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前线
B.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
C.1992年,中共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港澳回归祖国,洗刷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国耻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事件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C.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3、2019年4月23日庆祝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举行。下面有关人民海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民海军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
B.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了第二炮兵部队
C.我国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充实海军
D.90年代后,海军已发展成多兵种部队
4、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者是( )
A.陈独秀
B.毛泽东
C.董必武
D.李达
5、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刊物中你该首选查阅的是( )
A. 《中外纪闻》 B. 《万国公报》 C. 《民报》 D. 《新青年》
6、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化的两次重要探索,这两次变革的共同之处是( )
A.都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
B.都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
C.都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D.都采取了暴力斗争的方式
7、道光十八年(1838年),黄爵滋上书道光帝中曾提到:“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导致“实漏银于外夷”的是( )
A.虎门销烟
B.农民起义
C.鸦片走私
D.不平等条约
8、某班同学排练《1906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课本剧,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A.各国使馆林立
B.某国使馆举行舞会
C.驻扎外国军队
D.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9、如下图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其中出现“短暂春天”的国际因素是( )
A.请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工业
B.辛亥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
C.日本加紧侵华
D.列强忙于一战
10、三大宗教中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的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1、史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大类,其中实物史料主要是通过实物本身的形态、结构、质地、原料和工艺等提供历史信息,体现史料价值。下列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A.抗美援朝战争中缴获的美军枪支
B.《中美联合公报》
C.《开国大典》油画
D.香港回归仪式亲历者的电视釆访录影
12、从1927年起的十年,中国革命道路极为艰难曲折。下列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井冈山会师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③红军三大主力会师④遵义会议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①④③②
13、革命家的胸怀和奋斗目标对革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下边材料出自
A.孙中山 B.李鸿章 C.严复 D.康有为
14、2022年“奥密克戎、宅在家、戴口罩”成了最热门的词汇,1978年后可能出现的热门词汇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四个全面、公私合营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阶级斗争、深圳特区、和平发展
15、下图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背景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改革开放
B.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C.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6、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去年”是哪一年( )
A.1842年
B.1894年
C.1895年
D.1901年
17、关于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导致“大跃进”发生
C. 造成国民经济的困难 D.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使经济快速发展
18、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A.黄海大战
B.威海卫之战
C.辽东半岛之战
D.北京保卫战
19、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浑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
A. 琦善 B. 郑成功 C. 林则徐 D. 关天培
20、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A.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21、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____________”政策。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的过渡
2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____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条约名称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条约
(3)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条约
(4)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4、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瑞典)_________发明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美国)________发明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造工业由此诞生。(法国)________发明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25、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地址。
(1)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地:________。
(3)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________。
(4)抗日战争期间,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________。
26、_______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27、我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最为丧权辱国的条约是_______。
28、观察如图请将下列战役名称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方框内。
(1)邓世昌壮烈殉国的地点A
(2)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地方B
(3)这次战争的各个战役在地域上有何特点?
29、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美国后来居上,提出________政策,与各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3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是 _______,对资本主义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政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有什么消极作用? “A”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什么?
(2)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土地改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二中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2、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人民游击战的战法有哪些?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推进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有哪些?指出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土地改革的法令及这次土地改革的作用。
33、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主要内容有哪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3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材料三: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哪次侵略和哪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孙中山领导了哪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2)材料二出自什么文献?该文献有什么性质?
(3)材料三中“万户涕泪”的原因是什么?引发了哪次战争?
(4)综合以上材料,请用一句话来评价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