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广安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

    A.斧斤时入山林 以:按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士大夫之    族:类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  絜:衡量

    C.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臂非长也     加:增加

    D.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君子不齿   齿:并列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你尽管安心养病,家里有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②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③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调查研究,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④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加上其追随者大都等而下之,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

    ⑤电视评论的犀利和深刻是主持人思想创造性的外化,主持人只有具备思想的创造性,才能将观点转化为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评说。

    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四川凉山森林火灾导致30名扑火消防员和当地干部遇难,追悼会上人们长歌当哭

    ②晚宴上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大家的欢快情绪骤然降了下来。

    ③虽然他已经是大学生了,可远在家乡的妈妈对他总是牵肠挂肚

    ④宝玉、凤姐身中魇魔法,几乎送命,合宅忙乱,沸反盈天

    ⑤在众目睽睽之下,她站在那儿,虽说绷着脸,却显得镇静自若。

    ⑥在现场观众热情的掌声中,所有受到表彰的同学趾高气扬地走上领奖台。

    A. ①④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②⑤⑥

  • 4、下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卷天下,包举宇内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

    B. 假舟楫者,非能也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C. 伏尸百万,流血橹 反欲两主

    D. 吾从而之 大将军邓骘其才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2月份食品调查结果显示,许多速食面含有食用色素、防腐剂等物质对人具有导致消化不良、智力发育有迟缓的危害。

    B.能否核查出贫困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的扶不准、挪用漏出等问题,关键在于第三方监督、发布公告公示等制度的落实要到位。

    C.李保国同志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行动彰显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

    D.中国从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南海问题产生后的几十年里始终保持极大克制,从未主动挑起争议。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不只是一种符号

    中国传统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常形影不离。

    以情为主,叙事造势为辅,是诗词曲之韵文文体。其中,可分为三种情況:一种是以故事为主线的叙事诗,如《长恨歌》《圆圆曲》等;另一种是以抒情为主, 情中带事;还有一种是事隐于诗情画意之后。第三种较为少见,最知名的应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简单来说就是想天地如此之大而长久,自己如此渺小而短暂,不禁悲从中来。若这样解读,这首诗便不漂亮,或者说没什么太大意思了。事实上,此诗的关键词是“古人” 和“来者”。这两个词隐含着一段诗人以乐毅自居,欲在军中施展抱负却反遭贬罚的悲伤故事,以及古代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佳话。由此,“古人”和“来者”都是比喻伯乐。自信有乐毅之才的陈子昂,却找不到可识其才的伯乐,不由得怆然涕下。这样一来,叙事与抒情依然相从相生,只是事隐于情之后。

    以叙事为主,以造境写意为辅,是散文、小说的非韵文文体。其中,小说虽然主要是叙事,却常伴有诗词曲赋和诗情画意的场景。就长篇小说来说,我们能看到其中夹杂着诗情画意的场面。《红楼梦》叙事如画,越读越感觉诗情画意充盈其内。且不要说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单小说第一回写甄士隐的故事,便可谓一部《红楼梦》的缩影和解读之文眼。一僧一道之《好了歌》,贾雨村中秋吟月之诗,“贾雨村”“甄士隐”的谐音寓意,言内意外对照回应,处处藏有深意。

    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形影不离的现象根源,在汉字里。汉字里的象形符号至少有两大类:一类是表意的物象符号,如山、水、日、月、鱼、马、牛、羊,一般表现静止的意义,多用来造境写意;另一类是事象符号, 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一定空间和时间长度的符号,比如“奠”字,上面是一个盛酒的容器,下面是一个有腿的长台子,将一大容器的酒摆放到一个大台子上,为的是祭祀神明或祖先。

    一般来说,物象符号多由单一的符号构成,事象符号则由多个物象符号构成。这种事实表明,事象符号是物象符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更为复杂的产物。物象符号一旦进入事象符号群里,原来静止的属性就会被激活起来,从而具有动态性。由此,物象符号和事象符号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存关系。这种相互依赖性和同生性,正是中国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同生共长的根源。

    (选自许建平《读懂中国文学,还得从汉字入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抒情和叙事往往形影相随,而韵文文体以抒情为主,非韵文文体以叙事为主。

    B.小说主要以叙事为主,其中的诗词曲赋和诗情画意的场景,增强了小说的诗意。

    C.物象符号一般表现静止的意义,事象符号由物象符号发展而来,因此事象符号更为复杂。

    D.汉字里的物象符号和事象符号的共存关系,是中国文学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同生的根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例子,以此证明有一种诗事件隐藏在诗歌的诗情画意之后。

    B.文章通过分析《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诗情画意的场景,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提出物象符号和事象符号的概念,并列举具体的汉字,以此为例说明两类符号的特性。

    D.文章先分析了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的关系,进而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学和汉字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在军中自视甚高,不被赏识的这段经历,《登幽州台歌》的感染力可能就会减弱。

    B.《林玉进贾府》中,描写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既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又增强了小说的诗意。

    C.“奠”字的空间性体现在盛酒的容器和有腿的长台子上,其时间长度则体现在祭祀所用的时间上。

    D.只要梳理清楚中国文学抒情与叙事、诗意和故事的关系,就会更准确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学。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楚辞形式抒发自己向往美好事物却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在手法、意境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3)在《氓》中,女子对爱情忠贞专一与男子心怀两意形成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琴听到觉民“我们学校明年暑假要收女生”后决定要去报名,说:“我更应该奋斗,我的处境比你们的更困难。”这处境指的是琴剪头发已经受到母亲张氏的反对,要到省立一女师就读,更会遭到亲戚们的耻笑。(填正确或者错误)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分析第一句“杨柳渡头行客稀”所写意象及各自的作用。这些意象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2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皆之 降:使……投降

    B.空以身草野 膏:使……肥沃

    C.掘野鼠草实而食之 去:收藏

    D.丁令盗武牛羊,武复厄 穷:贫困

    2下列对文中及出处中画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通史,作者班固,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

    B.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后土被奉为社神。中国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说法。

    C.汉节,使臣所持的节由皇帝授予,是国家的象征,苏武“杖汉节牧羊”体现出对国家的忠贞不渝。正由于使臣持节,故此“使节”联称,延用至今。

    D.阳陵,县名,因县东有阳陵故名,阳陵是汉景帝的陵园。古代帝王的墓叫陵,圣人的墓叫林,贵族、有身份的人的墓叫冢。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B.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当虞常等七十余人准备行动时,中间有人告密,于是单于的子弟调集部队围剿了谋反的虞常等人,缑王等人战死,虞常被活捉。

    B.单于让卫律审理虞常等人谋反案,并让卫律把受牵连的汉使苏武等人招来接受审判。苏武认为这样会给国家带来耻辱,于是举起佩刀自杀。

    C.卫律投降后,匈奴给他荣华富贵,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说苏武,苏武却毫不动摇,怒斥卫律。卫律益发想让苏武投降,于是把苏武囚禁起来,关在大地窖里面,断供饮食。

    D.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有三个:一是苏武的大哥和弟弟皆无辜而死,母亲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生死不明;二是人生苦短,不必自苦如此;三是朝廷法令无常,朝臣安危难料,皇帝不值得效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很长一段时间,总有人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一样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啊,比我们当年差远....但在今天,这样的说法早就不习以为常,甚至不攻自破,因为他们早已是与众不同的“后浪”,成了我们这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