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名词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大串联”、“红卫兵”、“停课闹革命”发生在( )
A.解放战争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2、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始于
A.新中国成立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C.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D.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3、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探索和实践,中国人民在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 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B.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 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D.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4、决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七大 B. 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九大
5、旧版1分钱纸币的正面主景图案是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这辆汽车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初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改革开放后
6、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重大意义是标志着
A.“文化大革命”结束
B.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C.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D.中国共产党在组织路线上完成拨乱反正
7、“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上述材料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我国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属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是
A.云南 B.甘肃 C.贵州 D.西藏
9、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陈化成
10、抚州市某地有一社区叫做“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A.土地改革时期
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1、1936年12月25日,《盛京时报》挑唆南京政府武力解决事变,叫嚣“包围陕西”“玉石俱焚”。粉碎其阴谋的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国共合作的实现
C.台儿庄大捷的取得
D.中共七大的召开
12、毛泽东同志称他是“工业的带头人”;周恩来同志说他是“大庆的优秀代表”;习近平同志高度赞扬他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理想和抱负。他是( )
A.袁隆平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雷锋
13、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历史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大型军事专题纪念馆,在纪念馆内醒目位置陈列着两个著名人物的雕像,其中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是
A.林彪
B.邓小平
C.彭德怀
D.刘伯承
14、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材料反映了
A.美国难以抗击法西斯军队的进攻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C.中国战场的抗日战争即将失败
D.只有中国军民才能抗击日本侵略者
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成就是
A.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B.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 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D. 重返联合国
16、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最杰出的成就是( )
A.为人类根治传染病“天花”做出贡献 B.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C.为抗击“新冠肺炎”做出重要贡献 D.为抗击禽流感做出特别贡献
17、春节以来,很多城市用一场洋溢着青春和热情的快闪,演绎了一曲《我和我的祖国》,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我们伟大的祖国诞生的标志是( )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开国大典
18、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
A.上海
B.北京
C.珠海
D.深圳
1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
A. 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C.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D.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0、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总路线是( )
A. 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
C.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D.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1、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是 。
(2)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的标志是 。
(3)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 。
(4)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
22、五四运动是中国_________革命的开端。
23、1956年初,全国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了全行业___________的高潮。在此基础上,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___政策,从而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4、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被誉为________
26、2003年10月,航天员__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人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7、________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________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28、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是______;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______。
29、⑴新中国初期起到临时宪法的文献是《_________》。
⑵使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到法律保护的法律是《_________》。
⑶新时期我国的第四部宪法颁布的时间是_________。
30、下图事件是_____;你最深的感受是_____
31、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经历69个春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步坚实的步伐。请回答:
(1)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
(2)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而实行了什么计划?列举这一计划实施取得的成就一例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2017年,我党在哪次会议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32、大国外交是历来人们关注的重点。中国现在正时刻展现的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周恩来针对一些国家对中国内外政策的误解和非议,在大会发言中郑重而诚恳地声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次“大会”的名称?我国倡导的处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什么?
(2)联合国大会主席马利克致词说:“今天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第一次在联合国大会就座。”这种场景出现在哪一年的第几届联合国大会上?这对联合国而言,有什么影响?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形成怎样的特色外交格局?
(4)综上所述,你认为一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经济改革的大幕。1978年,安徽凤阳等地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逐步在全国推广。这一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杀出一条血路”。 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现在我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动手设计一个表格对上述改革开放的探索进行分类总结。
(2)综上所述,你能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中汲取什么智慧?
34、 材料一:“工业化一一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己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作出了何种尝试?通过这些尝试而逐步形成的农村改革制度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