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振华里的家庭妇女龚老太太在家里举行家庭会议,订立了节约捐献的家庭公约:“龚老先生每天少抽五支烟,坐三轮车改坐电车;龚老太太的两个儿子本来每星期要看一次电影,决定减为每两星期看一次,把省下的钱来捐献;她自己也决定每天捐一点菜钱,一直捐到朝鲜全部解放为止。”材料反映了( )
A.一五计划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B.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高涨
C.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D.抗美援朝激发了民众的家国情怀
2、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组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3、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引进西方技术
B.谋求制度变革
C.倡导实业救国
D.宣扬民主科学
4、《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战争推动中国( )
A.走上自强之路
B.民族意识觉醒
C.反帝运动兴起
D.民众盲目排外
5、“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诗句所描绘的情境发生在( )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红军长征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6、“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与以往的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最大的不同是( )
A.建立起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
B.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道路
C.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封建帝制
D.宣传了民主与科学
7、武汉首义广场景观设计按照时间轴线划分,从南至北可以分为:首义枪声,中华之光,铁血神州,走向共和四个部分。其中”首义枪声”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 金田起义
B. 广州起义.
C. 武昌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8、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9、下列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 《文学革命论》
B. 《庶民的胜利》
C. 《狂人日记》
D. 《孔子与宪法》
10、“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此诗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 B.三元里抗英 C.虎门销烟 D.太平天国运动
11、某班同学排练一幕历史短剧,下图人物出逃西安归来,得知列强没有把自己作为祸首惩办,感激不尽,扮演她的同学说的一句台词是
A.“斩杀义和团”
B.“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C.“新疆不复,于肢体无伤”
D.“不能接受条约内容”
12、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3、农业合作化和土地改革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 )
A.受到农民的欢迎
B.对所有制进行了改变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D.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14、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下列史实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有
①洋务运动的开展
②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展开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④变法图强等思想的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5、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某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该条约是( )
A.《虎门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南京条约》
16、“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这一论述属于哪个派别的主张(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顽固派
17、清朝江苏巡抚吴元炳上奏:“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为此,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创办军事工业
B.发展铁路交通
C.创办近代海军
D.兴办新式学堂
18、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1911年的是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清帝退位 C.太平军进行西征 D.武昌起义
19、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
A.屠呦呦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钱学森
20、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人们见面打招呼可以互相称( )
①“大人” ②“君” ③“先生” ④“老爷” ⑤“县长”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21、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________ 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2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__》成为指导土地改革法律依据;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
2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______》,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______制度。
24、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_________________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5、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那一横线处( )
为走救国之路, A 再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 B 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 C 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 D 慷慨就义 |
26、一二·九运动背景:___________时间:1935.12.9口号:见88页性质:___________
影响:见88页
27、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________
(2)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事件是________
(3)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________
(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
(5)中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________
(6)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________
(7)解放战争中“全国性的反攻”开始的主要标志________
28、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性事件是_____。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事件是_____。
29、图A人物_____是大庆石油工人,以他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 精神。图B人物_____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30、_______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_______结束,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1、邓小平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带领中国人民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让人民逐步走上富裕路,使国家综合实力迅速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请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能顺利召开,邓小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举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哪两项伟大决策?
(2)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建,邓小平功不可没。请问:深圳经济特区创建于哪年?特区的创建有何重要意义?
(3)1997年邓小平逝世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同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提出的系列创新主张概括为什么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指导意义?
32、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近代的苦难岁月。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祖籍香港岛,1842年不愿接受英国殖民统治而移居台湾岛,1895年反割台斗争失败后移居北京东郊民巷,1901年被驱逐出东郊民巷后又移居……每每想到这三次颠沛流离的经历,我总是潸然泪下,……
——摘自刘成禺《世载堂杂亿》
(1)材料中作者的“三次移居”分别发生在哪次侵华战争刚刚结束时?
(2)材料中作者“三次颠沛流离的经历”可能跟哪三个不平等条约有关?
(3)与材料有关的战争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
(4)作者的经历是近代前期中国苦难岁月的缩影。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源是什么?
33、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罪恶战争,不屈的中国军民奋起抗争,写下荡气回肠的壮丽诗篇。
(1)勿忘历史:列举出两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名称。
(2)缅怀英烈:任举两位英勇反击外来侵略的爱国人士,并概述其典型事迹。
(3)反思历史:你认为当时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战争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留给我们怎样的历史思考?
34、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书中以“外事之刺激”和“中国的反应”来分析近代前期中国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各序号所表示的历史事件。
(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虽战败而无意改革,对不平等条约反应少。”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款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在“否定两千年来的政治体系”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把矛头指向了封建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