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下列空白处应为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徘徊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实现我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A.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坚持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原则
D.坚持不使用武力原则
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本能力,下面对“一国两制”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①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2020年初,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武汉波及全国,在疫情的防控战役中,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医学科学家发挥了重大作用。下列科学家与钟南山、李兰娟同属一个领域的是
A.邓稼先 B.杨利伟 C.屠呦呦 D.莫言
5、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请问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B. 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 中共十五大﹣开始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D. 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6、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某项纲领,该纲领满足了农民想要获得土地、平均分配土地
A.《资政新篇》
B.《四洲志》
C.《天朝田亩制度》
D.《中国土地法大纲》
7、中国高铁创造了叫得响的中国品牌,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到2021年底,高铁营业里程达4万千米,位居世界( )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五
8、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了“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9、1987年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是( )
A. 中共七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五大 D. 中共十六大
10、为了摸清灾情,改变河南兰考面貌,他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得知患癌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他是( )
A.雷锋
B.孔繁森
C.王进喜
D.焦裕禄
11、名字是每个人的特定符号,但有时却被打上时代的烙印。根据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搭配有误的是( )
A. 1949年——李建国 B. 1950年——张抗美
C. 1953年——杨开放 D. 1966年——王文革
12、新中国成立后,无论在一五计划期间还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的二十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这些第一包括
①中国第一条通往西藏腹地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 )
A.胡锦涛会见连战 B.“九二共识”
C.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 D.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方针的提出
14、建国后,中国人民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威胁,不畏艰难,独立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并在1964年爆炸成功,下列几项属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的是:①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③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④可以在战争中首先使用核武器( )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里的“里程碑”是指( )
A.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立
B.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6、1972年2月10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飞行途中的总统行,兴致比飞机的飞行高度还要高。这是不太真实的周,一个老牌反共的美国政治家正追求毛主义官员。”美国总统这一行程
A. 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B. 促使中美关系开始“破冰”
C. 帮助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D. 有利于完全消除中美矛盾
17、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迹、遗物等,如果我们要研究邓稼先为两弹研制作出的贡献。以下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某同学课堂笔记提纲 B.电影作品《邓稼先》
C.《中外科学家故事―邓稼先》 D.邓稼先遗留手稿和日记
18、3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基本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
C. 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D.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9、下列事件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①“两弹一星”研制成功;②培育成功杂交水稻;③神舟七号飞船升入太空;④青蒿素的发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②④③
20、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开展土地革命 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进行三大改造 D.开展“文化大革命”
21、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
(1)“________”的方针引起普遍不满。
(2)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___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2、 将右边任务字母代号填入左边对应的括号内。
两弹元勋 A、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 B、邓稼先
杂交水稻之父 C、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 D、雷锋
油田“铁人” E、袁隆平
2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________年,________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4、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2006年,_____________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
2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①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_________”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977年2月7 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公开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这一方针后来被称为“_________”,它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②时间和性质: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__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意义: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______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时间、地点:____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②内容:这次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_______、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③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_______。
26、全方位外交: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________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7、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________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29、中共一大提出的中心工作是________。
30、______的提出,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推动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______制度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31、谈一谈: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看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看法。
32、2019年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1)新中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我国取得的国防科技成果有哪些?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什么事件?
(3)中共十九大决定把哪一思想写入党章,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这一辉煌的成就得益于中国哪一项重要举措?
(5)我国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请你为此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33、1992年,为了促进两岸早日统一,台湾和大陆两个组织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1)指出台湾与大陆两个组织的名称。
(2)以上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正如学者们所说,中国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祥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农民)以不易察党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1978年开始,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中国农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形势持续稳中向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灌溉面积达10.08亿亩,一半以上的农田旱涝保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400万人,各类新型主体达330万家,农药使用量连续负增长,从传统到现代,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指出农民生活的变化。并回答促使这种变化出现的政策原因是什么?
(2)综合材料一二,面对“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你对农业发展有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