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66年中国组建的第二炮兵部队,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2015年更名为
A. 陆军
B. 空军
C. 海军
D. 火箭军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关于这些调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土地政革
②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和②分别涉及制度的废除和确立
B.②和③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①和④农民两次分田的“内涵”一样
D.①和③都在农村实行集体劳动,统一分配
3、既是《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又是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个城市是
A. 深圳
B. 珠海
C. 汕头
D. 厦门
4、1966年7月1日,在北京成立的是( )
A. 华东军区海军 B. 海军领导机关成立
C. 空军司令部成立 D. 第二炮兵
5、1956年,为发展我国的文艺教育,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文艺方针是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C. 百花争艳,百家争鸣
D. 百家争鸣,推陈出新
6、《全球通史》中写道:“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A.暴力冲突与政治联姻 B.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C.希腊商人与中国商人 D.马可·波罗与张骞
7、十九届中央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修改宪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士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8、“地道战、庄稼汉,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他个人仰马也翻……”这段歌词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A.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B.两大战场密切配合
C.采取恰当战略战术
D.海外侨胞大力配合
9、标志着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分裂走向统一,从落后走向进步的重要转折点是
A. 新中国成立 B. 西藏和平解放 C.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10、一位去南方打工的小伙子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过去曾是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现在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动建立的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这个小伙子去的城市是( )
A.厦门
B.广州
C.深圳
D.上海
11、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他对于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A.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 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C. 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D. 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1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江泽民
13、《欧洲史》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庄园主行使司法权的权力机构是
A.元老院 B.公民大会 C.庄园法庭 D.制宪会议
14、1938年1月11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电文中称:“据可靠的目击者直接计算及可信度极高的一些人来函,充分地证明:日军的所作所为使不下30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这场惨绝人寰的杀戮发生在( )
A.上海
B.北平
C.南京
D.天津
15、在60年代,人们流传着一句话:“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影响了社会风尚,培养了几代人。“他”是
A. 邓稼先
B. 雷锋
C. 焦裕禄
D. 王进喜
16、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的纪念日。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为香港、澳门、台湾回归祖国开辟了正确道路的是( )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17、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剿匪作战的胜利 D.海南岛解放
18、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回归2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指出,香港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不断塑造自己的现代化风貌,“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香港、澳门回归后社会发生的根本变化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经济制度的变化
D.主权归属的变化
19、“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
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
C.干涉朝鲜内政 D.为了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20、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
A.对外开放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鼓励贸易
21、地图中的历史:
阅读下列地图,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图中的
(2)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是图中的
(3)紧邻香港的经济特区是图中的
2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一一
(2)彻底催毁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一一
(3)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一一
23、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的转变。
24、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________的完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体制。
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________制度;建国后,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国策和基本的政治制度是________制度。
26、下图的名称是___________,(谁)___________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件事发生在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7、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____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用____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3)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____,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考察、经商等。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4)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____”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____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5)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0年台湾成立了____,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6)1992年11月,两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____”。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28、_____________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_____________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
29、他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____)
30、科技成就:________、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人工结晶牛胰岛素等。
31、歌曲能反映时代主题,请根据以下两段歌词回答相关问题
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立志团结紧。。。。。。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b、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1)第一段歌词反映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
(2)请举出这次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写出两个即可),你认为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3)新中国为了维护政权采取了许多措施,请写出其中的两项措施
(4)第二段歌词中提到的改革开放政策是谁提出来的,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城市还是农村开始这种制度叫什么?取得了怎样的结果?
(5)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写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32、改革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 。
33、写出下列描述对应人物:
(1)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药学家是: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过去在共产党内和共产党外,都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但是去年夏季以来,由于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和最近几个月以来城市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他们的疑问已经大体解决了。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1月25日)
材料二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荣毅仁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的谈话(1956年1月)
(1)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所用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荣毅仁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什么态度?他失去了“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后,其身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于哪一年?三大改造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在改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