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靖、杨康是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西夏建立
B.澶渊之盟
C.金灭北宋
D.宋金议和
2、现在扫二维码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支付手段,纸币作为支付方式最早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3、“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段材料所描述的情况最早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4、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 瓦子 B. 市 C. 勾栏 D. 邸店
5、《资治通鉴》与《史记》这两部作品被称为“史学双璧”,《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断代史
B.纪传体通史
C.编年体通史
D.编年体断代史
6、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下列史实与他密切相关的是
A.创立皇帝制
B.颁布“推恩令”
C.贞观之治
D.创立科举制
7、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 黄巢起义 B. 藩镇割据 C. 安史之乱 D. 陈桥兵变
8、下列说法能证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粮仓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苏湖熟,天下足”
C.“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D.“湖广熟,天下足”
9、“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朝诗人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工具是
A. 戽斗
B. 翻车
C. 耧车
D. 筒车
10、2019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时的讲话中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古代贤君也提到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把君主和百姓关系比喻成为舟与水关系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1、中国历代疆域的沿革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下列四幅示意图反映元朝疆域的是
A.
B.
C.
D.
12、科举制度是比较完备而又严密的 ( )
A. 世袭制度 B. 察举制度 C. 征辟制度 D. 选官制度
13、清朝前期强化君主专制的重大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设立军机处 C.废除丞相 D.设置锦衣卫
14、在《清宫二年记》中,德龄是这样写的,慈禧在照相前问道:“这真奇怪’怎么这东西就能把人的相貌照下来?”对这一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A. 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
B. 说明中国科技落后
C. 慈禧明知故问
D. 照相机可能通过“广东十三行”交.而来
15、书法作品《九成宫醴泉铭碑》,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它出自于唐代书法家( )之手。
A.欧阳询 B.褚遂良 C.虞世南 D.颜真卿
16、央视《百家讲坛》某专家介绍历史上一人物: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等,据此,你判断该人物是: ( )
A.隋文帝杨坚
B.唐高祖李渊
C.宋太祖赵匡胤
D.元世祖忽必烈
17、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面所示图片应该选入“盛唐篇”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他们在处理某一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 国家统一
B. 外族入侵
C. 儒家思想
D. 中央集权
19、元朝戏曲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的组成部分是( )
A.诗、杂剧、南戏 B.乐府、散曲、南戏 C.词、散曲、南戏 D.杂剧、散曲、南戏
20、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C.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1、根据提示信息,写出下列事件所发生的朝代。
(1)黄巢起义——
(2)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3)郑和下西洋——
(4)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2、北宋从越南传入了优良水稻品种——________。宋朝时,出现了“________,天下足”的谚语。
23、宋代我国海外贸易繁盛,在当时既拥有领先世界的造船业,又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的两座城市分别是_____和_____。
24、城市见证历史。
(1)见证了“CHINA”的由来,北宋时,被称为中国瓷都的是______。
(2)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______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3)明成祖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______。
25、清朝统治者以______为都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在此后的统治中,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____________,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_______学说,继承历史文化传统。
26、根据提示信息列出相关内容
A.隋炀帝时,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B.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攻宋,宰相__________力劝皇帝亲征。
C.元朝时期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_。
D.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
E.清朝雍正年间,朝廷设立______,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27、隋朝大运河北通_____,南达_____,全长2000多千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8、识图题
(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
A. B. C.
29、建立:960年。后周大将_____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_____政权,改国号为宋,以____为都城,史称_____。他就是宋太祖。
30、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_________流域和________一带。
31、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习历史就要在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中寻找历史真相。
材料一 (唐)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遥想当时开元盛世年间)。
小邑犹藏万家室(小县城里也有万户人家),稻米流脂粟米白(丰收的稻米泛着白玉光),公私仓廪俱丰实(公家私家的粮食存满仓)。”
(唐)杜甫《垂老别》
万国尽征戍(全国男子应征入伍去参战),烽火被冈峦(叛乱的烽火已弥漫了山峦)。
积尸草木腥(尸体堆积如山草木也变腥),流血川原丹(流血把河流平原都染红了)。
(1)材料一中杜甫的两首诗描写了同一位皇帝在位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情景。这是哪一位皇帝?
(2)《忆昔》和《垂老别》分别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社会情景?
(3)造成《垂老别》中所描述情景的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 (元)刘因《白雁行》
“北风初起易水寒(蒙古势力初次南下占领河北),北风再起吹江干(再次南下占领整个长江以北)。
北风三起白雁来(三次南下席卷整个中华大地),寒气直薄朱崖山(蒙古大军直逼崖山灭掉南宋)。
乾坤噫气三百年(宋朝政权生存了三百年之久),一风扫地无留钱(如风扫落叶般没有一丝残留)。……”
(元)虞集《挽文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您想同鲁阳公一样挥动金戈挽回落日,却是徒劳),南冠无奈北风吹(被俘入狱,眼见蒙古势力如北风般劲吹日益横骄)。
子房本为韩仇出(张子房本是为韩国复兴而出,最终没能达到目的),诸葛宁知汉祚移(诸葛亮虽鞠躬尽瘁,但汉家终于灭亡他岂能料到)。……”
(4)材料二刘因诗中“北风三起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5)材料二虞集《挽文丞相》,文丞相指的是谁?有人说文丞相的活动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应该否定,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文丞相?
材料三 (清)纪昀《凯歌十六首其六》
“满耳秋风入短箫(秋风中耳畔回响着箫声),黄榆叶落草萧萧(黄榆叶落草原一片萧瑟)。
回部已破无征战(回部已被平定再无战乱),只向高原试射雕(再来高原无非打猎射雕)。”
(6)纪昀的这首诗歌颂了乾隆皇帝的哪一历史功绩?说一说这件事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一把心肠论浊清”
——清·胡中藻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清·沈德潜
“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
——清·世臣
“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清·徐述夔
“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鸣听转明。”
——清·方芬
(7)材料四中的这些官员或者诗人因为写了这些诗,全部被乾隆皇帝被下狱或者处死,甚至满门抄斩。这种冤狱被称为什么?造成了怎样的恶果?
32、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与之相应的会议名称。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______________
(3)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会议是__________
(4)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是____________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南,一个美如画卷的天堂,一个经济发达的鱼米之乡,但在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却与黄河流域相差甚远,东晋南朝以来经过了历次开发,江南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史记》记载西汉时期南方经济时说道:江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耕作技术落后,老百姓多数以打渔狩猎和采集为谋生手段……勉强温饱……大都贫困无积蓄……虽然江南地区没有受冻挨饿之人,但也没有千金富贵之家。
材料二 南朝《宋书》记载:江南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土地辽阔而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供应。
(1)分析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这个江南地区经济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从什么时候开始,最终又在什么时候完成?
(4)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