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辽源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下列历史事件,《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是(  )

    A.大泽乡起义

    B.张骞出使西域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大禹治水

  • 2、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唐朝以来,不少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这个新的民族是

    A.苗族

    B.满族

    C.壮族

    D.回族

  • 3、《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一县。与此材料有关的制度是 (   )

    A.分封制   B.县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 4、下面两幅图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居住的房屋,他们定居的主要原因是( )

    A.磨制石器的发展

    B.学会用火和保存火种

    C.自然地理环境的各异

    D.农业的发展

  • 5、“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下列关于“瓦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瓦子是古代娱乐兼营商业活动的场所

    B.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

    C.瓦子是宋代城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D.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达官贵人的需要

  • 6、下列影视作品中的情节与史实相符的是( )

    A.周天子奖励功臣亲属大量的圆形方孔钱

    B.孔子对《史记》赞不绝口,认为是史学佳作

    C.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并以小篆来统一文字

    D.汉武帝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 7、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商业贸易的发展

    B.佛教文化的传播

    C.文明的交流融合

    D.中华文明的起源

  • 8、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 9、战国时期,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直接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

    B.都江堰的兴修

    C.人民勤劳勇敢

    D.土地肥沃

  • 10、隋唐时期,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其中他的画技高超,被后世称为“画圣”的是:  ( )

    A. 杜甫   B. 李白   C. 阎立本   D. 吴道子

     

  • 11、“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秦孝公的支持

    B.商鞅的才能和决心

    C.人民的大力拥护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 12、秦朝的疆域,正确的是(     

    A.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B.北到北海,南到南海

    C.北到长城,南到珠江

    D.东至东海,西到陇西

  • 13、2009年4月4日,陜西省在黄陵县桥山祭祀大院举行“己丑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海外同胞万余名炎黄子孙汇聚桥山,你认为他们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   

    A.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因为那里的风光特别的美丽

    C.因为传说中黄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D.因为黄帝治理水患,造福百姓

  • 14、与苏轼相比,辛弃疾的词更强调报国情怀,进一步提升了词的社会功能。下面哪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

    A.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桂枝香金陵怀古》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D.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15、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著名的瓷都是(     

    A.广州

    B.泉州

    C.宣德镇

    D.景德镇

  • 16、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下图中属于股(商)代人“册真”的是(       

    A.

    B.

    C.

    D.

  • 17、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 18、“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大国……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这反映了( )

    A.汉字是传达政令的唯一途径

    B.汉字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C.汉字是我国所有民族的文字

    D.汉字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19、参观遗址、遗迹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列历史遗址、遗迹中,有助于我们了解史前农耕社会生活的是

    A.河姆渡和半坡遗址 B.湖北长阳人遗址

    C.山西襄汾丁村人遗址 D.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 20、某学校在美化校园、设计古代文化名人长廊的时候,尚缺一座农学方面的人物塑像,应该选取哪一个人物原型比较合适?(     

    A.华佗

    B.贾思勰

    C.祖冲之

    D.苻坚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__________,山顶洞人掌握了_______________的技术。

  • 22、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到清代,进入更加繁荣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____________

  • 23、唐朝的陶瓷业生产水平很高,闻名中外的有___________,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江西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 24、《史记》地位:对中国______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______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 25、走近遗迹,触摸历史,历史遗迹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每年清明众多海外华侨踏上寻根之旅,共同祭拜人文始祖________;瞻仰武侯墓,细数蜀汉承相________加速西南地区开发所留下的痕迹。

  • 26、唐太宗时,吐蕃赞普_____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 派使者到唐朝求婚;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_____,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 27、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是______,其建立者为______

  • 28、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______(地名)史称西汉;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达______(地名)(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 29、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方式被称为__________

     

  • 30、为了生存,我国古代农民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过程中建立了“_____”政权。______起义的首领是张角,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

    战争   条约

    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第二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马关条约》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写出与淝水之战有关的四个成语典故。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创建了适合国家发展的政治制度,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天下共主——萌芽篇】

    材料一   西周爵位对照表(部分)

    国名

    君主

    身份

    姓氏

    级别

    虢叔

    宗室—文王弟

    一等公爵

    姜子牙

    炎帝后裔功臣

    二等侯爵

    非子

    舜封嬴族后代

    三等伯爵

    周章

    古公覃父后代

    四等子爵

    吕丁

    姜太公族人

    姜吕

    五等男爵

    【天下独尊——确立篇】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司马迁《史记》卷六

    【天下一统——巩固篇】

    材料三

    (1)通过观察材料一“西周爵位对照表(部分)”的内容,说出西周实行的是哪一制度?该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材料二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出秦朝统一后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中,可以看出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3)材料三反映的是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此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