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无与伦比的。
B. 老先生今年八十有余,每天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英语。
C. 乐视网正在热播的《芈月传》是由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孙俪、刘涛、黄轩等人领衔主演的古装巨制,讲述了芈八子一泻千里的传奇一生。
D. 刚学做菜的燕子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2、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百合花》,这是一篇“富于抒情诗风味”的小说.
B. 《一双手》原是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的一部分,这篇散文透过人物的手的描写看他的精神追求,从他的劳动成果——创造绿色宝库来看一位工人的爱绿之情。
C.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纪传体史书。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首,主要的表现手法是风、雅、颂,主要内容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合称“六义”。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嗤笑(chī) 惘然(wǎng) 隔膜(gé) 疲惫不堪(kān)
B.拮据(jù) 别墅(shù) 牡蛎(mǔ) 俯拾即是(jí)
C.褴褛(1óu) 阔绰(chuò) 找茬(chá) 形销骨立(xiāo)
D.糟蹋(tà) 栈桥(jiàn) 抠门(kōu) 鸠占鹊巢(jiū)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B. 为了使大家生活在文明祥和的环境中,业主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文明公约。
C. 通过一个月的考古发掘和整理,科研工作者获得约82000多件历史文物藏品。
D. 一个人能否具有创造能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新的知识。
5、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_________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在原文空格处填写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山肴野蔌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眼眉儿
(南宋)左誉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释):①绮窗人:想象中站在花格窗前的离人。②秋水,指眼睛;下句中“春山”,指眼眉。
【1】“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具体分析这首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nìng,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你不必羡mù别人的成功,也不必灰心,丧失了自我。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复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你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泥nìng
羡mù
干涸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黯淡”的意思是_________。“柳暗花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4)请把文中的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8、同学们以“自强不息”为主题搜集古诗文名句和相关的人物故事。
人物 | 古诗文名句 | 故事 |
范仲淹 | (1)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 范仲淹从小胸怀大志,立志要做良相,济世为民。他读书异常刻苦,每日边读书边煮粥,待第二天粥凉透了,用小刀在粥上面划个十字,朝吃两块,晚吃两块。 |
欧阳修 | “醉能同其乐,(2)_____,太守也。” (《醉翁亭记》) | (7)_____ |
李白 | (3)“_____,_____。” (《行路难》) | 李白有幸奉诏入京,但皇帝却不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但还是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展望。 |
刘禹锡 | (4)“____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刘禹锡虽长期过着贬谪生活,但他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相当达观,并没有因此而消沉颓唐。 |
韩愈 | (5)“_____,_____。”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韩愈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结果龙颜大怒,把他贬到很远的潮州。虽遭不明之冤,但对皇帝仍忠心耿耿,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 |
苏轼 | (6)“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 中秋夜苏轼赏月饮酒时,想起弟弟,希望弟弟在贬官中要豁达,把人间悲欢与月的圆缺一样来看待。 |
9、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
