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朝时期掌管西藏军民事务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伊犁将军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受安史之乱的悲怆情怀。他被后人称为
A.诗史
B.书圣
C.诗圣
D.诗仙
3、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明朝宣告覆亡。推翻明朝统治的是( )
A.吴三桂
B.李自成
C.皇太极
D.努尔哈赤
4、北周外戚杨坚夺权建立隋朝,后灭陈,统一全国。隋朝的都城是在
A.洛阳
B.长安
C.开封
D.建康
5、“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诗中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曾国藩镇压太平军
B.左宝贵英勇抗敌
C.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D.左宗棠收复新疆
6、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人中原后,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其主要原因是( )
A. 起义军英勇作战 B. 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C. 起义军军纪严明 D. 建立了大顺政权
7、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通过继承发扬,一定会有所发现。”以下著作属于“中国医药学宝库”的是
A.《天工开物》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8、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 )
A. 南京 B. 松江 C. 刘家港 D. 泉州
9、崇祯十七年,绝望的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为王朝画上句号。与该历史情境直接相关的是
A.李自成攻破北京
B.李自成建立大顺
C.吴三桂开关降清
D.皇太极入关继位
10、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正式诞生在(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11、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白发)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辽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宋、金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D.北宋出现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
12、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唐朝皇帝是( )
A. 唐太宗 B. 唐玄宗 C. 唐中宗 D. 唐高宗
13、“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反映了苏州和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该语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4、观察下面三幅图片,给它们制定一个合适的主题,恰当的是( )
A.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B.唐朝时期的中外友好交流
C.古代中国的中外友好交流 D.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
15、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其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有( )
①与吐蕃和亲 ②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③玄奘西行天竺 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7、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8、受诗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影响。小明在暑假期向到北京长城旅游了一趟,回来后,爸爸要考考他“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主要修筑于什么朝代?它的起止点是哪里?你知道吗?”
A.秦朝;东起辽东,西到临洮 B.汉朝;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C.明朝;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D.清朝;东起雁门关,西到平型关
19、元朝时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一直被明清所沿用。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厂卫制
20、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的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21、宋朝的________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2、和议: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________向宋称臣,宋给西夏________。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23、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北宋兴起的_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24、昆曲和京剧
(1)昆曲: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代表作有汤显祖的《____》、洪昇的《____》、孔尚任的《____》等。清朝前发展到顶峰,清朝中期以后,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2)京剧:1790年,由徽商出面组织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____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____诞生。
25、唐与吐蕃
(1)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________。
(2)唐蕃和亲
史实 |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________嫁给他。 |
意义 |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26、读《明长城示意图》及ABC所示的内容,将ABC代码填在图中相应
的方框内。
A.嘉峪关
B.明都城
C. 鸭绿江
27、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历史称之为“________”;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______”,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28、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时间是_____年,建立者是宋太祖_____,都城是_____(开封)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①措施:
在军事方面,解除_____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行政方面,在中央,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_____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_____分权。
在财政方面,设置_____,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②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_大大加强。
29、填空题
(1)隋炀帝在位时开通的是_________以为 _________ 中心,北抵_______________, 南至____连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_五大水系,全长_____多千米。
(2)唐朝时,东渡日本的高僧是___________ ;西游天竺的高僧是____________ 。
(3)“五代十国”的割据政权有些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 “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割据政权是_______________ 。
(4)唐朝时期改进和创制的农业工具有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
(5)唐朝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很高著名的有越窑的_________, 邢窑的___________和闻名中外的____________。
30、明代杰出药物学家李时珍,经过27年的努力,编写出《____________》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_____________》
31、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徐敬业起兵造反之前,有位叫骆宾王的文学家为他起早了一篇檄文。骆宾王在檄文中极力申讨武则天的罪行,辱骂武则天的身世,武则天读了檄文之后感慨不已,惋惜的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1)材料反映出武则天什么治国理念,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武则天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重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2)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
32、请列举北宋和南宋时期三位著名词人。
33、制度创新和完善是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统一后,政权稳定急需一大批人才解决官吏缺乏问题……隋文帝为团结广大庶族地主,缓解阶级矛盾,同时为了集中选士权,改革用人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下令举贤良,以德才为标准选拔官吏,对应试者身份不再过多限制。
——冯兵《隋唐五代科举制与城市教育交迁》
材料二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三 唐代官员说:“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贴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贴十条。 | 作诗、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选官的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正式确立于哪位皇帝时?有什么特点?
(3)结合材料三说明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哪一科更重要?理由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