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A.《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故事。
B.“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这是艾青后期作品《伞》中的诗句,因为伞真实、率真,从不掩饰,所以“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
C.祥子第一次拉包月的主人是曹先生,他和他的家人对祥子很不好。
D.《西游记》中铁扇公主之所以不借芭蕉扇给孙悟空,是因为孙悟空曾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她怀恨在心。
E.《朝花夕拾》中的《父亲的病》揭露了庸医误入的丑恶现象,揭示了几位“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撒过谎吗?每个人都会点点头。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也与真诚的心灵背道而驰。
B.聪明的人都知道要用心培养孩子,因为孩子才是一个家庭的未来。
C.我们总是在意错过太多,而且不注意自己拥有多少。
D.陶渊明的诗歌,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平淡之极,却又隽永之极。
3、下列词语中全都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不足为据 默守成规 箪食壶浆 根深蒂固
B.腐草为萤 不言而喻 走投无路 弯腰屈背
C.死心蹋地 羽扇纶巾 如雷灌耳 相得益彰
D.小本经记 金榜提名 面面斯觑 前扑后继
4、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如果说命运是那破旧的花絮,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
①沃壤千里 ②繁花似锦 ③星光灿烂
A. ①③②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5、小山收集了“大美古仁人”的古诗文,邀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甲】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①
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徘徊),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①叶丞相:即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叶衡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此称丞相,应该是后来追加的。
【乙】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①接连,草窃②间作。乃度马殷③营垒故基,起盖砦栅④,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闲籴⑤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⑥,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⑦,以言者落职。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溪峒蛮獠:旧时对西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②草窃:草野窃盗。③马殷:字霸图,许州鄢陵人,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开国君主。④砦栅:为防御而设的竹木栅栏等障碍物。⑤籴:买进(粮食)(跟“粜”相对)。⑥子钱:贷给他人取息之钱。⑦秩:俸禄,也指官的品级。
【丙】
叶衡①,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②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③为期限榜县门,俾④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⑤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⑥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释】①叶衡:南宋,金华人,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主战派官员。②摄:代理。③征科:征收赋税。④俾:使(达到某种效果)。⑤擢:提拔。⑥常平:常平仓。⑦讪:诽谤。
【1】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对部分字词意思存在疑问。请参考例句,解释加点字。
文言字词 | 方法 | 释 义 |
腰白玉之环 | 词类活用法 | (1)_______ |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查阅词典法:①连接;②通“嘱”。嘱托、托付。③类;辈;④跟着;⑤归属;隶属。 | (2)_______ (只填序号) |
卒不能夺 | 课内迁移法:匹夫不可夺志 | (3)______ |
民赖以济 | 联系成语法:同舟共济 | (4)______ |
【2】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户 版 积 弊 富 民 多 隐 漏 贫 弱 困 于 倍 输
【3】文言虚词也能表情达意。请结合【乙】【丙】两文语境任选一句,体会句中加点字表达的情感。
(1)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2)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5】辛弃疾诗词中多次出现“白发”这一意象,请你结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和【甲】文说说辛弃疾是如何借“白发”来抒发情感的?
【6】辛弃疾在【甲】文中称叶衡为“高人”,他为什么会如此推崇叶衡呢?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①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
B.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常见的苍凉凝重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C.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D.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E.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2】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请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的三四句加以赏析。
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材料一 小杜爱喝咖啡,但喝的大多是速溶的,研磨的虽然好喝,自己的手艺却不到家。后来经同事推荐,小杜参加了互联网上某某咖啡学院的“咖啡课堂”,不仅学会了手冲咖啡和意式浓缩,还学会了摩卡拉花。小杜说:“在互联网上团购的课程也不贵,很值!”
材料二 自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在国内互联网行业迅速兴起。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2.92亿人,到2020年,知识付费产业规模达到235亿元。
材料三 漫画(见下图)
(1)请认真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2)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诸葛亮《出师表》)
(2)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4)古诗词中,戍边作战是一道悲壮的风景线。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豪情壮志,我们可以体会到范仲淹 “ , ”(《渔家傲》)的思乡之情和为国建功之志。
(5)词牌虽相同,风格却殊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雄心壮志以及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而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 通过描写清明时节斗草游戏后少女的内心活动和笑吟吟的神态,展现了少女的青春活力,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6)诗词往往给人以启迪,请写出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句子(上下相连的两句): , 。
9、说明文阅读
“土得可爱”的中国年画
①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的。随着绘画技艺的不断普及和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年画逐渐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品,进而成为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②年画的内容从最初的门神扩展到人物、历史典故、风土民俗、福娃、鲤鱼等多种题材,制作技艺也衍生出木版、水彩、扑灰、胶印等多种形式。每逢春节,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过年的习俗。
③在各地年画中,以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最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其中,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一版一色的特点,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不失清雅,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⑤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取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等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其中一大题材便是我们常见的胖娃娃。
⑥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洋溢着浓厚而淳朴的乡土气息。它是真正的农民画,体现了我国北方农民粗狂、奔放、勤勞、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与高尚道德情操,反映了他们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健康的审美情趣。
