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仪器中,可以加热的是
A.量筒
B.试管
C.集气瓶
D.胶头滴管
2、某同学为了探究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将其混合后在密闭容器,高温加热一段时间,检测其中部分物质的质量,并与加热前比较(见下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2 | 30 | 6 | 3 |
反应后质量 | 12 | 2 | 24 | x |
A.x=3
B.丁可能是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甲和丙的质量比是1:2
D.容器内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3、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雾
C.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后溶液的温度与水相比显著升高
D.探究水的组成时,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时,木条燃烧得更旺
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图中对应的四种物质),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数值为4
B.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物质甲和丙都属于化合物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2
5、有一含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若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a%
B.2a%
C.1-3a%
D.无法计算
6、下列应用及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和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用稀硫酸除废铁屑:2Fe+3H2SO4=Fe2(SO4)2+3H2↑ 置换反应
B.生石灰作干燥剂:CaO+H2O=Ca(OH)2 化合反应
C.CO还原氧化铜:CO+CuO Cu+CO2 置换反应
D.工业制二氧化碳:CaCO3=CaO+ CO2↑ 分解反应
7、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发光发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需要验纯,所以点燃一氧化碳之前需要验纯
D.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定是分子
8、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为21%的气体是
A.N2
B.CO2
C.稀有气体
D.O2
9、某学习小组制作的净水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把自来水变成纯净水
B.能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
C.可以把硬水净化为软水
D.净水时水最后流经小卵石
10、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A.因为镁条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所以可用于做烟花
B.稀有气体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作电光源
C.金刚石硬度大,常用于切割玻璃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于医疗急救
11、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可行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CO2 | CO |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
B | NaCl | 泥沙 |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
C | FeSO4溶液 | CuSO4 | 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
D | KCl | KClO3 | 加入少量MnO2,加热 |
A.A
B.B
C.C
D.D
12、据报道:一种特殊的铜纳米颗粒具有与金、银相似的化学性质,可替代黄金做精密电子元器件。下列对该铜纳米颗粒的判断,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容易锈蚀
B.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C.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D.能与硫酸亚铁发生置换反应
13、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法 |
A | 鉴别N2和CO2 | 分别滴加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
B | 鉴别硬水和软水 | 滴加肥皂水观察现象 |
C |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 点燃 |
D | 鉴别水和H2O2 | 加入适量的MnO2,观察现象 |
A.A
B.B
C.C
D.D
1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的质量/g | 40 | 40 | 10 | 32 |
反应后的质量/g | 12 | 待测 | 10 | 0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生成乙物质的质量为100g
B.乙可能是化合物
C.在该反应中丙一定是催化剂
D.该反应中甲与丁的质量比为7:8
15、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A.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C.一种溶液中溶剂可以有多种,溶质只能为一种
D.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16、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物质 | 目的 | 主要实验操作 |
A | CO、CH4 | 鉴别 | 点燃,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 |
B | CaO中含有CaCO3 | 除杂 | 高温煅烧至固体质量不再变化 |
C | CO2中混有氯化氢 | 检验 | 通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
D | KCl和MnO2固体 | 分离 |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蒸发 |
A.A
B.B
C.C
D.D
17、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热胆矾
C.取用少量液体药品
D.验满
18、“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吸收总量平衡,实现“零排放”。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绿色出行
B.种植树木
C.火力发电
D.节约能源
19、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完成了“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操作I在称量粗盐时,应将粗盐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
B.操作Ⅲ过程应不断搅拌,增大粗盐的溶解度
C.操作Ⅳ的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D.操作V过程需加热至液体蒸干为止
20、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
B.
C.
D.
