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大庆市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句话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

    A. 春秋战国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 2、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这里的“他”是指( )

    A.黄帝 B. C. D.李冰

  • 3、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据此表判断清朝前期人均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清朝年号

    年代

    人均耕地数(亩)

    康熙二十年

    1673

    27.92

    乾隆十八年

    1753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3.56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人口快速增长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4、比较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相似之处是(       )。

    ①人们过着定居生活②进入原始农业时代③会制造陶器④种植水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 5、张三准备重走“丝绸之路”,他要从汉朝时的哪儿做为第一站出发最好(  

    A.洛阳

    B.长安

    C.成都

    D.杭州

  • 6、据人民网报道:北京人遗址中有灰烬、烧石、烧骨等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的密集出现,下列关于北京人用火说法有误的是

    A.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 B.北京人用火烧烤、御寒、照明等

    C.北京人不能长期保存火种 D.北京人大规模使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 7、成吉思汗的最大贡献是

    A.建立元朝与统一全国

    B.统一蒙古各部

    C.建立辽

    D.建立金

  • 8、我国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天堂》,深情表达了对家乡内蒙古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建立了国土空前辽阔的元朝,其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朱元璋

  • 9、494年,他力主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北方礼乐行政、民情俗尚与汉族封建社会无异,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叹。他是(     

    A.晋武帝

    B.北魏孝文帝

    C.宋文帝

    D.宋武帝

  • 10、下图所示作品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这几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该作者是(     

    A.李白

    B.苏轼

    C.关汉卿

    D.马致远

  • 11、下列远古人类,生活在云南省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 12、据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倡导的思想核心是

    A   B仁政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 13、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 14、他教人农耕,发明医药,人称“神农氏”的是(  )

    A.   B. 黄帝   C.   D. 炎帝

  • 15、半坡人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 16、据记载,唐朝初期,运到关中地区的南方稻米每年不过二十万石;到了北宋太宗时,规定南方稻米运到北方的数额为三百万石,后又增加到六百万石。这说明宋朝时期(     

    A.农民负担沉重

    B.陆上交通畅通

    C.经济重心南移

    D.北方政局动荡

  • 17、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 18、“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四川)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座综合型水利枢纽工程?( )

    A.都江堰 B.长城

    C.灵渠 D.龙门石窟

  • 19、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下列关于秦长城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 B.西起咸阳,东至鸭绿江

    C.东至东海,西到陕西 D.西起长安,东到山海关

  • 20、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那么 画圣诗圣分别是指(  

    A.吴道子、李白   B.吴道子、杜甫  

    C.阎立本、李白   D.阎立本、杜甫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黄巾起义的影响: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________

  • 22、秦汉时期两位对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皇帝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统一车距: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_____,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驰道、直道等),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 24、___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

  • 25、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期称台湾为——

     

  • 26、公元前209年(秦末),爆发 ______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184年,在张角组织和领导下,发动了 ______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口号。

  • 27、夏朝建立于________年;公元前________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 28、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29、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西起________,东到辽东;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起点是从________出发。

  • 30、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_____断流、______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搭配

    (1)

    儒家   无为而治

    法家   兼爱非攻

    道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墨家   用“刑罚”统治

    兵家   为政以德

    (2)

    问鼎中原   齐桓公

    卧薪尝胆   楚庄王

    尊王攘夷   赵括

    纸上谈兵   孔子

    因材施教   勾践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列举题

    1)列举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三例)

    2)列举三国和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四例即可)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是历史永恒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学家白寿彝指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

    材料二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的改进,其中有一种工具在耕地时可以调节耕作深度,操作,灵活,适应浅耕和深耕的不同需要,既节省畜力又减轻了扶犁农民的体力消耗,提高了耕作效率。另一种工具形状像纺车,它随着水流自行转动,把水从河里舀到高处倒入蓄水渠,省时省力。

    材料三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四   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1)材料一的“新形势”是指?

    (2)请写出材料二中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该变化最终完成于是在什么时期?

    (4)材料反映了蒙古汗国国策在经济上发生了什么重大转折?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