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金华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下图油画《向井冈山进军》反映了1927年9月,毛泽东果断将秋收起义余部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偏僻农村地区。由此开创的局面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两万五千里长征

    C.上海工人起义

    D.建立抗日根据地

  • 2、据统计,1895-1898年,中国民间新增报刊约六十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这两份报纸传播的主要思想是(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权、民生

    D.民主、科学

  • 3、“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这则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地点是在(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南京

  • 4、全面内战爆发标志是进攻(     

    A.陕甘宁

    B.中原

    C.山东

    D.延安

  • 5、1937年11月,英国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与材料评述相关的是( )

    A.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

    B.是抗战以来中国军民取得的第一场胜利

    C.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的迷梦,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D.日军死伤严重,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6、1905年,北京一茶馆里有四位当地居民在聊天,张三说:“我看见谭嗣同赴法场。”李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五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六说:“我读过《民报》。”你认为他们中谁说了谎

    A.张三 B.李四 C.王五 D.赵六

  • 7、1971年,第______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24

    B.25

    C.26

    D.27

  • 8、“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材料中的“它”是指

    A.“两弹一星”的成功

    B.神舟一号飞船试验成功

    C.青蒿素的研成功

    D.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 9、面对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1988年9月,邓小平从全新的角度,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和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明确的理论概括,提出了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10、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包括(     

    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 11、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一座新式学堂,这座新式学堂是

    A.万木草堂

    B.京师大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北京大学

  • 12、1949年6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主要标志。“八一”两字纪念的是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 1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革命纲领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劝世良言》

    C. 《圣经》

    D. 《资政新篇》

     

  • 14、世界上第一次以争取政治权利为目标的工人运动发生在(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 15、下列对新文化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以《新青年》为主阵地

    B.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

  • 16、下图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数(家)变化图。下列对变化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清政府鼓励推动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③辛亥革命的鼓舞

    ④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17、1955年,万隆会议大会主席在大会闭幕词中集中表达了亚非国家的心声:愿这次会议成为指引亚洲和非洲进步前途的灯塔。这盏引领亚非各国前行的灯塔彰显的精神是(     

    A.睦邻友好关系

    B.平等互惠关系

    C.团结友谊和合作

    D.战略结盟的关系

  • 18、对如下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近代化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 19、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两个凡是”是不变的真理

    C.伟人的话是不变的真理

    D.阶级斗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0、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会议是(      )

    A.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公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_

  • 22、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地点

    B、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具有生死攸关意义会议召开的地点 

    C.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点

  • 23、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它成为中国近代史的______;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______平方千米的领土。

  • 24、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坚强意志跟冲天干劲,带领钻井队艰难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被称为“铁人”的是________

  • 25、北伐和西征:北伐军全军覆没。____取得重大胜利,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 26、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____________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____________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 27、1955年,周恩来参加(     )会议,在会上提出(“     ”)的方针,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 28、____________的代表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

     

  • 29、民族英雄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纪念的是牺牲于黄海大战中的爱国将领____(人名);电影《八佰》讴歌的是,淞沪会战中____(人名)率部孤军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展开血战,激发了中国人民斗志的英勇事迹。

  • 30、“党的好干部”_____________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带领人民治理灾害,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_____________,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三、简答题 (共3题,共 15分)
  • 31、为了向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大献礼,学校组织8年级学生制作“建国70年共产党探索历程”展板,请你帮助完成下列内容。

    (1)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巩固人民政权而做的重大事件两例。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标志什么?

    (3)从1956年到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请你说出这期间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最严重的挫折是什么?这期间全国各条战线上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请你说出被誉为“铁人”和“解放军好战士”的分别是谁?

    (4)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什么?

    (5)请你为展板的结尾写出自己的感悟。

  • 32、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社会的性质依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了解它,牢记它,可以使我们勿忘国耻!

    材料一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红军抗日”的主张。

    材料三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发出后举国若狂。京(南京)沪沦陷后,笼罩着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经此一战之后,几成民族复兴的新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垣残壁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1)材料一中“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最终导致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哪两位爱国将领?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的态度如何?

    (3)材料三中的事件发生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哪次战役中?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四、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国情的分析角度说明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以及这次会议的影响是什么。

    (2)指出下图“总路线”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总路线”的认识并举例说明。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70
题数 3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