21、某有机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关于有机物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只含碳、氢两种元素,不含氧元素
D.无法判断
2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①⑤
B.③④
C.②⑥
D.④⑤
23、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呼出气体与空气中CO2含量不同
24、配制50g用于农业选种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A.烧杯
B.水槽
C.玻璃棒
D.量筒
25、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集区位于个旧市,是中国重要的锡矿产地。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锡的中子数是50
B.锡属于非金属元素
C.锡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4个电子
D.锡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6、菠菜是含铁量很高的一种蔬菜,据分析,每100g菠菜中含铁2.5mg左右。这里的“铁”指的是
A.原子
B.物质
C.元素
D.分子
27、2022年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圆满举行,本届冬奥会处处体现“低碳环保”理念,科技感十足。
(1)能源:冬奥场馆大多采用绿色能源供电。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太阳能
B.核能
C.地热能
D.化石燃料
(2)火炬“飞扬”:“飞扬”采用氢气作燃料比传统所用丙烷(化学式C3H8)作燃料更环保,原因是________。
(3)运动服:中国运动员御寒服采用新疆长绒棉面料,石墨烯发热材料里布。新疆长绒棉性能优于普通棉花,主要成分是(C6H10O5)n;(C6H10O5)n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
(4)场馆:“冰丝带”是由3360块发电玻璃拼成。发电玻璃是在普通玻璃上覆盖一层碲化镉(化学式CdTe)。碲化镉在弱光照射下也能持续发电,为冬奥场馆提供电力支持。根据如图信息填空。
①T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CdTe中Te的化合价是_________。
②Te有多种化合价,Te2O5读作________。
28、“书香”中含有多种成分,随着时间推移,书中会释放出越来越多的糖醛(C5H4O2),测定它的含量可以检测书籍年代。
(1)保持糖醛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
A.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B.糖醛分子
(2)下列关于糖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糖醛由糖醛分子构成
B.糖醛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糖醛分子中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是5:2:4
D.糖醛是混合物
29、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熠熠生辉的化学家,他们为推动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把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得到铜,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是湿法冶金的先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1926年,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为我国化工工业做出巨大贡献。侯氏制碱法以食盐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碱,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___________℃时,Na2CO3和NaC1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在t1℃时,将15gNa2CO3固体加入50g水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
③若Na2CO3中混有少量NaCl,想要提纯Na2CO3晶体,宜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30、根据图文回答问题。
(1)面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燃烧法可鉴别棉纤维与合成纤维,现象为______的是棉纤维。
(2)配料中富含糖类的是______(填一种)。真空包装可减缓食品缓慢氧化,缓慢氧化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用铁板装饰,铁块制成铁板利用了铁的______性。防止铁板生锈的方法有______。(写一条)
3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化学家戴维发现一氧化二氮(N2O)有麻醉作用,能减轻牙科手术的痛苦。N2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2)金刚石坚硬面石墨质软,原因是碳原子的___________不同。
(3)为扑灭森林火灾,消防员在火灾现场的外围打出隔离带,其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
32、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食盐、蔗糖、花生油分别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
(2)t℃时向质量均为50g的4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KNO3固体,充分搅拌。加入KNO3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
实验编号 | a | b | c | d |
加入KNO3固体的质量 | 45 | 50 | 55 | 60 |
所得溶液的质量 | 95 | 100 | 105 | 105 |
①实验a、b、c、d中,有未被溶解的KNO3固体的实验是_____(填写实验编号)。
②t℃时KNO3的溶解度是_____.
③实验所得溶液中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_____c_____d.
④不改变温度,把实验b所得溶液变为质量分数20%,可以采取的操作是_____
(3)向一定量澄清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溶液立即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
A 原石灰水已经饱和,生石灰与水反应的产物不能继续溶解
B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溶质的溶解度降低
C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难溶物质
D 生石灰与水反应消耗了水,溶剂减少,有溶质析出
33、金属和化石燃料等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需要珍惜。请回答下列问题:
(1)防止金属生锈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_____。(写1条即可)
(2)燃料充分燃烧可节约化石燃料。请指出哪些因素能使燃料充分燃烧_____(写1条即可)。
(3)最清洁的燃料是_____,写出1条它作为燃料的优点_____。
(4)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燃烧现象发生在_____(填“a”、“b”或“c”)处,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对比a、b两处,得出结论是_____。
③小气球的作用是_____。
34、铁、铝、铜是生活中常用的金属
(1)工厂中把钢板压制成铁锅,是利用了金属的___________性;
(2)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把铝丝、铁丝、铜丝按一定顺序插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充分反应,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5、找规律、触类旁通是我们自主学习的好方法。下面是某同学通过自主学习发现的两个规律。
(1)离子符号与对应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是一对双胞胎兄弟,非常相似,只是写法不同,它们可以相互判断。如铝离子表示为Al3+,则铝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______;根据磷酸钙的化学式为Ca3(PO4)2,请写出磷酸根离子的符号______。
(2)在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如果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必有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探究Na与H2O反应的生成物时,老师告诉同学们生成了NaOH和另一种气体单质。根据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猜测该单质是______或______,而根据化合价变化规律该单质应该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6、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钠_______;氯_______。
37、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铁丝先用砂纸打磨一下,然后绕成螺旋状,目的是___________
(2)铁丝一头系一根火柴,先点燃火柴,作用是___________
(3)等火柴快要燃尽时然后将铁丝伸入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铁丝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4)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实验中没有看到明显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6)若将氧气换成空气,该反应_________(能、不能)进行。
38、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
(1)图I是按老版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此实验说明分子______。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二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2)(现象记录)BC两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变色情况是______。(分析讨论)由此可以得到温度与分子运动速率的关系是______。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
(3)结合上述实验,实验室保存浓氨水等药品时,应注意的事项是______。
39、下列是化学学习中的一些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是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实验。
①点燃蜡烛,_____的火焰温度最高。
②下列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_____。
A 蜡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
B 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在火焰上罩一个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2)用图二、三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己知所用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图三中左侧注射器内空气已排净,右侧注射器内空气体积为30mL。
①图二中集气瓶内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_____。
②进行图三实验时,需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原因是_____。
③实验结束恢复到室温后,注射器内气体体积不再改变时,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_____mL。
40、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小刚利用图①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1中所收集的气体为_______,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2)小刚为了净化收集到的雨水,自制了一个如图②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矿泉水、蒸馏水、自来水和净化后的雨水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水”,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