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四省区中,濒临我国内海渤海的省区是( )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2】四省区中,少数民族最多,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省区是( )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2、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是( )
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
C.跨流域调水
D.开发地下水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淮河以北更适合橘树生长,枳是橘的优良品种
B.淮河以南一月均温小于0℃,适合橘树生长
C.淮河以北一月均温小于0℃,不适合橘树生长
D.橘树在淮河以南生长,与降水有关,与气温无关
4、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利用上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以旱地为主
B.草地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
C.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南山地和西北地区
D.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丘陵、盆地
5、关于我国气温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不大 B. 我国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南北普遍高温
C.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在青藏高原 D. 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海口
6、我国最东部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
A.台湾省
B.上海市
C.黑龙江省
D.辽宁省
7、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方面考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夏季高温多雨——种植甘蔗
B.横断山区——垂直差异显著——发展林业
C.四川盆地——降水稀少——发展畜牧业
D.珠江三角洲——光热充足——种植棉花
8、解决如图所示水土资源分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防治水污染
B.兴建水库
C.防治水土流失
D.跨流域调水
9、家住山东烟台的玲玲和爸爸准备寒假去东北旅游。下面是妈妈的嘱咐,你认为妈妈说的不对的是( )
A. “当地有著名特产东北‘三宝’,别忘了给爷爷奶奶带一点回来”
B. “当地天气很冷,要注意保暖”
C. “当地经常会刮台风,游玩时要注意安全”
D. “当地冰雕很漂亮,多拍些照片回来”
10、读“长江水系及干流主要城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城市分别是( )
A.宜宾和湖口
B.重庆和宜昌
C.宜宾和武汉
D.宜昌和湖口
【2】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
A.上游河段
B.中游河段
C.下游河段
D.中下游河段
11、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主题口号为“心心相融,@未来”,“@”为互联网元素。开幕式首创数字人火炬手横跨江水点火仪式,火炬成功使用零碳甲醇点。零碳甲醇是新型能源,用焦炉气中的氢气,与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生产的。此次点火的成功促进了我国新型能源的应用与推广。下图示意杭州位置示意图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杭州位于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的( )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京津唐工业基地
C.沪宁杭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2】亚运会的互联网元素和数字人火炬手,体现了杭州的高新技术产业正蓬勃发展,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在于( )
A.资源丰富,海运便利
B.人才聚集,科技发达
C.河网纵横,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使用零碳甲醇这种新能源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是( )
A.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B.减少石油、煤炭资源的进口
C.增加居民就业机会
D.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北京的小明想坐高铁到杭州看亚运会,经过的铁路线是( )
A.A京广线和B陇海线
B.A京九线和B沪昆线
C.A京沪线和B沪昆线
D.A京沪线和B陇海线
12、大家喜爱的歌曲《吉祥三宝》的前奏主要用了创造的乐器马头琴
A.壮族
B.彝族
C.蒙古族
D.苗族
13、东北三省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东北三省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B. 东北三省形成了以电子产品、服装制造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C. 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等问题,东北工业基地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现象
D. 东北三省铁路网稠密,交通运输极其便利
14、我国的四大牧区是( )
A. 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 B. 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
C. 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D. 内蒙古、青海、甘肃、 西藏
15、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影响其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16、下图①②③④四列山脉为我国地形区的天然分界线,描述都正确的是( )
①是横断山脉②是大兴安岭③是昆仑山④是天山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17、下面有关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东岸
B. 我国领土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
C. 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北部
D. 我国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18、某河具有以下水文特征:河流水量丰富,含沙量小,有4~5个月的结冰期。这条河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 )
A.西北内陆
B.东北北部
C.横断山区
D.秦岭——淮河以南
19、我国气候的特征是( )
A.海洋性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B.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C.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干早少雨
D.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温和多雨
20、 广州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它是________省的行政中心
A.福建 B.浙江 C.广东 D.辽宁
21、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依靠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
22、民族构成:______个民族,______个少数民族。_______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_______族人口最多。
23、以下六幅图为我国六省轮廓图,根据要求填表。
| 选项(填序号) |
濒临渤海和黄海的省 | ___ |
简称为鄂的省 | ___ |
纬度最高的省 | ___ |
位于黄河中游,简称为秦的省 | ___ |
我国西南边疆省份,简称为滇 | ___ |
濒临南海,简称为粤的省 | ___ |
24、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民族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交错杂居”。
25、我国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 )、( )。
26、我国以____一线划分为南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南北有别,北方为小麦,南方为____;糖料作物:南方是____,北方是____。
27、根据提示,判断出它代表那一个少数民族?请将名称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每空1分,共6分)
28、读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地形名称:
A __________ B _________ C __________ E__________
(2)图中等高距是____米,图中周庄的海拔高度在____ 米之间,周庄位于李庄的______方向。
(3)如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大坝,应在____(填B或D)处最合适。
(4)某徒步旅行者迷失在A地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当他发现一条小溪时,果断沿着小溪下游前进可以走出丛林脱险。他的做法是否正确_____;理由是_______。
29、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 、 、 、 .
30、我国的傣族主要分布在________省.傣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是________节.
31、读和我国甲、乙、丙三个地区的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脉A是 ,山脉C东侧地形区是 ,B省所在的行政中心是 ,D为 海,E为邻国 。
(2)甲乙丙三个地区主要位于湿润地区的是 ,位于我国内陆的是 (填代号)。
(3)乙图的作物熟制是 ,粮食作物是 。
(4)西气东输工程将甲图中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输入 市。对输入地有什么有利影响?
32、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干湿地区名称。
A是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_ ;C是__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
(2)A干湿地区与D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___-淮河一线吻合。
(3)若图中数字代号①和②代表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则①应为________(方向)季风,来自__________洋;②为___________(方向)季风,来自____________洋。
(4)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所在的省区是____,其行政中心是____。
(2)长江、黄河的干流流向大致为____,从而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和河流的关系是____。
(3)图中两条河流中,有凌汛的是____,有“地上河”的是____。
(4)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____。
(5)治理黄河的措施中,最重要的是____。
3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山脉名称。
① 山脉 ② 山脉 ③ 山脉
(2)写出A、B、C、D分别代表的地形区名称。
A. 盆地 B. 盆地 C. 平原 D. 平原
35、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实地察看长江沿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发展新理念。
材料二下图是长江流域及长江三角洲区域图
(1)读图甲可知,长江注入①____海,最大的支流是②____江,最大的水利枢纽③是____;城市④是____,是长江上游产业带的核心城市。
(2)图乙中城市⑤是____,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连接该城市与南京的铁路干线⑥是____线。
(3)长江是中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自古以来就享有“黄金水道”的盛誉。请分析长江航运价值高的原因。(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两个方面分析)
(4)长江下游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列举两个)
(5)长江流域某些地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多生产一些粮食,曾倡导“围湖造田”。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理念,你是否赞成这种做法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