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忆宜宾,见证家乡历史。吴蕴初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族实业家,中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1944年创办天原电化厂宜宾分厂,如图见证了他的历史痕迹属于
A.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 苏联援建的化工企业
2、漫画源于生活。如图的图一和图二是不同时期关于着装的对话,对话内容的变化体现的实质是
A.服装产业迅猛发展
B.服饰品味逐渐提升
C.消费观念曰新月异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20世纪70年代末,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农业互助组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在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条战线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其中哪一人物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 王进喜 B. 雷锋 C. 焦裕禄 D. 杨利伟
5、“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感动中国这一颁奖词描述的人物是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钱学森
D.邓稼先
6、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后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2019年奖励800万元)。屠呦呦获此奖项的科技贡献是( )
A.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B.研制“两弹一星 ”
C.突破纳米技术瓶颈 D.研制成功青蒿素
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的标志是( )
A.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B.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展 D.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8、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 开展土地革命 B.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 加紧进行民主法制建设 D. 建立乡镇企业
9、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这一局面得到扭转主要得益于
A. 国有企业改革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0、1979年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了6倍多。这证明包产到户
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提高了农民生产科技水平
C.提高了农民生产能力 D.提高了农民农业合作水平
11、它成为中国宪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这里的“它”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有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后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
B.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D.三大改造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13、下列属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的是
①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③开发大庆油田
④宝成铁路建成通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4、“凡历史上重大社会变革,都有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作为其理论先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声是
A.“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
B.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C.《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5、1950年10月,根据中央决定,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的军队是
A.新四军 B.八路军 C.中国人民志愿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16、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中国人民第二个梦想实现的标志是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共同纲领》颁布 C.新中国成立 D.文化大革命结束
17、学习历史须分清史实和观点。下列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B.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作出改革开放决策 D.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18、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中共十五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中共十六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中共十七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开始起步。那么我国最初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开始于
A.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B.开辟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将海南岛列为经济特区
20、“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是邓小平在什么时候发表的谈话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1980年创建经济特区时
C.1985年城市国企改革时
D.1992年在南方视察时
2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________开始,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_____,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2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_____的目标。
24、新发展理念提出:
(1)时间:_____年10月
(2)会议: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内容:创新、协调、_____、开放、_____。
目标: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_____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_____,增进人民福祉。
25、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歌瑶“鞠躬尽瘁好总理,万隆外交显智慧”反映的内容是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上的成就。主要是因为此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______”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6、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________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7、动乱表现:
(1)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________事件,学校________、________停工“闹革命”。
(2)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________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3)国家主席________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________的冤案。
28、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_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29、一位美国高级将领在分析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曾说:“我们是在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他说的这场“错误的战争”在我国被称为_______战争。
30、1964年的某一天,《人民日报》以“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为题报道了一则新闻。该新闻报道的内容是( )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他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地现实基础。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国梦分别是谁提出来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3)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什么奋斗目标?
(4)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走中国道路?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是什么?
(6)中共十五大和中共十九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32、(题文)材料一 到1952年底,全国近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
材料二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 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许多果树被砍、家畜被屠宰。
材料三 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我国现代史上哪些重大事件?
(2)三则材料中,对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有哪些?
33、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正如学者们所说,中国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祥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农民)以不易察党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1978年开始,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中国农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形势持续稳中向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灌溉面积达10.08亿亩,一半以上的农田旱涝保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400万人,各类新型主体达330万家,农药使用量连续负增长,从传统到现代,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指出农民生活的变化。并回答促使这种变化出现的政策原因是什么?
(2)综合材料一二,面对“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你对农业发展有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