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资阳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顾全文的内容,只根据自己需要来品读文章,这就是断章取义

    B.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抵不上东方这座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C.我一直看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D.隆冬时节,大雪纷飞,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前仆后继地来到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低头族”们习惯于玩手机,他们往往是游戏沉迷者,他们长时间低头,保持不良坐姿,极大的妨碍了身体健康。

    B.尽管我们目睹、听闻种种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但闯红灯、开快车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缘于一些人安全意识淡泊

    C.小区楼道堆放杂物在一些人看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同楼道的邻居来说,这却是一件深感困扰的大事。

    D.晚会上精彩的魔术表演,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不言而喻

  • 3、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词人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B.《行路难》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还学过他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所著,是儒家经典之一,《鱼我所欲也》选自《告子下》。

    D.《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4、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赫来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他机智、勇敢、正义,是保尔的领路人。当保尔看到朱赫来被一个士兵押解着时,他果断扑倒士兵,救了朱赫来。

    B.艾青的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对乳母“大堰河”的追忆和生死对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怀念和感激之情以及对黑暗世界的诅咒。

    C.《水浒》中,武松被发配至孟州牢营,施恩与他结拜。施恩的酒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武松闻之大怒,带酒赶至快活林,杀死蒋门神,夺回酒店。

    D.《阿长和<山海经>》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篇目。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往事,刻画了她善良、朴实的形象。阿长寻购并赠送作者一本《山海经》令作者震撼不已,心里充满感激和崇拜。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1】选出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援疑理: 提出

    B.与之论:同“辩”

    C.白玉之环:在腰间佩戴

    D.犹幸君子之列:参与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久乃和/暮寝思之

    B.弗怠/居庙堂

    C.中有足乐者/生乡人子谒余

    D.况才之过余者乎/欲有求我也

    【3】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赠序,作者以自己求学的切身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B.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并不艳羡,是因为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C.文中通过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成就,主要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D.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引出了求学的艰难。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本诗画面感强。“秋风怒号图”中“卷”“飞”“渡”等动词,衬托出诗人_____的心情;“群童盗茅图”中“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等词语,反映诗人_____的现实状况;在“漏屋逢雨图”之后,诗人又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广厦万间图”,展现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令我们不禁想到 “____________ ”这两句表达相同情感的古诗(文)。

    2《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与本诗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都写到了雨。简要说明诗人在两首诗中分别借“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班级要开展趣话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积累知识]请写出两个含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才艺展示]根据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的意境描绘一个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感悟]古人咏叶常以木叶替代树叶,以此来传达更加沉郁的情感,如屈原《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大意是秋风裘袅,洞庭湖水生波澜啊叶飘落),请你试着从以下角度辨析下面两组词语,体会它们之间微妙的区别。

    词语

    角度

    颜色

    ( )

    ( )

    触感

    ( )

    ( )

    疏密

    ( )

    ( )

    (4)[实践运用]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有些诗人会给意象着色,如接天莲叶无穷,映日荷花别样”“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这些佳句都用了红与绿这种对比色,请谈谈这种对比色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为更好的介绍盐城,陈老师建议你增加点儿文学味儿。

    内容

    名句

    出处

    大洋湾

    (1)有桃花红,_____,杏花黄。

    秦观《行香子》

    黄海森林公园

    (2)野芳发而幽香,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细雨湿地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

    苏轼《定风波》

    明丽山色

    (4)槲叶落山路,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塞外风光

    (5)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水乡意蕴

    (6)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积极进取的城市精神

    (7)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先人后己的城市胸襟

    (8)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 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A. 作者运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

    B. “总”字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C. “只”字刻画出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

    D. “一味”刻画出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2下面对选段①-⑤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中的“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反复强调这些事实,可见作者用冷峻的目光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这些“公开的文字”。

    B. 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C. 第⑤段是过渡段,由揭露不但失掉“自信力”而且发展着“自欺力”的一小撮中国人转向歌颂“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广大人民。