⑦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构图讲求对称,主次分明;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⑧年画不仅是春节时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更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其中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⑨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则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画家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相结合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⑩在收藏成为时尚的今天,年画也以其浓郁的装饰性和观赏性,成为收藏者们趋之若鹜的热门藏品。在我国传统年画中,以下五类最值得收藏:一为神像,以门神最为常见,还有财神、灶王、关王、八仙等;二为吉祥图案,如状元及第、吉庆有余、连生贵子、群仙祝寿等;三为历史人物及故事,如桃园结义、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四为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群英会,《西厢记》中的红娘传书、花园相会等;五为市井风俗,如春游图、赛龙舟、摇钱树、聚宝盆、老鼠娶亲、鲤鱼跃龙门等。这些年画题材丰富,画面或质朴可爱或精致生动,或粗犷豪放或雍容典雅,彰显着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选自《学生天地》2019.02,有删改)
【1】下列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桃花坞年画特点:一版一色,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性、朴实感,具有强烈的乡土风格。
B.年画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大众看图识字的读物,其中时事题材是百姓喜闻乐见的。
C.民国时期,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结合发展成挂历,其中《乾隆岁朝行乐图》风靡全国。
D.年画的内容题材多样,每逢春节,张贴年面已成为我国所有地区过年的习俗。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标题点明说明对象,修饰语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③段至第⑦段为“总-分”结构,先总说,再分说“中国年画四大家”的特点。
C.第⑨段中加点词语“最早”,限定了时间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⑩段介绍热门藏品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
【3】请你根据上文的相关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近些年,“故宫年轻了”的印象深入人心,无论是火爆一时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还是深受年轻观众喜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抑或是“故宫淘宝”上那些“萌萌哒”的“段”……进入网络时代,故宫仿佛开始了“逆生长”,不断以新的方式,走进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
——(摘自《人民日报》)
(链接材料二)在节日里,许多传统的年俗和文化元素换个形式、换个空间,成了人们热捧的对象,在湖南省少儿图书馆里,小读者们可以参与写“福”字、画门神、换脸谱、做画灯、剪纸等体验活动,在长沙太平街和城北湘春路的一些老茶馆,不少人饶有兴致地欣赏着“花鼓戏”“长沙弹词”等传统节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更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活动中放射出新的光芒。
怎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成为当今的时尚?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上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想法。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梦何必成真
周国平
①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②有两种不同的梦。
③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金,等等。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④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⑤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 )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 )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⑥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⑦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1】在第5段画线句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倘若……就 B.只要……就 C.只有……才 D.无论……都
【2】“好梦何必成真”中的“好梦”指:(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好梦的不同点是:(1)梦的内容不同:第一种梦的内容是实际的,第二种梦的内容与实际无关;(3)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作者写古代樵夫的故事有何作用?
【4】理解文章结尾句“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的含义。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考加分“瘦身”是怎么回事?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有关要求,2014年12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五部门《意见》明确,2015年1月1日起,取消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对于仍保留相关学生加分资格的省份,加分分值不超过5分。同时,《意见》还明确要求各地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并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据统计,今年全国性加分项目己按要求全部调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将从2014年的95个逐年减少,到2018年仅剩35个,减幅63%。各地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
材料二:
高考加分政策民意调查
(一)对于目前全国各地压缩加分项目及分值和增加高考加分项目民意情况调查表
态度 占比 项目 | 大幅压缩加分项目及分值 | 增加见义勇为加10-20分 |
支持 | 91.47% | 3.56% |
反对 | 4.05% | 68.44% |
(二)对于高校不同录取方式的民意情况调查表
态度 占比 方式 | 裸分录取 | 自主录取 | 适当加分录取 | 其它 |
支持 | 51.10% | 11.73% | 19.83% | 17.34% |
材料三:
高考加分背后的民意“温差”
“你孩子的分数在全省排多少名”,成了高三学生家长们眼下谈论最多的话题。家长们心情纠结的背后,是每年高校招生1分压倒上万人的现实。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现实下,今年全国各地出台的高考加分新政务受社会关注。高考期间,中国救育报等媒体记者就高考加分这一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
作为普通家长的陈女士对于高考加分有质疑,地告诉记者,太多教的家长对加分高度警惕,认为加分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并对一些加分项目表达不满。,北京一位既是中学教师又是考生家长的于先生表示,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改革进程的加快,一些高考加分页目实际上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已经有所考虑,这样,两者在优惠政策的制度设计上其实存在一定的重叠。记者在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区域内的绝大多数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缘高考加分。今年19岁的张桓(化名),2012年高考“裸分全县30名的他进入录取环节后,名次跌至70多名。最后无缘自己心仪的学校。张桓的经历,实际上折射出农村学生在高考竞争中无法遮蔽的劣势。
陕西师范大学史耀疆教授认为,由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地区在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时,与民意存在较大的“温度差”。
【1】根据材料一,请分析国务院、五部门相继出台了给高考加分“瘦身”的政策之后,全国各地高考加分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分。
B.被调在区域内的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缘高考加分,都反对高考加分。
C.受访者极少部分赞成大幅压缩高考加分项目、降低加分分值,认为这样更体现社会公平性。
D.由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
【4】结合三则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高考加分的看法。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网络的发展非常迅速,即使相隔千里,人们也可以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密切交往,成为朋友。因此,有人说: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许多人在相聚时,甚至和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时候,也往往默默地拿出手机,沉浸在网络上,不与眼前的人交流。因此有人说,网络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主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2)结合自己生活经历与感悟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4)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