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建于北京的老字号“内联升”北京老布鞋,建国初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A. 政企分开 B. 无偿没收
C. 赎买政策 D. 成立合作社
2、《人民日报》社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的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这反映了党和国家要
A.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对城市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的时间
A.1987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7年
4、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重要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5、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辽宁省宽甸县农民在给毛泽东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农民“这个梦想”实现的途径是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C.参加“大跃进”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主要原因是( )
A.消灭了剥削阶级
B.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C.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确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
7、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测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重用有才能的人
C.发展科举制度
D.她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8、某班开展以“一场深刻的工业化建设(1953~1957)”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是
A. 解放西藏
B. 土地改革
C. “一五”计划
D. 三大改造
9、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朝实行改土归流,清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它们的共同目的是
A. 防范蒙古族南下
B.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 抵御沙俄的入侵
D. 加强对沿海地区的管理
10、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会上,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这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日内瓦会议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11、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国企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12、有报道评论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而‘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之锚。”“九二共识”被视为“两岸关系之锚”,是因为它强调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D.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13、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来自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下表百余人齐聚北平,共同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八大
14、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梦的是
A.民族振兴
B.国家富强
C.人民幸福
D.共同富裕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城市
A.上海
B.北京
C.南京
D.北平
16、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有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有的……社会差把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
A.建立中华民国
B.开国大典
C.土地改革
D.和平解放西藏
17、“解放”一词在不同时期含义不同,如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后一种“解放”侧重于
A.国家主权的独立
B.人民思想的解放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18、某校八年级小刚同学搜集到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等学习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最合适的标题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思想解放运动
C.民主法治建设
D.建立经济特区
19、如图为1980—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变化统计图。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生活水平提高 D.传统观念更新
20、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中国农民拥有土地的千年梦想都没有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普遍实现是在
A. 新中国成立之际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颁布后
D. 辛亥革命成功后
21、1947年,根据党中央________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51年,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22、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________的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________”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文革开始:1966年夏
(3)实际指挥部: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________,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
(4)全国动乱:“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到处出现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________”;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________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5)最大冤案:国家主席________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6)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________等人外逃,在蒙古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7)文革结束:________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一举粉碎________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8)文革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党、________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________,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3、_______年,日本首相 ___________ 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4、______________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获得的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5、用:
(1)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低。
(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_______ 、______、______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6、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的总路线。
27、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名称写在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的河流名称。
(2)英雄黄继光牺牲的战役发生地点。
28、2003年10月,航天员__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人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都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
材料四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后,全国各地群众纷纷举行悼念活动。清明节前后,上百万群众来到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篮、送花圈,贴传单,作诗词,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4月5日,活动遭到“四人帮”的镇压。这就是“四五运动”。这场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统编版八下历史教材
材料五 1961年,党中央做出加速国防科研和工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经各方努力,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显示出中国掌握了先进的火箭技术和制造大型火箭的技能,体现了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
——杨照德《“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诞生内幕》
(1)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____
(2)了解新中国成立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____
(3)了解新中国航空航天成就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____
(4)了解文化大革命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____
(5)了解一五计划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____
(6)材料一属于哪种史料:____________
A.一手史料 B.二手史料
30、1971年第_____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宣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哪一年?我国是世界上第几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两弹一星”的成功有何积极影响?
(3)图3中人物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32、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33、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史实。
(1)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3)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
(4)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34、2019年是新中国诞辰70周年。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材料一 历史图片是历史场景的形象呈现,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
(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图二反映的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图三反映的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 中国 | 英国 | 美国 |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 18% | 4.1% | 2.8% |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 5年 | 24年 | 15年 |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什么?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影响?
材料四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4)材料四中,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该会议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献?这次会议的召开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