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眉山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间是什么?自古多有言说。在桃花源,时间是停滞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在黄鹤楼,时间是虚无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B.蔷薇花的确摄人心魄,让人着迷,但她自己却能自持,不会因为自己的美丽而随意,而故弄风骚。

    C.这三首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语言平白如话,情感却直率奔放,而又毫无扭捏作态之感。

    D.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非常好。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B.高一女生武亦姝在央视《中华诗词大会》节目中首当其冲,在总决赛中一举夺冠。

    C.虽然很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可我看到父亲正襟危坐地坐在那里,还是没有张开嘴。

    D.她抑扬顿挫地朗诵着,声调优美,娓娓动听,举座动容。

  •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运用对比手法,能彰显主题。《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对比,表现了他们丑陋的灵魂。《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只批判了封建迷信。

    B.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桃花源记》描绘了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的政治理想;《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石、水、游鱼等,抒发了作者在寂寞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C. 《陈涉世家》选自纪传体史书《史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

    D.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鼎湖山听泉》这篇写景散文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白鹭》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赞颂,讴歌了“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 4、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各样的剪纸。②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片。③我内心深藏的年味儿犹如一只脆弱不堪的老酒坛被这些符号与名片猛然击碎,老酒倾泻满地,浓郁醇厚的味道漫然飘散

    A.加点的“农历”是名词,“深藏”是形容词,“各式花样”都是偏正短语。

    B.第①句中“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中,“玲珑华美”是补语。

    C.第②句“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片。”是并列关系复句。

    D.第③句划线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浓郁醇厚”与“漫然飘散”换位置。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2分)

    【甲文】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文】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注释:卒然:同,突然。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亦免冠徒跣 ( )   (2)休祲降于天( )

    (3)唐雎信陵君( )  (4)破秦人,赵国( )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夫专诸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憎我也,不可不知也

    B.与臣将四矣   不可得知也

    C.秦王怫   见赵王

    D.休祲降   人之有德我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4】 两文在人物刻画上都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你结合乙文分析其作用。(2分)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班级开展“读古诗•长知识”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两种习俗。

    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桥欲醉攀花别:

    (2)参照示例,根据谜面,写出谜底。

    示例:(谜面)最恨凡尘世,一生独爱菊。(谜底)陶渊明

    (谜面)长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将天子傲。(谜底)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默写。

    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

    《曹刿论战》曹刿对"三鼓"作了精辟的分析,其原句是:

    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落花的句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     造词工丽,随手拈来;晏殊《浣溪沙》中的     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读“死”书与读“活”书

    ①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②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③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④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过去曾经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⑤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选自《我的家园》,作者蒋孔阳)

    【乙】读书与书籍(其八)

    ①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现象,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

    要求读书的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犹似要求吃东西的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保存着一样。在身体方面,人靠所吃的东西而生活;在精神方面,人靠所读的东西而生活,因此变成他现在的样子。但是身体只能吸收同性质的东西,同样的道理,任何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思想体系,或他的目的物。任何人当然都有他的目的,然而很少人有类似思想体系的东西,没有思想体系的人,无论对什么事都不会有客观的兴趣,因此,这类人读书必定是徒然无功,毫无心得。

    ③“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则因为再读时更能了解其所述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再则因为读第二次时,在各处都会有与读第一次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因此,所得的印象也就不同,此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般。

    ④作品是作者精神活动的精华,如果作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那么他的作品常比他的生活还有更丰富的内容,或者大体也能代替他的生活,或远超过它。平庸作家的著作,也可能是有益和有趣的,因为那也是他的精神活动的精华,是他一切思想和研究的成果。但他的生活际遇并不一定能使我们满意。因此,这类作家的作品,我们也不妨一读。何况,高级的精神文化,往往使我们渐渐达到另一种境地,从此可不必再依赖他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⑤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一拿起一本这样的古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的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似的舒适。这原因,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我知道目前要学习古代语言已日渐困难,这种学习,一旦停止,当然会有一种“新文艺”兴起,其内容是以前未曾有过的野蛮、浅薄和无价值。德语的情况更是如此。现在的德语还保留有古代的若干优点,但很不幸的是有许多无聊作家正在热心而有计划地予以滥用,使它渐渐成为贫乏、残废,或竟成为莫名其妙的语言。

