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B.《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疏,原意为“分条陈述”,后指一种文体,给皇帝的奏议,也叫“条陈”。
C.《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分为“书”“表”“本纪”“列传”“世家”,开纪传文学之先河。
D.《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而北宋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
2、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是( )
A.南唐 B.北宋 C.南宋 D.北宋南宋交替之际
3、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期沪上连日阴雨,蔬菜价格持续走高,一时间洛阳纸贵。
B.我校学生为迎国庆通宵自创的节目,构思精妙,美轮美奂。
C.英国电信获得了在华经营的牌照,进入中国市场指日可待。
D.对于你参加创新设计大赛一事,我一定尽我所能鼎力相助。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只喜欢学数学,数学成绩很好,除此之外别无长物。
B. 在中国遭受罕见地震重创、举国哀悼之时,达赖喇嘛在德国柏林集会发表演说显然不合时宜。
C. 尽力的让自己对待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都保持平心静气,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得到了一份平静,也收获了更多的爱。
D. 许多市民已经习惯了自作主张,凭经验自己买药给自己治病,特别在抗生素方面。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论,不分) ④小学而大遗(学习) 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 ⑥郯子之徒(学徒)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根。
从“根”上讲,黄河流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新石器时代的老官台文化、后李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在黄河流城产生和发展。龙山时期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章丘城子崖等,也出现了以尧、舜、禹等为首的邦国和族邦联盟。夏商周三代,乃至秦汉以后的多个王朝的国都都选在黄河流城,黄河文明成为这些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
从“根”上讲,近代之前的中国经历了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早期国家的邦国形态、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形态、秦汉至明清的帝制国家形态五个阶段,中华民族也随之逐渐形成:由五帝时代与邦国相联系的部族,发展为夏商周以来与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相联系的华夏民族,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以及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民族与国家在诞生伊始就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伟大每每表现为她所在国家的灿烂辉煌。延绵不断的中国历史表明,民族类型是由其国家形态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族类型。中华民族“滚雪球”式的发展,是以其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城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
材料二:
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地大多与河流相关。几千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城、恒河流城、黄河流城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城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甲骨文的识读与考古发掘,以双重方式印证了有近600年历史的商王朝的存在。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先进性。公元前5世纪前后,老子、孔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铺就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色,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心理基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
秦的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一个疆域统一、制度统一、学术统一、信仰统一的时代。自此,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秦汉至宋代,都城多沿黄河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习俗。制度文明之外,精神与技术文明也独树一帜:汉赋、唐诗、宋词等不朽的文学华章在此传承,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等独特思想体系在此传衍,医学、陶瓷、丝纲、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中国帝制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信仰世界,都可以从黄河文明的长河中寻找到源与流。
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坚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动中,表现出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品格,成为世界上延续不绝仍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
黄河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以黄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回答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
材料三:
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黄河文明就像一部打开的大书,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文艺创作者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强大的历史力量。
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不少文艺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的局限,往往是比较狭窄和匮乏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艰难的,少走一步,都可能半途而废。古典时代,黄河区域文化和文艺的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头,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
(摘编自韩子勇《黄河: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中华大一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黄河文明是延续不绝、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能够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地与外来文明交流互动。
C.材料二从发展阶段入手,对材料一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观点进行了解释,论述了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精神。
D.材料三从文艺创作的层面,阐述了如何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来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冲刺。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国家文化,黄河文明是各时代的最高文明,因为很多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都。
B.民族与国家密不可分。国家形态结构决定了民族的类型,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这一阶段就已经形成。
C.黄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它与两河、尼罗河等流域的人类其他早期文明同时步入成熟的门槛。
