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在下面横线上的四句话,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觉得红梅娇艳,白梅纯洁,腊梅幽香。她们虽然各有千秋,但我似乎更喜欢腊梅。她不以容颜取悦于人,而以精神鼓舞人心。她是梅中女侠、花中丈夫。
①因为她真的是在腊月开放,在百花凋零的时候,给身处寂寞冷酷的冬天里的人们一丝温暖、一丝慰藉、一丝希望。
②而红梅和白梅,她们太艳丽了,不适合在冬天开放,她们是春神的使者,是报春的仙女。
③“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名言,对她是名副其实的。
④而腊梅是与严冬拼搏的侠女,是春神的开路先锋。
A. ③①④②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④②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佃户(diàn) 绯红(fěi) 匿名(nì) 深恶痛疾(wù)
B.慰勉(miǎn) 诘责(jié) 锃亮(zhèng) 颔首低眉(hán)
C.畸形(jī) 不辍(zhuì) 盎然(àng) 杳无消息(yǎo)
D.酒肆(sì) 炽热(chì) 摹画(mó) 雷霆万钧(jūn)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小王子》在今年年初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的首映引起全场起立鼓掌致敬,口碑人气令人侧目。
B.瘦西湖公园正在举办菊花展,姹紫嫣红的黄色菊花把瘦西湖景区装扮一新。
C.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5日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听到自己获得诺贝尔的消息后,饮泣吞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D.如今,有“伪专家”打着养生的旗号,故弄玄虚 ,忽悠公众,致使不少人上当受骗。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来藏在叶子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朗,像拓宽了几尺。
B. 自私者只记得“为己”二字,他们看来,舍己救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
C. 为了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D. 国外大面积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这消息真耸人听闻,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B.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葱茏茂盛。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6、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2)抽刀断水水更流,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3)辛苦遭逢起一经, 。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5)念天地之悠悠, 。 (陈子昂《当登幽州台歌》)
(6) ,骈死于槽枥之间。 (韩愈《马说》)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揭示事物新陈代谢规律,即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句子是 , 。
7、名著阅读
(1)选出对《昆虫记》相关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
A.《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几十年时间写成的科普巨著。
B.作者笔下的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他的后代做出无私奉献,为儿女操降无识别结果来情趣盎然。
C.法布尔研究昆虫的方法独特,他一反常规,把昆虫放在盒子里,浸在酒精里观察,研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
D.《昆虫记》除了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社会人生,阅读时我们应仔细加以品味。
(2)结合《昆虫记》选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七月,午后酷热难耐,成群的昆虫干渴难忍,在枯萎打蔫儿的花上爬来爬去,想找点儿水解渴,而蝉却对普遍的水荒不屑一顾,它用他那如钻头般的细嘴,在自己那永不干涸的酒窖中钻了开来。它不停地歌唱着,落在一棵小树的细枝上,钻透那坚硬平滑、被太阳晒得汁液饱满的树皮。它从钻孔中把吸管插进去之后,便一动不动地、聚精会神地、美滋滋地沉浸在汁液和歌声的甜美之中。
……
在这群冲锋陷阵的强盗中,最大胆最坚决的就是蚂蚁。我看见有一些蚂蚁在咬蝉爪。还看见一些蚂蚁在扯蝉翼尖,趁势爬上蝉背,挠蝉的触角。一只胆大包天的蚂蚁就在我的眼前咬着蝉的吸管,拼命地往外拽。
被这帮小蚂蚁如此这般地搅扰,巨蝉没了耐心,终于弃井而去。它在逃走时还向这帮劫匪撒了一泡尿。对于妈蚁来说,蝉的这种高傲的蔑视无伤大雅!反正它的目的达到了,它成了这口井的主人了。一旦再有机会,它们还会用同样的法子再喝上几大口的。
大家都看到了,事实彻底地把寓言臆想的角色给调换过来了。毫不客气,抢劫时绝不退缩的求食者是蚂蚁,而甘愿与受苦者分享甘露的能工巧匠是蝉。