①茫茫大海,碧波荡漾,海洋是地球水资源的故乡,但海水会让口渴者望而却步,因为它含有大量且种类丰富的盐,尝起来又苦又涩又咸。
②_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做过估算,海洋中所有盐类的总重量达到5亿亿吨。人类厨房中的必备品——氯化钠(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海水诸多盐类中最主要的一种。氯化钠在海水中的平均含量有3.5%左右,如果把全世界海水中的氯化钠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有120多米厚。除了氯化钠,海洋中还含有碳酸镁、氯化钙以及其他各种金属元素的盐类,它们的平均含量只有氯化钠的三分之一,但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也有40米厚。所以,海洋是名副其实的“大盐库”。
③其实,原始地球的海水源自于冰质彗星,水质还是挺“纯”的,它的味道应该像矿泉水一样可口。那么,海洋中的盐是哪儿来的呢?科学家们就这个问题基本已达成共识。
④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运动和循环,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海水蒸发到空气中,这些水蒸气升上天空,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微酸的雨滴落到陆地的每一个角落。“酸雨”将溶解的矿物质和金属离子(包括氯离子和钠离子)带进江河中,最后汇入大海。就这样,蒸发掉的水分绕了一圈,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上的盐分。雨水每年会将大约2.25亿吨盐注入海洋,而海洋盐分的90%是由“雨水循环”贡献的。
⑤“雨水循环”并不是海洋盐分唯一的来源,海底火山和深海热泉也在默默“付出”。在海底地壳的裂口处会出现火山和热液喷口——海水沿裂隙向下渗流,受岩浆热源的加热,形成了喷发的热泉。当新鲜的熔岩从海底的火山中涌出时,热的岩石与咸海水发生反应,会溶解其中的一些矿物质,热液喷口则会直接将含盐的热液灌注到海水中。数十亿年的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分越积越多,海水也就越来越咸了。
⑥既然海水中已经含有那么多盐分,而且盐分还将源源不绝地进入海洋。那么,海水会不会没有限度地“咸”下去?科学家发现,海洋有各种能降低含盐量的奇妙方法,使海水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⑦首先,化学反应对降低含盐量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随着雨水将盐分注入海洋,海水中可溶性物质的浓度会越来越高。当盐分的浓度达到饱和后,过饱和的盐分将会析出、结晶或者相互结合成不溶解的化合物,然后沉入海底,变成岩石。另一方面,海底熔岩会与溶解的盐离子发生反应,将它们从水中移除,海底某些粘土和含氢矿物就是通过海底盐类发生的热化学反应形成的。
⑧“还盐归地”也是降低海水含盐量的方法。当台风季节降临时,狂风巨浪会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解的盐分也随海水上岸,散布在沿海陆地。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后,有些海湾地带,由于地壳的升高与海洋隔断成为内陆。这部分的海水逐渐被蒸发掉,留下大量的盐类物质。另外,河流中的淡水、融化的冰川等为海洋提供了稳定的淡水,也有助于降低海洋的盐度。
⑨如今,随着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注入海洋的淡水越来越多。所以,相比较于海水变咸,“海水是否会变淡?”反而成了科学家们更关注的问题。
【1】结合上下文,在第②段横线处填写一个疑问句。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段和第⑤段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洋中碳酸镁、氯化钙的平均含量是氯化钠的三分之一。
B.海水中氯化钠的平均含量有3.5%左右。
C.“酸雨”可以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溶解的矿物质和金属离子带进江河中,最后汇入大海。
D.海底粘土和含氢矿物都是通过海底盐类发生的热化学反应形成的。
10、阅读积雪草的《山岗上的秃树》,完成下列小题。
①车过山岗的时候,忽然就发现了那株树,它突兀地站在冬天的地平线上,远离成片结队的森林,独自站立在寒风中,苍老、孤独,虬枝盘结,努力想把枝枝桠桠伸出生空,却怎样都伸不直的样子。
②那时节,夕阳西下,有飞鸟还巢,金色的夕阳把那棵秃树镀了一层金,暗淡的背景里,那棵秃树,彰显,凹凸,浮雕一样,像一张逆光的照片,唯美,清凉,没有一丝烟火气息,周遭的山岗,田野,石头,兀自静默,唯有风,像一个行吟诗人,抚过秃树,抚过旷野,抚过泥土,抚过沙石,留下一行行蹩脚的诗句。
③没法儿不心动,没法儿不震撼,为一种生命力,即使凋落,即便颓败,仍然孜孜以求,向上是它不朽的生命力。
④没有一片叶子去装饰的树,像一个脱掉了华衣丽服的女人,裸露出来的,是无法掩饰的虚弱与丑陋。可是这棵秃树,我一点都没觉得它丑,它姿态从容优雅,一幅经风见雨,处变不惊的模样,让我想起了老屋门前的那棵树,也是这样,也是光秃秃的,枝桠上没有一片叶子,不管是春天还是夏天,也不管是秋天还是冬天,它一直都是这样光秃秃,但是,它却一直是有生命力的,是鲜活着的,它树干里新鲜的养分和水分就足以见证。
⑤如果树记得自己的年龄,它一定是很老了,老到沧桑,老到连一片叶子,都承载不起。当然,它也曾有过灿烂年华,浓荫如盖,蔽日遮天。它也曾有过繁花似锦,蜂蝶萦绕,郁郁葱葱。我曾在它尚且美好的年华里遇到过它,也曾在它硕大的树冠下,乘凉,奔跑,嬉戏,也曾在它的满树繁花下,忧伤,郁闷,思索。它记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它记得我们曾经的欢乐与悲伤,不管风雨雷电,不管冰冻霜寒,初衷不改地守护在老屋旁边。
⑥可是有那么一天,一个大雨之夜的早晨,那株苍老的秃树,一声不吭地倒下了,它的枝杆满是皱褶,四分五裂地倒在地上,被摔成几截,腐朽不堪。它有多少年没有长过叶子?难道它已经老朽的承载不起一个鸟窝?它是老得再也没有一丝力气挺立了吗?
