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生活在西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深刻的了解,也对人民的愿望有深切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他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B.《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写的,他常于此时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盛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
C.《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选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本文按照一定的顺序,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D.《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近三千余年的史事。
B. 《蝉》的作者法布尔,德国昆虫学家,有“昆虫界的维吉尔”之称。
C.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桥梁专家、教育家。
D. 《苏州园林》原题为《狮子林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3、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瞭望(liào) 惩罚(chěng) 襁褓(qiǎng) 拾级而上(shè)
B.砚台(yàn)矗立(chù) ##dot## 苍劲(jìn) 霓裳羽衣(ní)
C.翌日(yì) 腈纶(jīng) 汩汩(gǔ) 怒不可遏(è)
D.寒噤(jìn) 枷锁(jiā) 抉择(jué) 阳奉阴违(wěi)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B.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文: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头好像在奔跑。
C.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D.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译文: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5、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1】请简要概括诗中抒发的情感。
【2】诗中第三、四句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古诗词名句填写。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2)八方各异气,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3)______________?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
(4)《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来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7、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几百年来,中国的文人一直要努力凌驾于人民之上,跻身于高高在上统治人民大众的一小批官僚阶级之列——所凭借的手段就是把象形文字和仅有的一些知识据为己有,以此来控制乡村的愚昧的武器,而不是用来启蒙。但是新的孕育却产生了一种现象——这个婴儿不但要同“愚昧的大众”共享知识,而且要把大众理想化。
(乙)最后,这个庞大的大家庭消失了。这些小蛛纷纷被飘浮的丝带到各个地方。原来背着一群孩子的荣耀的母蛛变成了孤老。一下子失去那么多孩子,它看来似乎并不悲痛。它更加精神焕发地到处觅食,因为这时候它背上再也没有厚厚的负担了,轻松了不少,反而显得年轻了。不久以后它就要做祖母,以后还要做曾祖母,因为一只狼蛛可以活上好几年呢。
(1)(甲)段文字出自纪实性名著《 》,作者是 ;(乙)段文字出自《 》 ,作者是 (人名)。
(2)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任选一个,并结合语段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8、阅读新闻,回答问题。
据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我国拯救濒危动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保护“国宝”大熊猫,我国先后建立了总面积5830平方公里的13处保护区,拨出抢救专款4000万元,抢救病饿大熊猫118只,救活82只。国家还投资进行大熊猫人工繁殖研究,已人工繁育成活300多只。我国还将建立14处保护区,以使现在的1000多只大熊猫得以安宁地生活、繁衍。
【1】给上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4个字)
【2】文中划横线的词“先后”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取得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请你根据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