    D. 文章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⑤段“然而,在这笼罩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使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直接批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文中被驳斥的错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 第①自然段是先摆出对方错误论点再摆出对方论据。

    C. 文章论证的正确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 第⑥⑦自然段用历史和现在的事实证明了作者确立的论点。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

    2阅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杜甫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3文中第四段最后一个句子“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该如何理解?除了杜甫,你还能再举出一个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上的二律悖反。

    4试写出杜甫的一句爱国诗句并注明出处。

  •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书到读时方恨多

    ①民间有句很俗的谚语,叫作“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这个说法虽不见得多么高明,但就读书而言,却颇为适用——如何进行选择性的阅读,非常重要。

    ②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则名言提醒我们,对任何事情,最好都采取存疑的态度。这里,当然也包括读书。不过,我感觉,这仅仅是盂子的第一层意思,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提示我们:白纸黑字,有时候也是靠不住的。

    ③读书犹如交友。有的朋友,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有的朋友,可以对其敞开胸怀一吐闷气;有的朋友,可以相对抒发豪情壮志,引为知己。也有一些所谓的朋友,可能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在背后戳你一刀;还有的,则可能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引诱你,拉你一起做些荒唐无聊的事情。读书也是如此,不是每本书都会对你的人生有益,也绝非所有的书籍都适合你。这样说来,选择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④选择读什么书看似简单,其实需要眼光和相关的积累。善于读书的人,走到书店里,往往都会直奔某排书架或某个区域。自己需要什么、渴求什么,在没有进书店之前往往都是考虑好了。

    ⑤通过长期的阅读,我越来越认冋一个观点,那就是书应该越读越薄,而不是越读越厚。舌则,自己所做的就是无用功。一本书读罢,对于书中的精髓应该心里有数。事情往往是这样的:一本数十万字的书,其中有两万字能够打动我,值得收藏了。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其中有八千字能够引起我的共鸣,就值得打开羞涩的钱包,买回家去放在枕边品读。如果有两千字可以打动我,我会站在书店的书架前徘徊良久。不过,有一种尴尬的情况是,有时读完一本数十万字的书,我都不知作者要说什么。在今天,这样的书并不少。

    ⑥书到读时方恨多。在我看来,这实在是读书人的一种困境。前人留下的书太多了,我国每年新出的书更是每年有四十万册,如果不是眼光非常独到的话,大家有时就难免图在其中,不知如何选择。我把这个情况讲给学生听,并建议他们:这个时候,学会选择,或者干脆说,学会放弃,就是一种智慧。电视广告里说,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学会选择,其实书就已经读完了一半。

    (作者冯磊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书到读时方恨多。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进行选择性的阅读,非常重要

    D.书应该越读越薄,而不是越读越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则名言是提醒我们对任何事情,最好都采取存疑的态度。

    B.作者认同的观点是书应该越读越薄,而不是越读越厚

    C.书到读时方恨多。这是读书人的一种困境。

    D.作者认为开卷都有益,关键是对于书中的精髓应该心里有数。

    3下面对文章写法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⑥段划线句中的“这”,指的是“前人留下的书太多了,我国每年新出的书更是每年有四十万册,如果不是眼光非常独到的话,大家有时就难免困在其中,不更是每年有四十万册,如果不是眼光非常独到的话,大家有时就难免困在其中,不知如何选择。”

    B.文章第①段运用民间谚语,以“就读书而言”,指出阅读要有选择性,即初读和细读。

    C.文章第③段运用比喻论证,论述了选择的重要性,既浅显易懂,又生动形象。

    D.文章第⑤段作者以自身经历告诉我们选择书需要眼光和智慧。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溪水只有不停地流满才能汇入大海,幼苗只有不停地生长才能参天耸立,鸟儿只有不停地拍打双超才能遨游天空,人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抵达梦想的前方。

    请根据对上面材料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4)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