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有哈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主要原因是( )
A. 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 人们努力生活的更好
D. 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2、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社会的基本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3、以下四个城市最早对外开放的是( )
A.
B.
C.
D.
4、下列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道路,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
5、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于2001年、2014年两次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反映出我国
A. 加强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协作
B. 积极宣传新型地区安全观念
C. 积极谋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积极参与地区性多边外交活动
6、“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拉力赛……”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A. 中国共产党成立 B. 中国国民党成立
C. 中华民国成立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全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2017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1978年增加30.2平方米、38.6平方米。这主要反映出我国人民
A.城市建设发展
B.生活水平提高
C.传统观念更新
D.思维方式改变
8、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纪念日是
A.1950年10月1日 B.1950年10月5日
C.1951年10月1日 D.1950年10月25日
9、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巨变,完成“第二次巨变”的领导人是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
D.胡锦涛
10、1949年上海《大公报》曾经刊登了一段文字:“灯笼火把接二连三地燃了起来,很快,整个(天安门)广场在夜色中透明了……遍地灯笼火把颤颤跳荡,像人民无边无际的欢乐和希望化身在我们面前跳跃”。文章描述的情景是
A.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C. 抗日战争胜利 D. 新中国成立
11、1978年12月,邓小平说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全党的中心工作就是
A.经济建设
B.阶级斗争
C.文化革命
D.拓荒备战
12、建国初期,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决定
A. 大力发展轻工业
B. 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C. 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13、被称为“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纯文学作品”是( )
A. 《东方红》 B. 《你在高原》 C. 《青春之歌》 D. 《建党伟业》
14、下列文化领域的著名作品,属于长篇小说的是
A.《歌唱祖国》 B.《东方红》 C.《青春之歌》 D.《林则徐》
15、2018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上述材料表明我国
A.鼓励发展航天科技
B.掌握了各领域的尖端技术
C.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D.已经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16、新中国成立后在洛阳建设了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等7个工业项目,这些“共和国工业长子”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创造着中国工业的辉煌。这些成就和下列哪一成就同时出现
A. 福新面粉公司
B.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C. 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
D.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7、“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包产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A.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 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该桥建于
A.建国初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19、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
①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②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③将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
④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0、史实和史论是构成史学的重要因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出的评论。下列叙述属于史论的是( )
A.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1953—1956年,我国相继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1、根据下列内容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地点。
(1)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所在地——
(2)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3)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
22、1987年,邓小平在中共 _______ 大上阐明了______________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 __________ 为中心,坚持 ____________ ,坚持 _____________。
23、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了________,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________”建设,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4、___________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___________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5、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
初步提出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 提出实行______ |
中共十二大(1982年) | 提出“建设有____的社会主义” | |
基本形成 | 中共十三大(1987年) | 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___ |
充实发展 | 南方谈话(1992年) |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
最终确立 | 中共十四大(( )年) |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中共十五大(1997年) | 把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26、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会议名称。
(1)制定《共同纲领》的会议是__________
(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良好开端的会议是_______
(3)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
(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
27、______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8、填空题:(共6小题,10分)
(1)_________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2)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4)1992年,_________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_________
(5)2015年11月,国家主席_________同台湾方面领导人_________在_________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6)_________年,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29、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___________,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0、导弹部队组建:______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31、列举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新发展理念。
32、正确的思想决定正确的行动,先进的理论推动社会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确立了怎样的指导方针?
(2)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什么理论?哪次会议上这一理论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行动指南?
(3)在中共十六大上,什么重要思想被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十八上,哪一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2012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深刻阐述了哪一宏伟蓝图?这一宏伟蓝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3、新中国成后,我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是什么?
(2)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请你根据学习的史实,回答都取得了哪三项成就?
(3)改革开放后我国又取得怎样的外交成就?(举三个例子)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部历史文献?据此我国掀起了什么运动?
材料二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哪一次重大的农村政策调整?
材料三 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实验,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
材料四 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4)根据材料四,歌谣赞扬了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哪一制度?
(5)对比以上农村政策的后果,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