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是《新周刊》2008年11月期的封面。若为该封面选取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A. 春暖花开——中美关系正常化
B. 敢为人先——经济特区的实验
C. 废旧立新——伟大的历史转折
D. 百舸争流——中国入世的选择
2、在哥伦布到达美洲新大陆近300年后,北美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多民族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其诞生标志是( )
A.来克星顿的枪声 B.发表《独立宜言》 C.萨拉托加大捷 D.制定《人权宣言》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主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的研究性学习,下面可以作为史料运用的是
①当时的文献资料
②历史博物馆内存放的有关实物资料
③以此为背景拍的电影《上甘岭》
④当时实况纪录片和照片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时下,人们常用“最美”一词赞美危难关头舍己为人的英雄,如抗击疫情的“最美逆行者”;将留守儿童视为己出的“最美乡村教师”……70年前,有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抗击美帝野心狼。他们是( )
A.中国工农红军
B.中国人民志愿军
C.八路军
D.人民解放军
5、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地主阶级被消灭
B. 巩固了人民政权
C. 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D. 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共十八大提出了
A.“三步走”战略部署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选举法》的决定,首次实现城乡选举的“同票同权”,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 )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8、“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这句诗里的“桥”指的是( )
A.南京长江大桥 B.汉江大桥 C.湘子桥 D.武汉长江大桥
9、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期主题为“友好民族关系”图片展,小明为下图写了这样的注解:“1951年,毛泽东与班禅、阿沛·阿旺晋美等在北京举行的宴会上亲切交谈。这一历史场景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祖国获得完全统一。”其中与历史不符的是:( )
A.中央政府代表 B.西藏地方政府代表
C.时间、地点 D.影响
10、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1、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亚洲博论坛发表演讲说,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打开国门搞建设,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根据材料推断,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指的是
A.新中国成立
B.文化大革命
C.三大改造
D.改革开放
12、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形式的新变化,新变化是
A.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 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C. 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
D. 国际形势的变化
13、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 )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00年时
B.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D.改革开放100年时
14、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全面吹响了治国理政的“集结号”。“四个全面”是指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全面从严治党
B. 全面实现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反腐倡廉
1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重大的失误,下列哪一项的失误探索教训最为深刻,危害巨大?(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中共八大
D.文化大革命
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举措,其中包括
①实行“三大改造”
②实行“一五”计划
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实行国有企业的改革
⑤加入APEC组织
A. ①③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③④⑤
17、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首先进行改革的是
A.国有企业 B.农村 C.私有企业 D.城市
18、《人民日报》在纪念一位近代名人时提到了几个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主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该名人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十六大 B.中共十七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20、“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容的是
A.全面改革开放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深化改革
2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构想,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___________________”,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22、日常生活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_____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_____,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吃的方面,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_____问题。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3)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_____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_____”,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_____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3、根据下列内容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4)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4、将下列图片与相关选项选择搭配起来:
①科技成就 ②党的建设 ③外交成就 ④国防建设 ⑤土地改革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25、对外开放的格局:(_______)—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26、请将代表下列经济特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中
A.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B.福建省的经济特区
27、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8、每一幅图片都在述说着一段历史,请根据相关信息,将其与历史融合、与实践连接,相信呈现在你眼前的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根据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出厂时的欢庆场面。这一成就出现在________期间,当时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期间兴建、施工了一万多个项目,其中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________基地形成了。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________迈进。
(2)图二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这次运动到________年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________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的基本制度。
(3)图三漫画是________时的壁画,在这一时期,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如________的失误,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并取得明显成效。
29、2012年十八大:胡锦涛的_______被写进党章。
30、根据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31、一部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建设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探索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1949年9月,为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召开了什么会议?这次会议初步建立了哪一政治制度?
32、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取这种和平方式,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工商业兴高采烈地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这种“和平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这场运动的完成对中国有何影响?
(2)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煥发了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这场“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什么历史事件为开端的?在这场社会变革后,指导中国人民“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中形成的创新理论是什么?
(3)习近平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兴则民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奋进,不断创新,在多个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
请你分别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业领域和载人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4)综上所述请你谈谈坚持创新对国家发展有何作用?
33、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格外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的土地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1951年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是我国颁布的什么法律文件?
(2)我国的三大改造完成于哪一年?是对哪三方面的改造?
(3)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指哪次会议?召开于哪一年?此后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4)根据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的土地政策的调整可以看出党对农村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3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部历史文献?据此我国掀起了什么运动?
材料二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哪一次重大的农村政策调整?
材料三 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实验,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
材料四 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4)根据材料四,歌谣赞扬了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哪一制度?
(5)对比以上农村政策的后果,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