    ⑥文学界有两种历史:一种是政治的,一种是文学和艺术的。前者是意志的历史,后者是睿智的历史。前者的内容是可怕的,所写的无非是恐惧、患难、欺诈及可怖的杀戮等等;后者的内容都是清新可喜的,即使在描写人的迷误之处也是如此。这种历史的重要分支是哲学史。哲学实在是这种历史的基础低音,这种低音也传入其他的历史中。所以,哲学实在是最有势力的学问,然而它的发挥作用是很缓慢的。

    (选自《读书与书籍》,作者叔本华,有改动)

    【1】对【甲】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谈读“死”书与读“活”书。

    B.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C.中学生应该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D.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

    【2】【甲】文最后一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其中的“金钥匙”是指______

    【3】结合【甲】文“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请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4】【乙】文第②段画线语句写得入情入理,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5】请你细读【乙】文第③段,并以读一部经典作品为例,阐述温习的重要性。

    【6】请简要概述【乙】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提示:请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词)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物之书(节选)

    [爱尔兰]约翰·康诺利

    从前——故事都这么开头——有一个孩子,他失去了妈妈。

    其实,很久以前他就开始失去她了。夺去她生命的疾病,那个偷偷摸摸的坏东西,在身体里面逐渐侵蚀她,她眼里的光越来越黯淡,皮肤越来越苍白。当她这么一丁点一丁点被偷走的时候,男孩渐渐害怕了,怕最终失去整个的她。

    这个叫戴维的男孩,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好让他的妈妈活下来。他祈祷。他尽量表现得好一点,那样她就不用为他犯的错而受到惩罚。他在家里走动的时候,尽量静悄悄的,跟玩具兵玩打仗游戏的时候,也把嗓门压到最低。他发明了一套程序,因为他相信,妈妈的命运和他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起床的时候,他总会让左脚先落地,然后才是右脚。刷牙的时候,他总是数到二十,数完马上停止。浴室里的龙头和门上的把手,他都只接触自己规定的次数:单数糟,双数好,二、四、八特别棒,不过他对六不感兴趣,因为六是三的两倍,三是十三的个位数,而十三实在很差劲。要是他脑袋撞在什么东西上,他就再撞一下好保持双数,有时他的脑袋瓜儿像是在墙上弹了几下,闹得他数不清了,有时因为头发违背他的意愿,掠了一下墙,他就不得不撞了一下又一下,撞到脑壳发疼、头晕恶心为止。整整一年,也就是在妈妈病情最严重的日子里,从早上在卧室或厨房的第一件事,到晚上的最后一件事,他都遵守着不变的程序:一小本格林童话选,一本折了角的漫画杂志《磁铁》,书漂漂亮亮放在杂志正中间,晚上就一块儿整齐地放在他卧室地毯的一角,早上就放在他最喜欢的厨房板凳上。就这样,戴维为使妈妈活下来贡献着他的力量。

    每天放学回家,他就站在她身旁,如果她感觉有劲儿,就跟她说说话。他常常会带一本书来,如果妈妈醒着,头还不算很难受,她会叫他大声念给她听。妈妈生病以前常常告诉他,故事是活的。它们和人,和猫、狗活着的方式不一样。它们活在讲述中。假如没有被人类的声音大声朗读过,没有被一双睁得大大的眼睛在毯子下面随着手电筒的光追寻过,它们在我们这个世界就不算真正地活过。它们像鸟嘴里的种子,只等掉落土中,或像写在纸上的歌谱,渴望乐器将它们变为音乐。它们静悄悄的,希望有机会露面。一旦有人开始读它们,它们就能带来变化。它们能在想象中生根,能改变读它们的人。