⑦秃树不在了,留下一个光秃秃的树墩,那些鸟儿搬家了,我也迁徙了,远离了秃树,远离了老屋,可是不管走到哪里,那棵树,没有一片叶子的秃树,一直都默默地站在我的心里,像图腾,像支柱,像我依恋不舍的伴侣。
⑧车子越过山岗,飞驰而去,那棵站在山岗上的秃树,转瞬便被落下很远。我回头,这棵站立在冬天里,似曾相识的秃树,透过车子带起的风沙烟尘,依旧傲然挺立在山岗上,依旧肃穆安静地挺立在寒风里。
⑨丑陋吗?其实也不见得,丑不丑,在人心。记得看过一幅漫画,说一个人的思想就像底裤,你不能逢人就把自己剖开来,告诉人家你多有思想,也就是说,你不能遇到人就脱掉自己的衣服,露出底裤。
⑩秃树也是一样,树有树的内涵,树有树的心灵,美与丑需要慢慢琢磨和参悟。秃树自有秃树的风韵和意味,懂得的人自然会体味它的好与妙,就像人生的每一个年龄段,童年有童年的纯真和烂漫,华年有华年美丽与憧憬,老年有老年的芬芳和韵味,不经历,怎么知道其中的曼妙?
⑪站在冬天里的秃树,装饰别人的风景,也装饰自己的梦,而有梦的人不会苍老,而有梦的树四季常青。
(选自《青年文摘》)
【1】作者由“山岗上的秃树”为什么联想到了老屋门前的那棵树?
【2】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它突兀地站在冬天的地平线上,远离成片结队的森林,独自站立在寒风中,苍老、孤独,虬枝盘结,努力想把枝枝桠桠伸向天空,却怎样都伸不直的样子。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
A. 作者在山岗看到的那株树,虽然颓败、独自站立在寒风中,但令人心生敬意。
B. 老屋门前的那棵树也是这样光秃秃的,虽没有树叶,但自始至终傲然挺立在老屋前,一直都默默地站在我的心里。
C. 第⑥段中“它有多少年没有长过叶子?难道它已经老朽得承载不起一个鸟窝?它是老得再也没有一丝力气挺立了吗?”连用三个设问句,表达作者对老树的痛心和怜爱。
D. 第③段中“似曾相识的秃树,透过车子带起的风沙烟尘,依旧傲然挺立在山岗上,依旧肃穆安静地挺立在寒风里”一句“傲然挺立”写出了秃树的坚强不屈的精神,“肃穆安静”写出了严肃而安静、庄严而宁谧的品格。
E. 第⑨段“丑陋吗?其实也不见得,丑不丑,在人心”一句,作者意在告诉人们,老树也有美好的心灵,也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风韵,这种美需要人们用心去参悟去琢磨。
【4】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分析文章第⑪段的作用。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植物不失眠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选自网络,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某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
【3】第⑤段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
12、2022年11月在卡塔尔举办的第二十二届国际足联世界杯,自开赛起就频频“爆冷”:沙特战胜阿根廷,日本战胜德国,摩洛哥战胜比利时……非热门球队却战胜了夺冠热门球队或者老牌强队。这样的“黑马”逆袭场面,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并不罕见,这种意料之外的精彩场面,也是竞技体育富有恒久魅力的原因之一。非但是体育运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行业或领域,也时有类似的“爆冷”场景。这些“爆冷”逆袭的故事,让人们大呼精彩,也让人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思。为此,你班将举行一次演讲比赛,就爆冷和逆袭进行一次专题演讲。你将代表小组参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1)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不少于500字;(3)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4)不得抄袭或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