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潺潺(chán) 行辈(háng) 归省(xǐnɡ) 刘子骥(yì)
B.蕴藻(zǎo) 器皿(mǐn) 白羊肚(dù) 豁然(huò)
C.衣褶(zhé) 脑畔(pàn) 摇缀(zhuì) 诣太守(yì)
D.篁竹(huáng) 及郡下(jùn) ##dot## 撺掇(cuān) 闭塞(sè)
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B.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C.作品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D.此书是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3、关于萤火虫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萤火虫的卵在雌萤火虫肚子里时就是发光的。
B.两条发光的宽带是雌萤发育成熟的标志。
C.雌萤的光带在交尾期如果受到强烈的惊吓,发光会受到影响。
D.无论是雌萤还是雄萤从生下来到死去都发着光。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赏花游客络绎不绝,让村民的“绿色农家菜”也跟着火了一把。
B. 随着年岁的增长,各种期盼纷至沓来,是该好好树立下各自的理想了。
C. 我们班的王芳同学,虽然有时违反纪律,但是学习成绩优异,是名副其实的三好学生。
D. 面对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的面貌来适应它。
5、古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西湖春景图, 如春水初涨、莺争暖树、_____、乱花迷眼、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之情。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 在何处。
【3】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 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美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 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 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
6、默写古诗文。
(1)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2)馨香盈怀袖,________。(《庭中有奇树》)
(3)东皋薄暮望,_________。树树皆秋色,______。(王绩《野望》)
(4)《龟虽寿》中作者认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其自然,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就能延年益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崔颢的《黄鹤楼》默写完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探究。
(1)跟着法布尔做科研。
研究方法 | 具体事件 | 科研精神 |
野外观察法 | 事例一:长时间趴在地上观察蚂蚁 事例二:A | 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
B | 用炮声检验蝉是否是聋子 |
(2)跟着法布尔学写作。
(甲)
处于繁殖期的雌蜣螂会在粪球中产卵。孵出的幼虫以现成的粪球为食,直到发育为成年蜣螂才破粪球而出。
(乙)
卵产下后,蜣螂妈妈便待在自己那小窝里,自从它下到洞中,它什么都没有吃过,绝对没有去碰那个大面包;大面包已经分成几等份,将是它的子女们的食粮。在疼爱子女方面,西班牙蜣螂克制自己的精神确实非常感人,宁可自己挨饿也绝不让子女缺少吃喝。它这么忍受饥饿还有第二个原因:守护在摇篮边上。自六月底开始,地洞就难以弄成了,因为雷雨大风以及行人的踩踏,洞都消失了。我所看到的几个洞穴里,蜣螂妈妈总是在一堆粪球边上打盹儿;每个粪球里都有一条已发育完全的胖嘟嘟的幼虫在大吃大喝着。
以上两段文字,你认为哪一段是法布尔的作品?请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3)跟着法布尔悟人生。
蝉苦苦地在地下蕴蓄四年,才等来阳光下一个月的生命,这告诉我们:生命虽然短暂,也要执着等待,勇敢高歌。
蜣螂妈妈 ,这启示我们: 。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儿行千里母担忧
①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就不禁会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②是啊,深深的母爱是许多人都曾经体会过的,但这种母亲牵挂儿女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最近对此进行了揭秘。
③母子连心是关键。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主要是因为“母子连心”。而母子连心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④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 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笑声的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加拿大的科学家还通过研究证实,母亲与婴儿还可以通过心灵的窗户——眼睛实现“母子连心”。母亲充满感情的眼睛,对婴儿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有益刺激,导致婴儿脑内一种激素的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 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同步了。
⑤ , 。《二十四孝》上记载了一段轶闻: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大孝子。一次,他在山中砍柴,家里来了客人,其母不知该怎么办,盼望儿子早点回来。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手指头,这时,在山中的曾参忽然感到心痛,就马上背柴归家,询问缘由。母亲说:“有客人突然来到,我咬指头让你感悟。”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被 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
⑥由此看来,“母子连心”是非常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母子连心呢?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一个研究团队的一个新发现,为解决这个谜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⑦他们发现,在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细 胞——微嵌合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的细胞和另一个个体的细胞整合成的一种细胞组织。研究人员分析了59位女性死者的大脑,她们去世的年龄从32岁到101岁不等。结果发现,接近2/3的女性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存在她们所育男性胎儿的DNA,而且拥有的时间持续很长,因为拥有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4岁。这种现象说明胎儿的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
⑧按照常理,人的大脑天然防御系统会阻止血液中的许多药物和细菌进入大脑,胎儿细胞自然也在被阻之列。那为什么母亲大脑会有自己孩子的细胞闯入,并在大脑中形成微嵌合细胞呢?科学家认为,最大的可能是胎儿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而另外的研究也发现,胎儿也有可能获得来自双生子甚至是早先孕育的同胞兄弟姐妹的微嵌合细胞。这或许可以解释“母子连心”现象:彼此牵挂等互爱的产生,都源于彼此大脑有双方的细胞。
⑨目前这只是猜测,离定论尚早。但不管怎样,母子的相互关联在大脑里是有“根基”的。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第⑤段开头请写出过渡句,使说明的内容衔接自然。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讲述曾参的故事有何作用?
【4】文章采用了 (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
【5】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是因为“母子连心”。
B. 英国生物化学家鲁伯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被任何人捕捉。
C. 美国华盛顿大学一个研究团队的一个新发现,为解决“为什么母子连心”这个谜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D. 胎儿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母亲大脑便有了自己孩子的细胞闯入,并在大脑中形成微嵌合细胞。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几个初二的学生在一起聊天。
王玲:我最烦我妈妈了,每天唠唠叨叨,看见我和男生多说几句话,就怀疑我早恋,简直没法和她沟通。
张宇:我最怕我们班主任,一天到晚就盯着我们的成绩说事,动不动就拿生地会考来威胁我们。
李敏:你们说的也许是事实,可是我们又理解他们了吗?
上面的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