    这就是戴维的妈妈被疾病带走以前告诉他的事情。她说话的时候常常拿着一本书,手指在封面上深情地划过,就像有的时候戴维和爸爸说了什么话或做了什么事,让她想到自己多么在意他们时,她用手指抚摸他们的脸颊那样。妈妈的声音对戴维来说像一首歌,一首不断展现出即兴的灵感和闻所未闻的精妙技巧的歌。当他渐渐长大,音乐对他来说越来越重要,他觉得妈妈的声音不只是一首歌,更像一种交响乐,能够在那些熟悉的主题和旋律中,随着她心情的不同或忽然兴起的念头而产生无穷的变化。

    戴维永远记得妈妈死的那一天。当时他在学校,校长推开教室的门,走到英语老师本雅明身边。校长跟本雅明老师悄声说了些什么,本雅明老师严肃地点了点头,他回过头面对全班,目光搜寻到戴维的眼睛,同时声音也变得比平常温和。他点了戴维的名字,给他准假,并让他收拾书包跟校长走。这时戴维已经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在校长将他带到校医室以前,在校医给他端来茶以前;在校长伫立在他面前,看起来仍很严厉,可显然是想对他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温柔一点以前;在他一边把茶送到唇边一边想要说话,结果烫了嘴唇,使他顿时想起自己仍活着,可是没有妈妈了……在所有这些以前,他已经明白了。

    他后来一直在想,是不是哪个程序出错了?他应该待在家里的。上学去的时候,他总是很担心,因为如果他离开妈妈,就无法掌握她是不是能活着。那些程序在学校不管用,因为很难执行,学校有学校的纪律和程序。戴维尝试过用学校的程序来代替,可是它们终究不同。现在妈妈为此付出了代价。

    直到这会儿,戴维才哭了起来。他为自己的失误感到羞愧。

    【1】戴维为了让妈妈活下来,都做了哪些努力?

    【2】请你补写戴维用脑袋撞墙时的心理活动。

    戴维想:___________

    【3】从情感品味的角度,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写一段批注。

    她说话的时候常常拿着一本书,手指在封面上深情地划过,就像有的时候戴维和爸爸说了什么话或做了什么事,让她想到自己多么在意他们时,她用手指抚摸他们的脸颊那样。

    【4】请你就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提出一个可供同学们作答的问题。

    校长跟本雅明老师悄声说了些什么,本雅明老师严肃地点了点头,他回过头面对全班,目光搜寻到戴维的眼睛,同时声音也变得比平常温和。

    【5】你怎么理解戴维的“失误”?

  • 1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萝卜帖

    肖复兴

    ①萝卜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菜蔬,起码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经有了萝卜种植的描述。至此之后,历代诗文中,写萝卜的不胜枚举。

    ②其中有一首七律宋诗的前半首,印象最深:“晓对山翁坐破窗,地炉拨火两相忘。茅柴酒与人情好,萝卜羹和野味长。”之所以印象深,它所写的“破窗”“地炉”“茅柴”,都是地道平民家中常见的东西,和萝卜很是相配。作为普通百姓四季生活的看家菜,萝卜和白菜的地位,并驾齐駆,是双主角。诗中说萝卜“野味长”,野味,可不是如今吃惯了油腻之后人们品尝的野味,而是贫寒人家的家常味。

    ③萝卜的做法很多,吃法丰富,而且,最大的好处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并非如春笋一样的时令菜。但除杨花萝卜外,别的萝卜最好吃的季节,是秋季刚上市的时候。这是萝卜的青春季,和人一样,最嫩、最脆、最水灵、最生机勃勃。这时候,在老北京,沿街叫卖萝卜的小贩,会扯开嗓门儿吆喝:萝卜——赛梨!

