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 ( )
A. 湿润 B. 炎热 C. 干旱 D. 高、寒
2、我国人口最多和人口密度最少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
A. 四川省、山东省 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南省
C. 广东省、西藏自治区 D. 上海市、黑龙江省
3、我们可以从地图中获取大量有用的地理信息。王同学对图进行解读后得到以下信息,他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渭河有结冰期②汉江在此段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向东③汉江流域属于暖温带④大巴山呈东北—西南走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读下图,可以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
A.水资源总量丰富 B.地区分布不均
C.季节分配不均 D.人均不足
5、东北的作物熟制是( )
A.两年三熟
B.一年两熟
C.一年一熟
D.一年三熟
6、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平原是
A.东北平原
B.河套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7、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主要办法是
A.跨流域调水
B.人工降雨
C.修建水库
D.节约用水
8、下列国家中,面积大于我国的是( )
A. 加拿大 B. 美国 C. 巴西 D. 澳大利亚
9、目前,香港80 %以上的工业转移到祖国大陆,主要原因是( )
A. 香港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B. 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
C. 香港地广人稀,劳动力资源不足
D. 祖国内地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10、下列属于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 )
A.秦岭 B.横断山脉 C.巫山 D.阿尔泰山
11、2021年6月25日是第31个中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分布均匀
B.林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
C.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D.耕地后备资源充足,开发难度小
【2】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
B.大力开垦荒地
C.退林还草还耕
D.保护好每一寸耕地
12、诗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以下哪个地形区的景色( )
A. 黄土高原 B. 云贵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青藏高原
13、我国西部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是
A.地形复杂,气候干旱 B.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C.城镇多,交通便利 D.耕地多,气候适宜
14、山脉常常成为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天然分界线。下列对四幅示意图中山脉名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太行山脉 ②武夷山脉 ③昆仑山脉 ④祁连山脉
B. ①大兴安岭 ②台湾山脉 ③天山山脉 ④阿尔泰山脉
C. ①雪峰山脉 ②长白山脉 ③秦岭山脉 ④大别山脉
15、美国的原住居民是( )
A.亚库特人 B.爱斯基摩人 C.达雅克 D.印第安人
16、铁路干线京沪线与陇海线的交会处是( )
A.郑州 B.徐州 C.南京 D.西安
17、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 )。
A.黑龙江 B.珠江 C.闽江 D.塔里木河
18、下列城市雨季开始最早的是:
A. 北京 B. 兰州 C. 广州 D. 武汉
19、下列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不是我国主要稻米产区的是( )
A.秦
B.川
C.鄂
D.浙
20、青藏高原的地表特点为
A. 地面崎岖不平 B. 千沟万壑 C. 山巅白雪皑皑,冰川广布
21、将下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写在表中对应的横线中。
图中字母 | 山脉 | 图中字母 | 地形区名称 |
A |
| E |
|
B |
| F |
|
C |
| G |
|
D |
| H |
|
22、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原因是________ .
23、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地图中黄河主要支流的名称是:①、______ ,②、______。
⑵、黄河比珠江长,但是水量仅及珠江的七分之一,其原因是:______ 。
⑶黄河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水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 。
⑷、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是:_____ 。
⑸、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全河含沙量的90%来自于_____河段。
24、当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增大,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
25、东北三省气候 ,冬季 较多,但 的气候特点又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6、让“土地奉献”的产业指的是__.
27、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
28、下列四个省级轮廓图中,判断各是哪个行政区并把他们的简称填在空白处,要求C和D既写简称又写行政中心。
A B C D 。
29、________ 是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30、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________。
31、读图,完成下列各项要求。
(1)填出数字所代表地理事物名称:(邻海)①____;②____。(岛屿)④____。
(2)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A____;C____;D____;E____;F____。
(3)与我国海岸线相邻的两个国家是____和____。
32、读甲、乙两在工业基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工业基地是______,工业中心B是______。乙工业基地的性质是以______为主的工业基地。
(2)甲工业基地中B城市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
(3)与甲工业基地相比,乙工业基地发展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______
(4)为缓解甲工业基地能源不足的问题,国家建设的重要工程有______
(5)甲图中经过A城的铁路线是______。
33、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不包括港、澳、台人口)
材料一:
年份{年) | 1953 | 1964 | 1982 | 1990 | 2000 | 2010 |
人口(亿) | 5.9 | 7.1 | 10.3 | 11. 34 | 12.66 | 13.39 |
材料二中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可知,2000年至 2010年的10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_______亿。与1990年至2000 年的10年间增加的人口数相比较,我国近十多年来,人口增长速度明显_________(上升或下降),这说明我国实行的人口基本国策________________已见成效。
(2)根据材料二可知,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34、读我国工业基地分布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甲乙丙丁是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甲地是____工业基地。与丙地相比,甲地发展工业的明显优势是____。丙工业基地以上海、杭州和____为中心。
(2)甲和乙工业基地共同濒临的海洋是____。连接甲和乙工业基地的铁路干线是____。
(3)丙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这里的____高科技园区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的硅谷和药谷”。另外,我国的重大战略性调水工程的东线,就是依托乙和丙地之间的____运河作为输水渠道输水北上。丁工业基地利用紧邻香港和____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35、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和四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位于_________大陆的东部,东临_________洋;图中C为我国第二大岛_________岛。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山脉A为大兴安岭,B为_________山;非季风区内,_________(填“夏”或“冬”)季风难以到达。
(3)右图四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的共同特点是降水集中在_________季;从四城市年降水总量的变化来看,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图中甲、乙两河流量较大的是_________河。它们的汛期都出现在夏季,但是原因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