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以下表述理解正确的是( )
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阐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
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
2、为了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他深入群众,摸清灾情,带领全县人民生产自救,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他是( )
A. 王进喜 B. 雷锋 C. 邓稼先 D. 焦裕禄
3、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出现了中国人创办的近代企业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其中,在平津战役中获得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
A.锦州 B.徐州 C.北平 D.天津
5、下图所示是某同学查阅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的封 面,封面书名有一处被墨水覆盖,难以辨认。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文献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资政新篇》
6、北伐战争中,第四军赢得“铁军”光荣称号得益于哪支独立团的英勇作战( )
A.贺龙
B.叶挺
C.林彪
D.彭德怀
7、当你读到“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能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能低头!”“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传单和口号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8、胡适曾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主张( )
A.维新变法
B.扶清灭洋
C.提倡新文学
D.提倡科学
9、《社会主义好》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地上流行的歌曲,歌词为:“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歌中唱的“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指的是
A.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高速进行
D.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10、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没有鲜花,没有仪仗队,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里的"喜讯"指
A.中共二大召开
B.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C.中共七大召开
D.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11、1840年,英国政府借口“保护通商”,发动侵华战争。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
A.加强军队建设,实现富国强兵 B.抗击外来侵略,保护小农经济
C.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D.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12、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对外开放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击败了中外势力的绞杀
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纲领
14、下表是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表所反映的情况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后果
类别 | 农户 | 耕地 | 荒地 | 陆军 | 军费 |
时间 | 1914-1918年 | 1914-1918年 | 1914-1918年 | 1914-1919年 | 1914-1918年 |
增减数量 | 减少1500多万户 | 减少2600多万亩 | 增加4900多万亩 | 增加92万多人 | 增加5000多 万元 |
A.军队数量剧增,军费开支巨大
B.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C.农户以及农村的耕地数量锐减
D.土地大量抛荒,生产严重破坏
15、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是因为
①朝鲜爆发内战
②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③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16、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道:“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作者旨在说明土地改革(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政治基础
C.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D.推动了工业化的顺利进行
17、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为难孙传芳的军队,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 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这表明
A. 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 B. 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C. 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 D. 北伐战争最终取得胜利
18、1853年,太平天国为了巩固政权,建立一个理想的地上“天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一年颁布了(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革命军》
19、他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毕生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探索。“他”是( )
A.康有为
B.孙中山
C.毛泽东
D.曾国藩
20、彭德怀在自传中写到:“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军队的声威。”材料中的“这次战役”指的是( )
A.长沙会战
B.威海卫之战
C.百团大故
D.黄海大战
21、_______ 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 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_______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22、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23、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____沿海城市。
24、从1961年起实行的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是________。
25、他严守潜伏纪律,不幸被大火吞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
26、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_________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________的转折点。
27、构筑历史发展的时序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A事件反映的是哪次农民运动:________。
(2)B事件中这一阶级派别努力的目的是:________。
(3)C事件中在黄海海面“以死壮军威”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
(4)E事件中所签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________。
(5)D、F两个事件共同的特征是学习西方的:________。
(6)G事件中所标举的口号是:________;其代表人物中最早宣传马克克思主义的是:________。
(7)通过观察以上年代尺所呈现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线索是:________。
28、1949年9月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充分准备工作的会议是________,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是________和平解放。
29、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其中被人们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___;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后因公殉职。毛泽东号召向他学习的“解放军好战士”的是___。
30、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_____________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31、根据提示写出下列相关史实。
(1)为变法维新运动拉开序幕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
(2)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
(3)邹容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为《________________》。
32、据图指出《马关条约》中被迫开放的四个商埠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
33、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成就
34、征战,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南昌起义的枪声,掀开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振兴的新的一页。从那时起,他们从井冈山一路走来……走过艰苦卓绝、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走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解放战争,走过成功御敌、投身建设改革的辉煌岁月。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100年艰苦辉煌,7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10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建党伟业中的特殊数字解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走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并分析“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你对材料三中“星星之火,终成燎原”的理解。材料三中的“数字”:从“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到100年后的今天中共党员9000多万,这一数据的变化给了我们怎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