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解释有错的一项( )
A.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B. 正襟危坐: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C.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D. 颔首低眉:一会抬起头,一会儿又显得很恭顺的样子。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告诫 如丝如缕 寒噤 怒不可遏
B. 弥漫 勇往直前 迂回 前呼后拥
C. 横溢 推推搡搡 漩涡 千军万马
D. 刹时 博大宽厚 驰骋 振耳欲聋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红军十五天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为此,毛主席写了诗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B.这山峡,天晴的时候,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C.“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滴泪,凄切、深挚,千年之后,于每一个朗月高悬的无眠之夜,在相思悲愁者的眉间、心上静静流淌。
4、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期间,群众防控意识和卫生习惯大幅增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将“和卫生习惯”删掉。)
B.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垦利区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多个休闲广场,成为市民娱乐的新去处。(将“建设了”改为“建设的”。)
C.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会有将近1亿左右贫困人口,提前实现减贫目标。(在“贫困人口”后面加上“脱贫”。)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5、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这首叙事诗先讲述了卖炭老人__________和驾车运炭的经历,接着写了老人“卖炭得钱”的期望破灭时无奈的心情,揭露了当时__________的社会现实。
【2】古诗中叠词的运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说说本诗所用的两处叠词是如何刻画人物,表达诗人情感的。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世有伯乐, 。(韩愈《马说》)
②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③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④ ?归思方悠哉。
⑤ ,相伴过年华。
⑥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白居易《池鹤》中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厌倦与无奈的句子是 , 。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A)一九五四年二月二日
昨晚七时一刻至八时五十分电台广播你在市三弹的四曲Chopin(肖邦),外加encore的一支Polonaise(波洛奈兹),效果甚好,就是低音部分模糊得很;琴声太扬,像我第一天晚上到小礼堂空屋子里去听的情形。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 colour(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从你的录音中清清楚楚感觉到你一切都成熟多了,尤其是我盼望了多少年的你的意志,终于抬头了。我真高兴,这一点我看得比什么都重。你能掌握整个的乐曲,就是对艺术加增深度,也就是你的艺术灵魂更坚强更广阔,也就是你整个的人格和心胸扩大了。
(B)一九五四年四月七日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1】选文(A),傅雷在信中与儿子探讨了_____________方面的问题;选文(B),傅雷在信中与儿子探讨了___________方面的问题。
【2】结合选文(A)(B)分析傅雷的人物形象。
【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你简要谈谈读完《傅雷家书》之后的感受。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书对大脑的要求更高
①听书,不仅可以解放疲劳的双眼,还不限制时间地点。但比起传统的看书,听书难以集中注意力,留下的印象也没有“看”书那么深刻。
②实际上,不管是对文字,还是对语言的处理,大脑都是一视同仁的。大脑收集信息后,都会进行一系列的贮存、识别、记忆和理解处理。
③首先是贮存。人的感觉器官就像一台24小时工作的监控摄像头,会忠实地记录下所有看到、听到的影像。然而大脑却并不想对如此繁复冗杂的信息照单全收,它通常会先进行短暂的存储,方便接下来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这个贮存的过程相当短。
④接着是识别。这个过程中,大脑会对信息进行过滤,排除一些它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上。由于成年人平时接触到的大量视觉信息都是通过文字描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然后是记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文字和语言的需求和依赖远不如成年人,他们的大脑在刺激信号传入后还是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形象,如实地记录所听所见,“遗觉象”。可能正因如此,我们有时能清晰地想起儿时的一些事情。不过这种种视觉遗觉象、听觉遗觉象、嗅觉遗觉象、触觉遗觉象等,能持续保持到成年期的并不多。
⑥最后便是理解。我们在阅读时,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不同;左脑先理解后记忆,记住慢、遗忘快,更适合记忆的消化、吸收;而右脑则会将语言变成图像,可以大量、快速地记忆,且记忆质量很高,一旦记住就很难忘掉。也就是说,当右脑分析一个词时,比如阅读到“猫”这个词时,就会自动在右脑影像库中搜寻猫的形象,然后将猫这个词与它的图片链接在一起,加深印象。如果是分析一句话,比如“猫在睡觉”,影像库中可能出现的就是一只猫在太阳底下蜷成一团睡觉的图像,或许还夹杂着轻微的鼾声。因此,语言对大脑会有更进一步的刺激,所以听书有时比阅读还多出了一道工序——声音的符号化。
⑦因此,听书其实对大脑的要求更高,也更有利于培养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大脑对语言和文字的处理过程一样,因此认为听书给人留下的印象没有看书深刻是没有道理的。
B.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信息后,全部被大脑贮存,然后经过大脑识别,加以记忆。
C.第⑥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右脑会将语言变成图像,可大量、快速地记忆。
D.文章在说明“听书对大脑的要求更高”时,采用了逻辑说明的说明顺序。
【2】文段画线处填入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专注于言语会话的主要信息
②交给负责处理文字的大脑区域去分析和理解
③它会优先检索出这部分内容
④然后做出反应
⑤大脑会认为文字信息很重要
⑥同时它也会过滤一些不重要的虫鸣鸟叫、机械轰响
A.⑤③⑥④②①
B.③②④①⑤⑥
C.⑤③②⑥①④
D.②④③①⑥⑤
9、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父母、老师那暖暖的爱,朋友、同学那默默的关怀,一本好书给予我们的感动,一片落叶带给我们的情思……都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请以“留在心中的那份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感动”“温暖”“诗意”等;(2)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融入情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