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汕尾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陈独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

    A.技术;科学

    B.民主;进步

    C.自由;平等

    D.民主;科学

  • 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该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是一部正式宪法

    B.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C.是土地改革纲领文件

    D.是三大改造纲领文件

  • 3、近代某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该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4、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杂志报道:“独裁者蒋多年来一直玩着冗长的等待游戏,而少帅14天前作为‘赎金’提出南京政府立即对日宣战的公开要求,已引起干百万中国人的共鸣。”与报道相关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 5、有学者认为,一场甲午中日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20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200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了中国激进的社会变革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彻底性超越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方式

  • 6、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 )

    ①洋务运动②维新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的竞争。”材料表明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影响是(     

    A.有利于我国参与全球贸易

    B.促进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C.将促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D.扩大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影响

  • 8、在我国改革开放路上,有两座城市注定鼎鼎大名。一座作为“试验田”,在1980年率先拥抱世界:另一座虽为“旧窗口”,却在1990年焕发出新活力。其中作为“试验田”的是(     

    A.深圳

    B.天津

    C.广州

    D.上海

  • 9、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本来就是个英雄的城市。”抗日战争时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台儿庄战役

    B.淞沪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武汉会战

  • 10、电影《八佰》上映后,引起了大家对抗日战争史的关注,“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成为大家最深刻的感受。电影中描述的是淞沪会战末期的历史,那么关于淞沪会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 D.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11、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如下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护国战争

    B.军阀割据

    C.二次革命

    D.广西起义

  • 12、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如图图示空白处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 13、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

    A.棉纺织品 B.机器

    C.鸦片 D.枪炮

  • 14、漫画所示内容旨在说明当时我国( )

    A.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B.高速发展交通重工业生产

    C.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D.缺乏对国内主要矛盾认识

  • 15、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那么,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包括下列哪些方面

    ①国家富强   ②民族振兴   ③人民幸福   ④弘扬中国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6、“对于不熟悉中国政治的天真的西方观察家来说,这个结局似乎是不可理解的......经过了十年最激烈的内战之后,红军和白军忽然携手合唱《友谊地久天长》......对中国有利,对日本不利。”埃德加《西行漫记》记录的这一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国共十年内战结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国共十年内战结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促成了事件和平解决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开启十四年艰苦抗战

  • 17、据统计,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到1.17亿,占全国农户的96%,这说明中国农村已经

    A. 完成了分田到户

    B. 实现了现代化

    C.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 18、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所取得成就。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

  • 19、有学者认为,只有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改变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根据该观点,中国改变“恶性循环的命运”的标志是

    A.辛亥革命

    B.开国大典

    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

  • 20、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对象,为“开拓万里波涛”,日本联合舰队和清朝北洋舰队相遇黄海并发生激战。此战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A.李秀成

    B.洪秀全

    C.邓世昌

    D.李鸿章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基督教的救世主是________________

  • 22、上海、北京是政治、文化、历史名城,见证了中国百年的沧桑巨变。

    (1)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2)从1840年到1901年,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与北京相关的两次侵华战争分别是

    (3)1919年,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 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 23、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____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史称西安事变。

  • 24、1945年8月,毛泽东在___________ 等人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___________

  • 25、结果: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和______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 26、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下列哪一次事件之后?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南京大屠杀

    D.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 27、根据下列内容提示请写出相对应的事件。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     

    请写出与下列荣誉称号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  

    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抗美援朝的总司令——  

    党的好干部——

     

  • 28、(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_______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64年夏,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_______农民运动失败。

    (2)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_______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_______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3)_______的成立,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1911年10月10日,_______起义爆发。

    (4)1912年3月,_______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5年底,_______、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

    (5)1918年鲁迅发表白话小说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_______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

  • 29、背景:________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 30、1927年8月,中央在汉口召开_________,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有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_________,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简答题 (共3题,共 15分)
  • 31、中国在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写出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民阶级为探索救国道路进行了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4)依据当时的中国国情,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作为西藏地方政府的首席代表,来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

    材料二 他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他带领石油工人在克服重重困难使大庆油田第一口井提前开钻。

    材料三 从1962年冬调入兰考任县委书记,到他1964年5月14日逝世,仅仅一年半的时间,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到北京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被称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

    (4)通过以上材料的分析,我们能感受到怎样优秀的民族精神?

  • 33、“九二共识”的实质内涵是什么?

     

四、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4、认识历史人物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他们不仅承载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信息,还是以史为鉴的主要范例。请结合下列材料,思考辨析。

    材料 谭嗣同,1865年出生于北京。中国近代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1877年,谭嗣同在浏阳系统学习中国典籍,并开始接触算学(数学)、格致(古代认识论)等自然科学。1888年,开始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泛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条约,30岁的谭嗣同满怀忧愤,立即呼号变法,倡导新学。组织算学社,提倡讲求钻研,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與地等新式课程。1897年1月,谭嗣同写成重要哲学著作《仁学》。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898年8月,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参与变法。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避难,他拒绝出逃,矢志为变法献身。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在狱中写下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高声朗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从客就义,年仅33岁。

    但是,这段在后来历史书中大书特书的壮烈之日,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并不悲伤。当囚车走过大街时,北京百姓磕着瓜子花生,对着囚车的方向有说有笑,部分靠前的人还拿着鸡蛋和蔬菜丢在谭嗣同的脸上,一边扔还一边叫骂……

    (1)谭嗣同短短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哪两个重大运动?

    (2)下面是人们对谭嗣同的评价,请根据材料为其提供史实予以解释说明;并补充上你的评价和说明。

    评价

    依据与说明

    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他是一个维新派人士

     

    他是一个( )

     

    (3)有人认为:“谭嗣同为变法甘愿牺牲,百姓却对其叫骂。所以,他的死不值得,没有意义。”你赞同吗?你如何看待谭嗣同的选择呢?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70
题数 3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