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制定了:( )
A.“863”计划
B.希望工程
C.科教兴国战略
D.西部大开发战略
2、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3、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C.掠夺圆明园珍宝
D.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4、对联往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对联“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反映时代是( )
A.建国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后
5、1937年12月15日的《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刊出了《日军杀人盈万》的新闻报道。这一报道揭露的暴行是( )
A.割占香港岛
B.南京大屠杀
C.旅顺大屠杀
D.皖南事变
6、1905年某人在加入某革命组织时郑重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
A.光复会
B.中国国民党
C.中国同盟会
D.兴中会
7、20世纪70年代初的新中国政治还未完全走出混乱的阴影,但外交战线却峰回路转捷报频传。下列概括性词语符合这一时期外交成就和特点的是( )
A.“另起炉灶”“播种友谊”“政策成熟”
B.“双拳出击”“举足轻重”“和而不同”
C.“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D.“合作伙伴”“和平发展”“反对强权”
8、19世纪中期,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逊说:“这是一场颠覆性的战争,中国作为世界主人的历史被终结了,它终于对一个岛国服输了,而这个岛国最终将领导世界的未来。”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 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0、题中四位先进模范人物的共同之处是
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 ②有鉴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忠于党和人民
③舍己为公,立足本职 ④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我国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纪念30多万死难同胞,与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日本屠杀旅顺居民
B.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
C.柳条湖事件
D.南京大屠杀
12、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00年夏义和团控制京津地区 B.八国联军在廊坊遭到义和团奋勇抵抗
C.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D.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13、“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则材料描述的是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结果
D.性质
14、20世纪中期,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其标志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15、中国近代史上曾有一个政权在其国歌中写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下列叙述,最能体现该政权“旧邦新造”的是
A.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走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C.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6、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 )。
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
B.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C.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17、1945年,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国共合作,守土抗战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铲除军阀 D.渴望和平,争取民主
18、《亮剑》中李云龙有句台词:“我们要‘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A. 卢沟桥抗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19、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A. 《申报》 B. 《大公报》 C. 《新闻报》 D. 《新青年》
20、由詹天佑主持,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A. 唐胥铁路 B. 京张铁路 C. 淞沪铁路 D. 陇海铁路
21、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是什么事件______。
22、476年,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
23、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____—1895年。
24、_____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5、________年________月,英国军舰突然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城,再次发动侵华战争,史称________战争。
26、(题文)维新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______》和天津的《________》。
27、【协商谈判·和平统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是________。
28、1938年,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_______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40年,八路军在_______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29、新中国建成的第一个汽车制造厂是______。
30、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1917年,胡适发表《______》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31、阅读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传单)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二:(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
(1)上述传单和口号出现在哪次事件中?该事件爆发于何时何地?(3分)
(2)从材料二中可看出该事件的斗争目标是谁?(2分)
(3)这次事件结果如何?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32、“三反”运动的内容。
33、中国近代化就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以来,当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时,近代化运动就开始了……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来不断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运动”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中国进行“近代化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2)材料二中的“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分析“政治变革运动”的性质?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了救治中国的黑暗,陈独秀领导了什么运动?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化历程呈现的特点。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材料二: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全国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材料三: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材料一出自何处?它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的内容是谁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有何意义?
(3)材料三出自什么文献?它的颁布有何意义?
(4)通过对以上政策的探究,你有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