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赤峰市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儒学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开始于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 2、春秋战国的思想家中主张“兼爱”、“非攻”的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 3、明清之前,我国历来得重视与国外进行文明交流,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A.唐时与日本、美国、新罗、天竺都有密切的联系。

    B.玄奘西游后,还亲自创作了《大唐西域记》,这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C.南宋朝时,意大利的一位旅行家来中国生活了17年,并产生一本介绍中国的书《马可 波罗行纪》

    D.元朝时,通过海路与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交往密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 4、言子,名偃,字子游,江苏常熟人,春秋时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言偃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言子能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主要得益于( )

    A.政府推荐

    B.考试选拔

    C.太学创办

    D.私学兴起

  • 5、“靖康之变”后,北宋的两位皇帝被金所俘虏,请问这两位皇帝是(     

    A.宋徽宗、宋哲宗

    B.宋徽宗、宋钦宗

    C.宋高宗、宋神宗

    D.宋太宗、宋太祖

  • 6、“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伟大功业”是( )

    A.灭六国,建立统一封建国家

    B.打败项羽,建立西汉政权

    C.击败匈奴,开辟丝绸之路

    D.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

  • 7、下列各项中,标志着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是

    A.舜传位给禹 B.禹传位给伯益 C.启承父 D.汤战胜桀

  • 8、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下列特征属于哪个古人类(       

    ①使用打制石器 ②使用火③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④群居生活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 9、元谋人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首页。其主要原因是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C.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石制工具

    D.元谋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 10、都江堰位于今天的(   )。

    A. 湖南省   B. 云南省   C. 湖北省   D. 四川省

  • 11、我国的国粹“京剧”形成于(     

    A.康熙年间

    B.雍正年间

    C.乾隆年间

    D.道光年间

  • 12、《魏书》记载:“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根据材料,正确提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

    ①大举迁都②与汉族通婚③禁用鲜卑语,改用汉语

    ④禁鲜卑服,改穿汉服⑤禁胡床,提倡使用汉床⑥推行汉族的礼仪制度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⑥

  • 13、七年级三班小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她搜集了“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元朝的建立”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她研究的课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 14、下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火药②造纸术③活字印刷术④司南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②④①

    D.④②③①

  • 15、孙中山曾写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样的诗句。诗中赞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人文初祖炎帝

    B. 人文初祖黄帝

    C. 黄帝的妻子嫘祖

    D. 大禹

  • 16、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颂扬嬴政

    A.灭六国,统一全国 B.开拓和经营边疆地区

    C.凿灵渠,沟通湘漓 D.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 17、在我国历史上,由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是(     

    A.国人暴动

    B.大泽乡起义

    C.黄巾起义

    D.七国之乱

  • 1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人在大泽乡的高地上喊着:“天下受秦的迫害时间太长了,我们要反对秦的暴政。”这个画面发生在(     

    A.陈胜吴广起义中

    B.长平之战中

    C.巨鹿之战中

    D.楚汉之争中

  • 19、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始于

    A.“天宝危机”中

    B.黄巢起义时

    C.“安史之乱”中

    D.“安史之乱”后

  • 20、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根据国家要求各地派出大量干部到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当地建设,其中杰出的代表有(     

    A.孔繁森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政权。

    (1)220年,曹丕建立的政权——

    (2)结束三国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3)灭亡东晋,定都健康——

    (4)5世纪结束十六国分裂局面——

     

  • 22、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到眼下正热的《朗读者》,一波接一波的热潮掀起背后,中华文化穿越历史与现实,扣响了越来越多人的心门,“文化自信”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请写出与下列信息相对应的文化成就。

    (1)张择端创作,描绘北宋东京繁华景象的绘画作品《      

    (2)“血染白绫,六月飞雪”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经典,他们出自于我国古典名著《    

  • 23、继黄帝之后尧、________、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 24、玄奘根据在西域和印度的亲历见闻,在弟子的帮助下写成____

     

  • 25、根据下列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填空。

    (1)图一,唐朝都城___________,布局严整,市、_________分明,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2)图二,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__,它的出现,反映了宋代___________业的繁荣。

    (3)图三,这位人物是____________,她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4)图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号称“__________”

  • 26、______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

  • 27、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__________,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清朝设立__________,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 28、____________推算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_______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 29、东汉张仲景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_______

  • 30、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______国的变法,这场变法的主持者是___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

    I   远古   勾践 迁都到殷

      齐桓公 卧薪尝胆

             开始“家天下”

          武王 牧野之战

         炎帝 尊王攘夷

    越   盘庚 阪泉大战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汉武帝采纳_______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在古代社会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往往能反映当时国家的治理水平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经济发展水平。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朝代人口数量

    时间

    西汉初年

    东汉初年

    唐朝前期

    五代十国

    两宋时期

     

    1500

    3000

    8000

    3000

    10000

    材料二   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情况柱状图

    材料三   北宋时期,南方赋税收入占全国赋税收入的46%,到南宋时期,南方赋税收入已占全国收入的81%,时人称“国家财政,仰给东南”。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朝代人口数量的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呈现出什么趋势?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宋时期经济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什么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