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新北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2、1987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三大会议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经济建设分三步走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3、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迹、遗物等,如果我们要研究邓稼先为两弹研制作出的贡献。以下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某同学课堂笔记提纲 B.电影作品《邓稼先》

    C.《中外科学家故事―邓稼先》 D.邓稼先遗留手稿和日记

  • 4、下图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重点工程比例分布示意图。以下关于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行业均衡发展 B.煤炭、石油等重工业所占比例较大

    C.轻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D.军工项目是重点领域

  • 5、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的最大相同之处是( )

    A.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都有自己的法律

    C.都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 D.都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

  • 6、1979年6月,北京前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在政策支持下辞职,创办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这一史实可以用来研究我国

    A. 社会生活的变迁

    B. 根本政治制度的完善

    C. 经济体制改革

    D. 对外开放的扩大

  • 7、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赵忠尧

  • 8、"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百家争鸣”主要针对( 

    A.军事领域

    B.政治领域

    C.学术领域

    D.经济领域

  • 9、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不包括(   )

    A. 国家富强 B. 执政稳固 C. 人民幸福 D. 民族振兴

  • 10、改革开放后,我国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并出现了小长假,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政府着重民生

    ②脱贫任务完成

    ③休闲需求增加

    ④法制体系健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 1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A. 重工业

    B. 交通运输业

    C. 轻工业

    D. 农业

  •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是( )

    ①国家独立自主②人民当家作主 ③现代化强国④社会主义国家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 13、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其核心是

    A.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 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 14、导致下图所示时期,我国人口出生率滑向最低点、死亡率攀至最高点的政治原因是

     

    A.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当时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

    C. “八字方针”的盲目指导

    D. “九一三事件”的推动

  • 15、1949年10月1日,约有30万人在现场见证了一个民族沉沦百年而一朝新生的时刻。这里的“新生”是指

    ①中国彻底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以来被侵略和奴役的屈辱历史

    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16、2020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草案)》主要内容公布,这充分体现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一国两制”的精神

  • 17、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实行企业公私合营 B.增强企业活力

    C.打破企业垄断 D.增加企业职工收入

  • 18、“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赞扬了

    A.新中国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社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9、“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这段话中的“敌人”是指(  )

    A.美军

    B.日军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 20、下列高科技成就诞生的顺序

    ①“东方红1号”卫星顺利升空  

    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我国“神州”七号实现了太空漫步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______ 》,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4年,颁布《 ______ 》,是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 22、______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_____年,我国用 __________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_

  • 23、下图人物是_____,他的_____重要思想在十六大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 24、他艰苦创业,带领钻井队开采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口井,被誉为“铁人”。____

  • 25、新中国建立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也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将下列对事件和人物的梳理补充完整。

    (重大事件)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杰出人物)

    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 26、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________”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________”战略布局,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 27、根据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 28、“两弹一星”即核弹(原子弹和氢弹)、______________和人造地球卫星。

  • 29、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于什么会议________

  • 30、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_______,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_____,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简答题 (共3题,共 15分)
  • 3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

  • 3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请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 33、中共十九大吹响了全党全国人民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军的集结号。中国梦基本内涵是什么?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奋斗,才会有出彩的人生。作为中学生你认为如何实现中国梦?

四、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

    材料一 :土改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二: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该社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社员)工资分5-7个等级,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引自《南海县志·农业》第十四卷

    材料四: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立下了一张“分田到户”的字据,这件事情当时在全国引起极大争议。但是,1979年秋小岗村却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小岗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囤满了粮食。邓小平从这件事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

    ——摘自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1)材料一中的“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依据本材料,概括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原因。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哪些严重失误?这些失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的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70
题数 3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