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选自《贺知章诗选》。采用的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
B.《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字乐天,人称柳河东,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C.《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D.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无家别》《生死别》。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决择 磅礴 雾霭 挑拔离间
B.演绎 维幕 弥漫 轻歌慢舞
C.翩然 沼泽 枯躁 人情事故
D.撺掇 羁绊 驰骋 销声匿迹
3、下列语句说法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C.在古诗文中,“征蓬”常常比喻远行之人,“烽火”用来借指战事,“阳”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如“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指“汉水的南岸”。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4、下列对《蒹葭》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第一章起始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②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①糁:米粒。②雉子:小野鸡。③凫雏:小野鸭。
【1】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______”“溪”“______”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
【2】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
6、请根据所学诗文填空。
(1)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3)此中有真意,______。(陶渊明《饮酒》)
(4)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三章)
(5)《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的《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借明丽之景抒发内心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拽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选段中的“我”指的是谁?“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这句话中提到“三本书”,请写出其中的一本。
8、同学们准备开展“说‘名’解字话榜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下文章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篇关于敦煌研究专家樊锦诗的人物传记。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锦诗之美
——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
羽毛
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成长为一种精神。
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容清秀的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快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
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沙子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低达零下30度。莫高窟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孤苦伶仃。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
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房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
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几乎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自然的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迫使她留下。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敦煌。
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之中。保护、研究、思考、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这些年,樊锦诗把自己的先生也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
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A。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
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如同邻居慈祥而抱愧的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叹:“B。一个地道的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那她为何坚持留下?
“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就上升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很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然而来了以后,一辈子默默无闻,遭遇坎坷还继续去画画,还是一丝不苟地画。他就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他就没支撑了,而且他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来。他就觉得这是他真正的家。”
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与她别样的洒脱和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福。
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才有这样的意志。
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如诗歌,如锦缎,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
(选自《江淮文摘·人物》,有改动)
(溯源·说“名”解字)
【1】同学们利用互联网和古典文献,查找“锦诗”二字的本义。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请阅读全文,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分析“锦诗”这一名字背后的美好寓意。
锦:金文 诗:说文解字(言部)诗,志也。从言,寺声。《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观事·识“名”品文)
【2】“锦”字绣出了樊锦诗院长身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事迹。小语在观其事的过程中,对文中划波浪线的事例存在以下质疑,请你结合语境及知识卡片对此进行解疑。
原文: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
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
小语质疑:我认为这些事例选得不够好,不够典型,描写又太细碎。
我的解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卡片: 典型事件能够高度概括矛盾冲突,是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作品主题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与细节。 |
(读志·识“名”解人)
【3】“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为心声。本文直接引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有什么作用?请从AB画横线处任选一句进行分析。
【4】“诗”字彰显樊锦诗院长身上“敦煌人”的精神。你认为本文樊锦诗院长的精神与下面哪个人物最相近?请选择并联系本文,结合教材或课外名著,阐述理由。(_______)
A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 B.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C.居里夫人(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 D.毛泽东(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是一种人文意思的觉醒。无论是古希腊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还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还有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无论在哲学,还是在文学领域,“我”都是一个永恒而又有趣的话题。处于金子般年华阶段的你们,朝气蓬勃,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希望你们怀揣梦想,找准目标,为自己喝彩!
以“为自己喝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低于600字。
要求:(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
(2)工整书写,字迹清晰,设卷面分5分(不单列,直接并入到作文分数中)
(3)可叙事、抒情。题材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