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列组合使之成为通顺的语段,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办好家庭教育,不仅事关孩子健康成长,更事关公共福祉。
②而事实上,家庭教育涉及心理、教育卫生等众多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③“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④曾有一些人认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
⑤只有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才能保障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社会教育生态的健康有序。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⑤②④
C.①③⑤④②
D.①⑤③②④
2、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 、 、 、 。
①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②来到这里,就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③亭台楼阁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④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
A.④①③②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多的人知识______,______,谈吐和待人处事能够恰到好处,深受人们的喜欢;读书少的人知识浅薄,______,说话待人方面有时会存在______,对事物的认识度也不高。
A.富饶 高瞻远瞩 鼠目寸光 瑕疵
B.渊博 明察秋毫 孤陋寡闻 污点
C.渊博 高瞻远瞩 孤陋寡闻 瑕疵
D.富饶 明察秋毫 鼠目寸光 污点
4、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蹒跚(pán) 愧怍(kuì) 吊唁(yàn) 罄竹难书(qìnɡ)
B. 嶙峋(xún) 两栖(xī) 老妪(yù ) 风雪载途(zài)
C. 荒谬(miù) 仄歪(zè) 阻遏(yè) 毛骨悚然(sǒnɡ)
D. 尴尬(ɡān) 潮汐(xī) 伧俗(chānɡ) 在劫难逃(jié)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①
苏轼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②清洛,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④蓼茸:蓼菜的嫩芽。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1)上阕中,________和_______两种景物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
(2)就全词来看,结尾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中的“清欢”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山水无言,社长小相想要带我们去体会自然界的万千美好。
跟随①_____(填作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感受了“②_____,落英缤纷”的自然之美;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领略了洞庭湖“③_____,④_____”的雄伟气势;在《关雎》中,我们见证了河边“⑤_____,君子好逑”的美好爱情;在《蒹葭》中,我们体会了追求伊人“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_____,⑦_____”的道路之难。在王勃《⑧_____》中,我们理解了那份“⑨_____,⑩_____”不以山水为远的真挚情谊。
7、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___________________至 _________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8、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
【2】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各有什么特点?
【4】“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为什么?
9、作文
或许是一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一个镜头,或许是一本名著中的一则名言、一个故事,或许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人物、一段情节……让你理解了你的家人,让你明白了何为奉献与牺牲,让你懂得了人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自我批评的精神……
请就你看过的一部电影,或者读过的一部名著,或者赏过的一篇美文,写一篇读(观)后感。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书写规范,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