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表是中国1953—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1963—1965年变化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 1953—1957年 | 1958—1962年 | 1963—1965年 |
增长率 | 14.6% | 0.6% | 15.7% |
A.八字方针的提出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中共八大的影响'
D.苏联对中国经济援助
2、学习历史须分清史实和观点。下列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B.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作出改革开放决策 D.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3、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中法新约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下图所示内容出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文件,该法律文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5、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哪一个战略是目标战略布局?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哪一机构制定颁布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
7、20世纪90年代,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是
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上海浦东开发区
D.恩阳工业园区
8、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C. 我国民族分布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D. 省级民族自治区中建立最早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9、2015年4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活动,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中国在万隆会议上作出的主要贡献是( )
A. 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D.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0、据《新快报》报道,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出现了一个“大熊猫、你好、茅台酒”的热潮。在这一热潮中,横滨的中华街涌来了很多中外顾客。引发这一“中国热”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
A.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 中美关系的改善
C. 中日邦交正常化
D. 美国与日本、台湾关系日益密切
11、1949年10月,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2、中国人深知“户破堂危,唇亡齿寒”“救邻自救”的道理,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时,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政府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志愿军的司令员是
A.彭德怀
B.林彪
C.邓小平
D.刘伯承
13、1949年周恩来说:“近代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中美建交 ④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14、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关系形成的“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A.经济领域密切合作
B.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
C.两岸直接“三通”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5、为了纪念中共十九大的召开,国家发行了一系列邮票(如下图所示)。中共十九大的主题包括( )
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④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对民族区域自治、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的比较中,正确的一项是
A.都是依据我国国情而设定的
B.都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自治权
C.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只在经济方面
D.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可以选择社会制度
17、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发文"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与该新闻报道有关的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8、某校八年(1)班的同学们学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后,准备出一期以“衣食住行・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手抄报,赞颂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美好生活。以下不能作为栏目标题的是
A. 丰富多彩的服饰变化
B. 日益丰富的饮食文化
C. 拥挤的居住环境
D. 通达便捷的交通运输
19、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
A. 国家分裂
B. 帝国主义干涉
C. 资本主义复辟
D. 封建主义复辟
20、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21、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的_______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它经历了由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三个阶段。
22、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___,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了党的指导思想。
23、1952年底,_______ 的完成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4、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提示,请将下列事件补充完整。
(1)________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2)________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________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4)________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5、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_____________交换了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6、读《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示意图》将相应代码填入答题卡图中。
A.宁波
B.福州
C.温州
27、①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第②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③。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④,对建设有⑤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
28、新中国成立之初,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____________》,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____》。
2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____________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我国______历史新时期。
30、外交环境:
(1)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_______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________政策,对中国实行_______和________。
31、举例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
3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什么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又是什么?
(4)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5)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空间”。请列举这一时期3件外交上的大事。
3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结合所学回答: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时间召开的?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2)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又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
3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在成立后继续并且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材料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材料三 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近7亿亩土地和一定的生产资料。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近40%,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距今多少年?
(2)材料二中“跨过鸭绿江”的这支军队名称叫什么?司令员是谁?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