想必,她是一肚子歌,无处歌唱。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09期,有删改)

    【1】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她”的形象特征。

    【3】分析标题“追鱼”的作用。

    【4】联系全文,探究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 11、(题文)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将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小题1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2】(小题2理解下面的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2)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3】(小题3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4】(小题4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5】(小题5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6】(小题6选文第⑩段中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平常的日子也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