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
B.《答谢中书书》——陶渊明——东晋
C.《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
D.《三峡》——郦道元——北魏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浩瀚(hàn) 锐不可当(dǎng) 凛冽(lǐn) 悲悯(mǐn)
B. 娴熟(xián) 镌刻(juān) 一丝不苟(gǒu) 颓唐(tuí)
C. 悄然(qiāo) 咆哮(páo) 殚精竭虑(dān) 匿名(nì)
D. 紧绷(bēng) 轻盈(yíng) 屏息敛声(píng) 畸形(jī)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亮遇到困难总是踌躇不前,所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B. 人们听了歌手王菲演唱的经典曲目《匆匆那年》,不由得触目伤怀。
C. 经过几年的惨淡经营,公司的生意终于有了起色。
D. 他妹妹发烧住院,弟弟又让汽车撞伤了,真是祸不单行啊!
4、选出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 )
A. 略无阙处(què) 重岩叠嶂(zhàng)
B. 不见曦月(xī) 沿溯阻绝(sù)
C. 素湍绿潭(chuān) 绝(yǎn)
D. 飞漱其间(shù) 属引凄异(sh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曾评价他的诗“五色炫耀,使人不敢熟视”。说说诗中包含了哪些色彩?哪种色彩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②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③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④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⑤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⑥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2)默写崔颢《黄鹤楼》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多年以前,在古希腊时期,这种昆虫叫做螳螂,或先知者。农夫们看见它半身直起,立在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很庄严,宽阔的、轻纱般的薄翼,如面膜似的拖曳着,前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在无知识的农夫看来,它好像是一个女尼,所以后来,就有人称呼它为祈祷的螳螂了。
这个错误再大没有了!那种貌似真诚的态度是骗人的,高举着的似乎是在祈祷的手臂,其实是最可怕的利刃,无论什么东西经过它的身边,它便立刻原形毕露,用它的凶器加以捕杀。它真是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它是专食活的动物的。看来,在它温柔的面纱下,隐藏着十分吓人的杀气。
(节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问题:选段写出了螳螂的凶猛、残忍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螳螂”又称作“刀螂”,是因为它有像刀剪一样锋利的腿,请根据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一书中关于“螳螂”腿的介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螳螂”腿的特征。
8、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萧放
①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②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③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退。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文人中秋赏月已成为雅趣,成为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④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⑤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更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现而今,中秋之夜,无论有月无月,吃月饼是必需的。即便有月,无心赏月,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晚会,也是再常见不过情景了。
⑥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选自《博览群书》,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B.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文化观念的进步与对月较理性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退。
C.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有阖家共赏圆月的节俗。
D.祭月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祭月的消息,这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的一项是( )
A.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B.“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C.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
D.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
【3】文中有大量引用,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9、作文
有人憧憬草长莺飞的春天,有人喜欢阳光灿烂的夏天,有人钟情天高云淡的秋天,有人心仪雪花飞扬的冬天。岁月更迭,四季交替,总有一个季节让人期盼,总有一段往事让人回味,总有一份精彩属于自己……
请以“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文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