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贺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是北朝齐梁时思想家,被称为“山中宰相”。

    B.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C.“采薇”指采食野菜。《史记》记载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采薇”,以此比喻自食其力。

    D.《中国石拱桥》选自《桥梁史话》,作者叶圣陶,桥梁专家,教育家,全文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中国石拱桥。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朗读者”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主持人董卿精美的语言和睿智的思想,让很多观众受益匪浅

    B. 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C. 他们两人的爱好、处事方法迥然不同,谁也没法理解谁,谁也没法改变谁。

    D.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与《杞人忧天》均出自《列子》,《列子》为道家学派的著作,开创了融寓言与哲理为一体的散文文风。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这是一部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它与《大学》《礼记》《论语》合称为“四书”。

    C.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帝王登基或遇大事时可以更改年号,《记承天寺夜游》中“元丰六年”中的“元丰”就是年号。

    D.都护,汉代始置,唐代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少数民族而设置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使至塞上》中的“都护”即指前线的统帅。

  • 4、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蜡烛》------西蒙诺夫------苏联作家------小说

    B. 《信客》------余秋雨-------当代作家------散文

    C. 《桥之美》------吴冠中------当代画家------说明文

    D. 《核舟记》------魏学洢------明末------《虞初新志》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秋令洞庭湖浩翰的湖水与岸齐平,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阔大。

    B.颈联写无人引荐的苦衷,表达自己不甘心在太平盛世闲居无事天的心情。

    C.尾联借“羡鱼”这句典故直接抒发了作者想要出来做一番事业的的愿望。

    D.整首诗结构严谨,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过渡自然。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文化积累。

    穿过历史的烟云,有多少诗人在荆楚大地吟唱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文。在长江之滨望荆门,和李白一起欣赏“山随平野尽,①_____”的雄浑景象;在黄冈泛舟游赤壁,和杜牧一起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②_____”的无限感慨;到承天寺和苏轼一起赏月,在“庭下如积水空明,③_____,盖竹柏影也”中感受闲适的心境……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八(3)班举行“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读书交流会,请你为大家推荐《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书,说出推荐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雷电背后的奥秘

    ①所谓打雷,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当原子受到能量激发时,电子就会发生跃迁,有的电子还会离开原子核飘走,有的原子核会暂时抓住多余的电子,这样,失去电子和获得多余电子的物质就成了带电离子。

    ②在雷雨天气,空气对流很厉害,云层的上下左右涌动和摩擦,组成云层的原子里的电子受到激发就发生跃迁和漂移,有的云层原子丢失了电子,就成了带正电离子;有的云层原子得到了多余电子,就成了带负电离子。

    ③对流天气一般是上层云层带正电,下层云层带负电,由于电荷感应原因,靠近大地的云层就会让大地带上正电荷,当然也还有一些更复杂的电荷分布。这些蕴含在云层和大地中的正负离子极不稳定,随时都在找一个口子宣泄。宣泄的过程就是正离子和负离子中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会发生放电现象。我们将电线的正负极碰在一起时,由于连接不紧密,就会发生电弧火花,嗤嗤作响。这种小型放电的声音当然很小,但却是电闪雷鸣的本质。大自然云层放电是大范围巨大的放电现象,雷电的平均电流达到2万安以上,有的高达30万安,电压达到百亿伏以上,而人体能承受的安全电压仅为36伏。

    ④既然打雷是云与云和云与地之间的放电现象,为啥有些人和动物,甚至有些物体会遭到雷劈呢?前面说了,带有正电和负电的离子很不安分,总想着释放出来,过程就是正负电进行中和,这个中和过程就会伴随巨大能量的释放。但要促成这种能量释放,正负电之间必须有一个媒介,也就是导体。这个时候如果有物体夹在正负离子之间,就成为它们相互释放的桥梁。

    ⑤云层与大地之间隔着一层空气,空气本身不导电,但我们的世界很难找到纯净的空气,里面都有尘埃杂质,自然就有一定的导电系数了,再加上雨天湿漉漉的,强大的雷电就会很容易击穿空气到达地面,形成恐怖的树杈型接地直击雷。

    ⑥但雷电要击穿空气需要很大的能量,如果有高层建筑或大树作为媒介,雷电就能够更轻易得到释放。因此雷雨天,高山或高大建筑、大树更容易成为云层与大地放电的连接点,这也是要求人们在雷雨天尽量不要去高山上,或在屋檐下、大树下避雨的原因。

    ⑦避雷针的原理就是通过做得很高很尖的金属,并将其与埋地金属网连接,通过尖端放电原理,将地面带有的负电荷与云层中带有的正电荷缓慢释放中和,从而避免发生雷击这种瞬间巨大放电现象。

    (作者:尹显斌。有删改)

    文本二

    ①雷电多发于春季和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雷电活动,其中华南、西南及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尤为多发。

    ②要有效避免雷电天气带来的灾害,最重要的就是要科学判断雷电是否会影响到自己所前往的区域。除尽量避开雷雨天气外出,还要学习认识积雨云(雷暴云),当有浓密的乌云开始迅速堆积、变大变黑时,就可能发生雷电;当发现雷暴云,特别是当听到有隐隐的雷声时,应该马上停止户外活动,找地势较低且安全的地方躲避。

    ③收到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或者判断到有雷电灾害发生时,立刻停止户外活动,不要停留在山顶、山脊等;关闭手机,取下身上的手机、首饰、锄头等金属物品并与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也不要打顶部和伞柄为金属材质的伞;应远离树木、电线杆、铁塔等,高耸孤立的物体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小建筑等;人群避雷时,不要挤在一起,人与人之间应该拉开几米的距离,有雨披的话,要披在身上,也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

    (摘编自《雷电高发季防雷有“秘籍”》)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天气,由于电荷感应原因,大地会在下层云层带正电的影响下也带上正电荷。

    B.文本一中画线句子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自然界中雷电的电流和电压极高。

    C.文本二第②段加点的“可能”表示发生雷电的不确定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D.两个文本从不同方面对雷电展开说明,条理清晰,语言准确,具有科普教育作用。

    【2】文本一第①~③段是如何揭晓打雷这一自然现象的?请简要梳理其写作思路。

    【3】雷电天气我们应该如何防雷避险?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内容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本册课本中,我们感受到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美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钱塘湖春光,“树中伟丈夫”的西北白杨树……这一道道自然风景令人心驰神往。

    请以“最美风景在我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