D.自秦汉时起,黄河流域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等都可以从黄河文明中找到源与流。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将进酒》《黄河颂》等与黄河相关的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B.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使“游荡的人”变成“聚落的人”,发展出定居模式和复杂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C.中国疆域四周有巨大的屏障,对中华文明起到保护作用,这是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
D.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历史的一个基本模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汇,这促进了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有人说:“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材料三中作者提出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的创作原则,请概述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7)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以女娲补天的神话表现箜篌乐音的震撼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能让善弹箜篌的神仙求教;乐声感物至深,致使“____________”。
(9)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写箜篌声传到月宫,让吴刚和玉兔回味良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
(1)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也不能超过十步;“________”,能走到终点是因为不舍弃,所以学习要持之以恒。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和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的心理原因。
(3)古典诗词中常用“流水”这一意象比喻时光的流逝,或指代知音,或表达不尽的愁情,或以景衬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
(1)匪来贸丝,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3)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4)云销雨霁,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6)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0、鹊桥仙
(1)“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一相逢”与“无数”形成对比,写出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
(2)“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牛郎、织女的爱情像流水一般温柔,又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
(3)秦观《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离骚》中作者以荷叶莲花为服饰,表明自己品行高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刘禹锡《陋室铭》中写居室主人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的一句是“__ ____
_____________”。
(3) 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论证学生择师学习的关键准则是“道”。
12、下面两句诗中,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用字,请结合你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为它们选择最为妥帖的字,并说说理由。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句中的“望”字,有些版本作“只”,你觉得作“只”好还是作“望”好?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上御奉天殿,朝群臣,命礼部、鸿胪寺不作乐。先是,礼部尚书吕震请于上,宜受贺作乐如朝仪,上不从。震固请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皆言陛下言是。震曰:“四方万国之人,远朝新主,皆欲一观天颜,圣上固孝诚至,亦宜勉徇下情。”上顾士奇等曰:“礼过矣。”对曰:“诚如圣谕,必欲俯徇舆情,亦不宜备礼。”上从之。明日,召士奇等谕曰:“为君以受直言为明,为臣以能直言为忠。自今朕行有未当,但直言之,毋以不从为虑。”各赐钞文币。颁诏天下,罢山场、园林、湖池、坑冶,听民采取,悉照洪武年间例办纳。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 上遂待谦如初,命百官毋以谦为戒,已而召谦为副都御史。时有中官采木四川扰民者,召谦谕曰:“尔素清直,其为朕穷治之,勿怀疑畏。”夏四月,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上曰:“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因命中官给笔札,士奇就西角门草诏。上览毕,即遣使赍行。顾士奇曰:“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左右或言宜有分别,庶不滥恩。上曰:“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较锱铢耶!”时近臣有进言太平之政者,杨士奇进曰:“流徙未归,疮痍未复,远近犹有艰食之民,须休养数年,庶几人得其所。”上嘉纳之,复谕蹇义等曰:“曩与卿‘绳愆纠谬’银章,惟士奇封入五疏,余皆无有,岂朝政果无阙,生民果皆安乎?”诸臣顿首谢。每边将陛辞,辄戒曰:“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用法尚宽厚,然深恶赃吏,每戒法司曰:“国家恤民,必自去赃吏始。”在位仅十月,而百政具举云。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
B.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
C.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
D.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御奉天殿,指皇帝驾临奉天殿。上,用于尊称皇帝;御,用于与皇帝有关的行为或物品,如称皇帝亲笔书写的字为“御笔”。
B.俯徇舆情,意为顺从众人的心愿。俯,谦词,用于上对下的行为;徇,顺应,曲从;舆情,大众、社会的言论、看法、意向等。
C.有司催科,指官府催交赋税。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一般官吏;科,因租税有科条法规,所以称征税为“科”。
D.诸臣顿首谢,意为众臣磕头谢罪。顿首,下跪并以头触地,是古代常用的致敬礼;也用于书信中作致敬语。谢,谢罪,道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年初一接受群臣朝拜时,明仁宗采纳杨士奇等人建议,要求相关部门取消奏乐;此前吕震坚持认为皇帝受贺时应该奏乐,仁宗拒绝了他。
B.大理寺少卿戈谦说话过激,一度让明仁宗非常厌恶;后来仁宗接受杨士奇劝谏,待戈谦像原来一样,还任命他担任副都御史,并委以重任。
C.有近臣进言称当今是太平之政,杨士奇反对这一说法,认为国家灾难未消,还有百姓生活艰难,需要数年的休养生息,才能人人安居乐业。
D.明仁宗曾发给蹇义等人“绳愆纠谬”银章,意在让他们发现并指出朝政之失,但他们无所作为,仁宗对比多次上疏的杨士奇,批评了他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素清直,其为朕穷治之,勿怀疑畏。
(2)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较锱铢耶!
【5】文中明朝皇帝的庙号为“仁宗”,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他“仁”的具体表现。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开发商宣传,将在一商业区和住宅楼盘之间配建一所中学。不少家长认为,学校应该远离商业区,给孩子一个纯粹的学习环境,周边最好没有餐饮、购物及娱乐场所。也有专家认为,校园是“小学校”,社会是“大学校”,没有必要刻意切断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开发商则认为,学校建在住宅和商业区之间最合理,能解决就近入学问题,还可以促进社会繁荣发展。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学生龚明的身份完成写作。
(1)给规划局写一封信,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合理建议。
(2)写一篇“告家长书”,表明你的观点和态度,提出希望与建议。
(3)给报社写一篇评论文章,负责任地表达你的观点和态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