有人说:“《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作品,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你认同这一评价吗?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述理由。
(3)①《寂静的春天》的作者是美国科普作家__________。
②下面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中的一段文字:“1972年3月,美国国家宇航局发射了第一个木星探测器“先驱者10号”,1973年4月2号发射了第二个木星探测器“先驱者11号”。在此后的岁月中,他们都出色地完成了考察木星的任务,继续远走高飞”。
选文运用了___________说明顺序。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柿子熟了
孙同林
①秋天里,从小镇徒步回家,站在桥上四处张望,目光被一户农家院子如画般的美景吸引住了: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柿子树上,挂满了小红灯笼似的柿子,红红的柿子映在灰白色的墙壁上,那种美感直觉是哪位大师笔下的写意。
②默默观赏良久,忽然想起齐白石老先生留下的许多幅“柿柿如意”的国画,齐老画过各色柿子,有青、绿、橙、红。因为在民间柿子有“事事如意”的寓意,齐老画的柿子,有孩童般的天真意趣。他喜欢把柿子与小动物、蔬菜放在一起画。比如《柿子螳螂》《丝瓜柿子》 等等,柿子置身其中,或幽默风趣,或拙朴生动,浑然天成,画家一颗有趣的灵魂跃然纸上。
③小时候,老家的柿子品种差,几乎都是毛柿子,不管多红多熟,依然是涩涩的,吃在嘴里舌头会变厚,厚得拖不动。为了消除柿子的涩味,农人多在采下后放罐子里闷上一段时日:或者在柿子蒂上“点”上洋灰放几天,这样,柿子容易熟,也好去皮,味道会变得好一些。
④刚结柿子的时候,柿叶丰满厚实,满树泛着青碧光亮,浓浓绿意遮蔽包裹了枯褐的枝桠,浓密的树叶遮挡住了太阳灼热的目光,在树下营造出一片阴凉。有一年初秋,我站在柿树下,仰头看着一树绿叶和一只只青柿子,叹息什么时候柿子才能吃,母亲听了,笑道:“又嘴馋了?看见吗,等河边芦花白了,院子里的鸡冠花和菊花开了,柿子也就熟了。”
⑤其实,儿时的我每年都是能吃上一回柿子的,因为我的表舅家有一棵大柿子树,而且品种好,每年秋天都会送一些给我家。表舅送来的柿子还透着青黄色,母亲便在每只柿子上点上洋灰,放在一个木桶里,又在上面盖一件旧棉衣,过上一个星期左右,看熟透了再拿出来分给我们。我哪里等得及,不过三两天就会偷偷掀开木桶上的棉衣,为柿子们一个个“把脉”, 拿在手上看看,握在手心捏捏,递到鼻尖闻闻,可它们却一点不懂我的心思,仍然冷脸相迎。有几次我实在等不及了,将半生的柿子塞进嘴里,我的舌头一下子被涩得抽不动了,真相便在母亲面前暴露无遗。
⑥“追看一树凌霜叶,好似衰颜醉里红”,记忆里的柿子始终是美妙的,点点滴滴回忆就像一首意境优美的诗,让人情不自禁地踮脚张望,但而今却有些寥落和寂寞了。
⑦搬到小镇住以后,老家两棵柿子树还在,虽然已经是老树了,每年秋天依然会结出不少柿子来。到时候父亲总是提醒我,柿子熟了,已经有鸟儿在偷吃了。我总是说最近比较忙,你如果有工夫,就先采摘下来送给邻居们吃吃吧。直到老父去世。现在想来,这里面还有老父亲的企盼,而自己因为年轻,全然没有领悟老人的心思。
⑧“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又是柿子成熟的季节,满树柿子渲染得树上的叶子也红了,秋风过处,删繁就简、果繁叶稀,一树柿子露着笑脸,似在向行人致意,或是在向这个季节虔诚地献札。柿子又红了,可是今天,还有谁呼唤我回家采柿子吃柿子呢?
【1】结合全文,揣摩第⑦段中老人的心思,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
A.提醒我柿子熟了,别让鸟儿偷吃了。
B.他想吃柿子了,让“我”摘给他吃。
C.让“我”摘柿子送给邻居吃。
D.盼“我”多回家,呆在家里多陪陪他。
【2】结合文章语境,按照提示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话。
我哪里等得及,不过三两天就会偷偷掀开木桶上的棉衣,为柿子们一个个把脉,拿在手上看,握在手心捏捏,递到鼻尖闻闻,可它们却一点不懂我的心思,仍然冷脸相迎。
甲同学: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却说不出它好在哪里。
乙同学:我认为这个句子好在: ____________(从用词角度赏析)
丙同学:我认为这个句子好在: ____________(从修辞角度赏析)
【3】第②段写齐白石老先生画的柿子,有什么作用?
【4】“柿子熟了”引起了作者哪些情思?请结合全文探究。
【5】文章第⑦段说道“到时候父亲总是提醒我,柿子熟了,已经有鸟儿在偷吃了。”结合下面的一则材料,你是否认为“父亲”太小气?
[链接材料]
韩国北部有一个柿子园,也是喜鹊的栖息地,农民们总会在枝头留下一些熟透的柿子给这些精灵。一些游人经过这里时说,这些又大又好的柿子,不摘真可惜。农民们则回答,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留在树上的柿子吸引了许多过冬的喜鹊,直到春天也不肯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这一年柿子的丰收。在收获的季节,在有实惠的时候,不忘留一些“柿子”在树上。
9、《道德经》中说:“胜任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能否算得上是真正的强者,并不是看他能否轻松打败别人,而是看他能否真正战胜自己。
请以“战胜自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选取真实生活片段,写出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 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