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失其所与 吾其还也
C.以其无礼于晋 以乱易整,不武
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首诗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 《咏怀古迹(其三)》颈联“画图”句承第三句,“环佩”句承第四句。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养她的故土。
C. 《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且反复咏叹,以强烈的感情强调蜀道的高峻、崎岖、险要,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D. 《琵琶行并序》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王好战,请以战喻。/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C. 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D.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下列各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译为:(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结交世俗之人。
B.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译为:张衡机灵精巧,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上用心思。
C.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译为:(他)精心构思文章的文辞结构,十年才完成。
D.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译为:从此以后,(朝廷)就命令史官记载地震发生的方位。
5、下列都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天下云集而响应
B. 而耻学于师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外连横而斗诸侯 追亡逐北
D. 王好战,请以战喻 申之以孝悌之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自商代开始就有“瘟疫”的文献记载。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医文化传延几千年,出现了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中医药名家,留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学著作和《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药学著作。中医药并不局限于汉族医药,还包括中国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他们各成体系,各具奇效。20世纪50年代,小儿流脑、乙脑流行,中医成功地运用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疗。在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以及2009年的甲型流感战疫中,中医药再次让人们见证了其特殊疗效。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医药及时参与病毒感染群众治疗,其治愈和康复效果更为明显。张伯礼院士团队观察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5.15天,比单纯西医少2天;体温恢复时间为2.64天,比西医少1.7天;平均住院天数少2.2天,CT影像好转率高22%,临床治愈率高33%,普通转重症比率低27.4%。
(摘编自王守富《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谈增强中医文化自信》)
材料二: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激起“中西医之争”。否定中医的理由集中于“不科学”。那么,“科学”能等同于“合理”吗?谁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于欧洲之前,人类的想法和做法从来没有合理过。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后,实践中就只有这一种“合理”。而且即便在科学领域之内,其方法和结论也在不断分化和变革中。做科研的学者和从事临床治疗的西医医生并不轻易否定中医学,部分原因他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只说证据支持的话,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保持审慎。倒是一些并不从事科研临床工作的“科普作家”,生搬“双盲实验”“安慰剂效应”等概念,以医书里有蝙蝠粪便这类耸听的药材为由,急吼吼地来“反伪科学”了。这体现了他们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迷信。所谓迷信,不必是某种“信”的内容,而应是一种“信”的方式,比如:不承认有科技控制能力之外的事情等。
“合理”也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质疑中医的人倾向于将其无法否认的治愈效果归为心理暗示。这虽是以偏概全,但中医的确不排斥心理效应,“情志”是重要的诊疗因素。
心理效应被视作对实验室科学研究的干扰,但如果安慰剂会增强人的求生意志,若在生死一线间起决定作用,是否要采用呢?但凡进过手术室的人,都会给出跟登台演讲、键盘作文的人不同的回答。此次抗疫中,重症患者的意志力是关键性的疗愈因素。
中国传统医学与基于近代科学的西医学确有思想观念的分歧。西医的思维方式基于身心二分的哲传统,将“身”拆分为组织、细胞、蛋白质、基因等物质对象和转氨酶、血糖等物质指标,追求不断增强对物质对象的精确认识和人为控制。治病的思路是把病毒、癌细胞或者其他不良的物质实体精确定位,然后用药物、手术刀等人工手段把它们清除。中医则更仰赖每个生命体的自组织能力,方剂和针灸都旨在激活和加强生命本有的免疫和自愈能力,并把积累的经验凝固在其理论和操作体系中。这种思路擅长的不是定义和消灭病原体、癌细胞等,而是效变小环境,使其干不成坏事。
在此次疫情中,西医有时也表现得无能为力,尤其在涉及个体免疫力、自愈力和体质差异等方面,而中医则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最激烈的争议倒不在这些实践效果,而是在观念上能否相信中医合理。
不过,专精于研究物质实体的西医有其难以企及的优势:一个强大的学术共同体,一个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最新成果,一旦公布于权威期刊,全球的医疗界都能了解和应用。相对而言,传统中医的实践和理论都更支持个别化诊治。每个人,包括患者和医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度差异化的。大夫要摸索自己独有的模式并愈加精熟,所以“老中医”貌似更可靠。但这个特点让“可重复”“可证伪”和“可交流”变得困难。“说不清楚”在理想状态是“妙不可言”,但流于平庸则文过饰丑。不世出的高手因医术高超被传为神话,但水准高却不能只靠讲故事。意象化的概念体系要由扎实的技艺训练去承载,技艺怕失传,更怕“道”“气”等词语被各路“大师”用作蒙混的话术。
(摘编自孙焘《文化反思中西医之争》)
材料三:
根据经合组织(OECD) 2017年数据, 我国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人) 为2.0, 美国2.6,日本2.4,欧洲国家多在3以上,奥地利则为5.2。即使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短期激增需求,我国的医疗服务供给也是相对不足的。此外,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化进程迅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7.0%已上升到2018年的1.9%。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50年,我国这一数字将达26%。
根据《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为71.5万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5%。而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中,更是只有少量的中医从业人员,且主要工作于中医科,并未真正融入各个专科,实现中医的全面参与。据2017年教育部数据,在医学教育供给体系中,医学类在校生数为124.4万人,其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在校生数为17万人,仅占医学类教育规模13.7%。在西医院校或综合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尽管中医学在防治疫情、慢性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通常只有《中医学》一门课程,多则100学时左右,少则30学时左右。
(摘编自翟双庆《疫情“大考”背景下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西汉以来,中国虽然发生过三百多次疫病流行,但从没出现过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现象,这是因为中医起到了有效作用。
B.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医学名家灿若群星,中医学著作浩如烟海,其中有我们熟知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通过材料一中数据的対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更有优势。
D.质疑中医的人,即使对中医体现出来的治疗效果无法否认,也往往将中医的疗效归为心理作用而不认可其科学性。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合理”,因此,远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中医虽然“不科学”,却是“合理”的。
B.从事科研的学者和临床的医生不轻易否定中医学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形成的“科普精神”,他们只说证据支持的话,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保持审慎。
C.西医拥有强大的学术共同体和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较中医有“可重复”“可证伪”和“可交流”的优势。
D.数据显示,与我国相比,其他国家的医疗服务供给存在较大缺口,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疗服务供需何题更加凸显。
【3】从材料三看出,当前中医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多种景像组合,突显其惊天动地的声响,描绘了蜀道之险。
(2)白居易《琵琶行》的语言简洁凝练,开篇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就已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点明了季节特征,并渲染了萧瑟落寞的氛围。
(3)《秋兴八首》中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渲染阴沉气氛,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中诗人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红蕖:荷花②古城:当指黄州古城。③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运用了 和 的写景手法。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的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表达你的看法。
9、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曰:“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材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B.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C.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且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D.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即南蛮,指北方少数民族,古代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狄、戎。
B.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琴趣等,都是词的别称。它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现的文学样式,到宋代进入词的全盛时期。
C.出,表官职调动,文中特指离开京城外调做官,在古代表达调动官职的还有“转”、“调”、“徙”、“改”等。
D.咸淳,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辛弃疾有一定交往的和尚义端窃取了主帅耿京的印级出逃,耿京因此迁怒于辛弃疾,辛弃疾为避杀身之祸,成功追杀义端,并得到耿京称赞。
B.辛弃疾和孝宗一样,有收复中原的愿望,他在接受孝宗的问话时,议论坚强正直,毫不迎合,故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C.在修建飞虎营栅时,被谏官弹劾敛财,皇上让他立即停建,但辛弃疾选择加快进度,按时完工,后向朝廷陈述经过和上交绘图,皇上消除误会。
D.文末提及谢枋得听到“若鸣其不平”之声,这样的笔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辛弃疾生前的激愤不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莉和小雨在打扫学校教学楼的走廊时,发现一株小树苗长在走廊边的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中。小莉说:“小树苗的生命力真强,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好好照顾它。”小雨说:“小树苗的生命力虽然强,可它长错了地方,如果我们把它移植到花坛里,不是可以生长得更好吗?”
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你的感触与思考写-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