    ④萝卜,性情温和,虽然带一点微辣,那是它的小脾气。在和别的菜或肉一起做的时候,很容易水乳交融,那一点小脾气,即便没有完全消失殆尽,也会变得像小姑娘撒娇一般温婉动人。

    ⑤萝卜的性情温和,还表现在它浑身是宝,绝不会因自己得意的某一处而骄傲自矜,比如菜花,只有花可以吃,托着它的叶子和菜梗,便不能吃。萝卜从头到尾,都可以吃,它的皮,它的缨子,都可以吃。缨子焯过水和不焯水,拌凉菜,都好吃。不焯水的,格外脆,带有田野的清新,《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说的就是不焯水生吃。焯水后要立刻过凉,有那种熟女般刚柔兼济的脆,加盐糖香油和柚子醋或香醋,和香干碎拌一起,比饭店里香干马兰头还好吃。缨子剁碎做成馅,不要肉,只搁一点儿粉丝和虾皮,包包子,会有任何一种馅都没有的味道,爽口,带有一丝丝中草药的味儿。

    ⑥萝卜皮也很好吃,做菜的时候,萝卜和皮最好在一起,不要分开,其中杨花萝卜尤是。如果把它的皮削掉再吃,无论生吃凉拌还是红烧,味道已经减去大半,它的灵魂似乎也随之而去,所谓皮之不存,魂将焉附?萝卜皮可以单吃。在北京,这样单吃的是心里美的皮,滚刀块,切得要厚一点儿,皮略带些肉,拌上盐、糖、老抽、醋,最后浇热花椒油,刺啦一声,齐活儿!简单,便宜,脆生,酸甜可口,色彩明丽,是地道的下酒菜,如今成了不少饭店里一道物美价廉的凉菜。

    ⑦萝卜连肉带皮带缨子,全部吃掉了,它的根部,泡在水里,不几天,可以开出晶亮的小黄花,在冬天太雪纷飞的日子里,它是萝卜的还魂成精,对我们最后温暖的回眸一瞥。

    ⑧在我国,萝卜的高光时刻,在立春那一天。立春要咬春,咬什么?咬的就是萝卜。看明刘若愚著《酌中志》中记载:“立春前一日,顺天府于东直门外迎春,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赴春场跑马,比较优劣。至次日立春,无论贵贱,皆嚼萝卜,曰‘咬春’。”看,立春日咬萝卜,不仅普通百姓,也包括王公贵族。这是全民上下的风俗,这一日,萝卜风光备至,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角。

    ⑨为什么立春一定要咬萝卜呢?这也是有讲究的。咬春,不只为看色彩鲜艳的外表,也不只为了咬出甜甜的味道,而要咬出一些辛辣的味道,取的就是古人说的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没有经历这个苦,春是不会来到的,春也就没有了意义。咬春吃萝卜,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是民俗化的道义,潜移默化在代代人的心里。萝卜这样的一种独特意味,在其它众多蔬菜中是没有的。

    ⑩萝卜,入馔,也入文入诗入画。历代画萝卜的画作,写萝卜的诗文不少,如果把它们收集齐全,会洋洋大观。十九世纪,法国曾经专门为他们的玫瑰花出版过一本洋洋洒洒的《玫瑰圣经》。如果我们汇编成一本图文并茂的萝卜大全,肯定得是我们萝卜的永乐大典。

    (选自《文汇报》2023年11月10日14版,有删改)

    【1】这是为萝卜写的一篇赋,作者围绕“萝卜”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喜爱萝卜的原因。

    【3】赏析文章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简要分析第⑧段中引用《酌中志》的作用。

    【5】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文学创作的理解。

    文学是记忆的,而生活是关系的,文学在叙述它的记忆的时候表达的又是生活。

    ——贾平凹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学校以“期待明天”为主题举办诗歌创作比赛,请你写一首小诗投稿参赛。

    要求:①借助意象表现真挚的情感;②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