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信史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历史信息,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对下列史料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
日军占领沈阳 杨靖宇(1905-1940)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辽沈战役
A.辽宁是抗日战争的起始地
B.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C.辽宁是解放战争的转折地
D.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记录着东北人民的奋进征程
2、下面是某班同学为一些地方设计的“历史名片”宣传语,其中适用于南昌的是( )
A.辛亥首义,共和号角
B.八一枪响,军旗升起
C.五四中心,风云新途
D.革命摇篮,红军故乡
3、如下图是北京大学的校徽。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据下图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4、某班学习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据此判断,该班学习的内容主题应该是( )
A.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首歌谣发生于 ( )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万里长征
6、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从历史发展趋势而言,反映的历史实质问题是:( )
A.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B.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战争结局
C.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D.政府的决策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7、1956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新中国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①“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
②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④取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胜利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8、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销声匿迹—有益补充—共同发展”五个阶段。其中“销声匿迹”阶段成就了我国( )
A.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立
B.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国家对民族私营企业的发展
9、“有割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二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材料描述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下列与国共两党合作无关的是( )
A.黄浦军校
B.北伐战争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11、如果以“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联合公报”等为关键词写一篇历史论文,这篇论文的题目应该拟定为( )
A.中国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
12、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攻占天津,进攻北京
C.与清政府勾结,镇压太平天国
D.攻占圆明园,掠夺金银珠宝
13、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马克思主义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振兴中华
14、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A.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15、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不属于该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的是( )
A.厦门 B.南京 C.上海 D.广州
16、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鸦片走私可以牟取暴利
B.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C.虎门销烟使英国遭受重大损失
D.中国禁绝鸦片
17、1956年1月底,全国所有大城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都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所采取的政策是
A.赎买
B.没收
C.自由放任
D.强制废除
18、在国家各类节日庆祝活动中,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上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旨在
A.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B.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
C.强化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D.提高国家国际影响力
19、2019年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损失惨重。159年前,英、法殖民者用放火焚烧的方式摧毁了当时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圆明园。当时的侵略者在中国已获得的特权有
①协议关税
②领事裁判权
③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④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保证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_______”“_______”的洋务运动。
22、把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23、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事件是______,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______ 。
24、根据提示列举下列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1894年7月,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应战,这是: 。
(2)19世纪中期爆发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是: 。
(3)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事件是: 。
(4)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5)他们高举“扶清灭洋”的大旗,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抗争,这是: 。
(6)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7)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
25、《新青年》的创办者是________
26、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______战争,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______战争。
2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具有_____性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_____类型的宪法。
28、指出下列表述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错误:________改正:________
(2)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
错误:________改正:________
(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发展轻工业。
错误:________改正:________
(4)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包括农业、交通运输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错误:________改正:________
29、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_____、 民族振兴、_____。
30、观察如图,请将下列地点(地区)的英文字母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武昌起义爆发的地方
B中华民国的首都
31、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重大调整,有何共同意义?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32、报刊——历史的记忆。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1949年国庆社论
(1)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⑵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列举其在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两例。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l979年1月1日社论
⑶材料三中“战略转变”开始于哪一次会议?
材料四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往往事先没有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做的但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是不干,而是要大胆地进行试验。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不试验不知好坏。试验当然要争取成功,但也要允许失败。成功了,就推广;失败了,改了就是了,自己不要灰心,别人不应该责难。要支持、爱护那些致力于改革的创新者。
——2012年2月24日社论
⑷2012年2月24日的社论是纪念邓小平南方视察10周年而刊发的。邓小平南方视察后,1993年11月中共中央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3、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时间、领导人及失败原因是什么?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阅读材料请回答:
(1)为什么说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2)1979年“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发展为什么样的格局?
(3)“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4)歌词中的“老人”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写下了哪些诗篇?这些诗篇对我国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