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朝灭亡南宋,完成全国统一的时间是( )
A. 1260年 B. 1276年 C. 1279年 D. 1234年
2、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 火药
B. 指南针
C. 印刷术
D. 造纸术
3、贞观十五年,公主带去了第一批入藏的汉人,其中不少是手工业工匠,还将大批书籍、种子和各种手工业技术传到了吐蕃。此后,松赞干布又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唐人陈陶《陇西行》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诗句。材料反映唐朝( )
A.民族关系和睦
B.对外交往频繁
C.商品经济繁荣
D.文学艺术昌盛
4、“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所提及的“制度”应该是
A.中央集权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5、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活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诗句是享有唐代“诗仙”美誉的诗人之作,这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7、正定被誉为元曲发源地。我们正定的同学知道关于元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B.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
C.元曲为平民百姓喜闻乐见 D.关汉卿是最负盛名的散曲作家
8、时空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下面隋朝至清朝朝代更替示意图补充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唐 ②吐蕃 ③南宋 ④明
B.①唐 ②辽 ③ 南宋 ④明
C.①明 ②辽 ③南宋 ④唐
D.①唐 ②辽 ③明 ④南宋
9、唐中宗时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和同(为)--家”,自称“甥”,称唐朝为“舅”。下列史实能够说明唐蕃关系密切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C.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10、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
C.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1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
A.余杭 B.江都 C.长安 D.成都
12、“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种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个朝代的后期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3、“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材料讲述的是( )
A.卫青北击匈奴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岳飞抗金
14、清朝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A. 散文 B. 小说
C. 诗歌 D. 杂剧
15、大运河贯通南北,北至涿郡,南抵余杭。“余杭”是今天的( )
A. 上海 B. 南京 C. 杭州 D. 苏州
16、“她在位时,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说明“她”统治时( )
A.使唐朝国力进入了鼎盛时期
B.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C.善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D.为唐朝鼎盛奠定了基础
17、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根本性变化指的是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军队战斗力的变化
C. 经济状况的变化
D. 生活习惯的变化
18、《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对这种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 B.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C.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D.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19、“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反映了清朝
A.官员清廉 B.国家财政富裕 C.官吏贪污现象严重 D.政府控制经济收入
20、隋朝末年,家住洛阳的一位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余杭(杭州),他将依次经过
A.永济渠→通济渠→江南河
B.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C.永济渠→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
21、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______的《红楼梦》。
22、配对填空
A.徐光启B李时珍C施耐庵D吴承恩E.宋应星F.罗贯中G.汤显祖
《西游记》________《水浒传》________《天工开物》________《三国演义》________
《农政全书》________《本草纲目》________《牡丹亭》________
2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3)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4)唐代记载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的重要文献
24、__________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南宋抗金将领__________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25、李白的称号是
26、戚继光抗倭
(1)______中期,倭寇猖獗,“倭患”严重。
(2)戚继光率领“____”到东南沿海抗倭,南下浙江。1561年率军在浙江_____九战九捷歼灭倭寇一万多人。此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和爱国主义者。
27、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____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__________。
28、元朝在西藏地区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_______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设置_______,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9、既有南曲的轻柔婉转,又有北曲的激昂声腔的戏曲是________。
30、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____、_____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加以管理.
31、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古代最高峰。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说出明朝是如何强化皇权的?
材料二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代史学家赵翼
(2)材料二是对哪一机构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哪个皇帝在位时设立的?
材料三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
(3)材料三中反映了清朝的什么政策?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3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应的著作
(1)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________________
(2)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材料分析题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来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的盛世景象,这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材料二 观察图1和图2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什么用途?
材料三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四 在他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4)材料四的“他”是谁?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唐朝的发展对我们当代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